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曾说过,中国经济发展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在这条漫长的赛道上,有的城市遥遥领先,有的城市厚积薄发,有的城市转换动能……
2月6日,随着长沙公布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全国城市GDP二十强排名迎来新一轮洗牌,上海以超5万亿的经济体量继续保持领先,重庆重登中国经济“第四城”;合肥跻身全国城市排名第19位,以6.1%的增速与福州并列前二十强第一。
城市间,排名之争、交替上位是常态。正是在大家的努力奔跑中,中国经济“蛋糕”越做越大。不过,在一轮轮的城市卡位争夺赛中,领先者的制胜秘诀是什么?逆袭者的后发优势在哪里?转型者又将如何进行自我调整?这些值得我们去总结与思考。
一
全国城市GDP20强榜单中,上海始终是“龙头”。2024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大关,达到了53926.71亿元,成为我国首个GDP总量突破5万亿的城市。
其实,上海在2023年就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按照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51404.47亿元,较初步核算的47218.66亿元增加了4185.81亿元。
继上海之后,北京有望成为我国第二个“5万亿”城市。距离“5万亿”,北京仅有一步之遥。2024年,北京GDP达到498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根据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努力争取更好结果。只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北京今年就将成为我国第二个5万亿城市。
5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上海北京跻身全球顶级城市行列,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差距逐渐缩小。据相关媒体报道,从世界范围来看,5万亿元超过了阿根廷、比利时、瑞典、泰国等国家GDP。
上海北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推动。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体增长较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0.8%、3.3%和7.1%。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前三甲”中,深圳增速表现亮眼。2024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36801.8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增速位居一线城市第一。
深圳经济发展亮点在于战新产业。全市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8%、31.8%、21.3%。
相比“前三甲”排序的相对稳定,中国经济“第四城”竞争较为激烈,主要表现为重庆、广州两座城市的反复争夺。
2022年,重庆、广州GDP分别为29129.03亿元、28839亿元,重庆以290.03亿元的微弱优势领先,成为当年的“第四城”。2023年,广州GDP达到30355.73亿元,同样以209.9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越重庆的30145.79亿元,跻身第四名。2024年,重庆以32193.15亿元的经济总量再次反超广州的31032.50亿元,重夺“第四城”。
工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发展成为影响重庆、广州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2024年,从重庆主要支柱产业看,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7%。而广州2024年正处于工业生产承压转型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0%。支柱产业中,仍处于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
不过,广州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加速蓄势聚力,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6.3%,其中无人机产量增长2.9倍。这些都将成为驱动广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
被誉为“中国最强地级市”的苏州,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2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
作为工业大市和外贸大市,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经迈上4.7万亿新台阶,稳居全国第二。“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消费同样表现良好,进出口总额达到2.62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8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
“西南重镇”成都2024年GDP达到2351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相比其他城市,成都服务业增长贡献显著,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5%。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良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8.2%、8.0%。
“两万亿俱乐部”中,杭州GDP为2186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杭州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是数字经济比重再创新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增长7.1%,高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28.8%。
2024年,“中部第一城”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6.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武汉“三电”行业贡献显著,电子设备、电力、电气制造三大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8%、9.5%和6.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合计贡献率为110.8%。
“前十强”榜单中,南京是“守门员”。2024年,南京GDP达到18500.8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三驾马车”中,相比出口与投资,南京消费表现亮眼: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2.75亿元,同比增长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前十强”的有力冲刺者是宁波市。2024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4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从城市排名来看,宁波经济总量超越天津,跻身全国城市第11位;与南京仅有353亿元的差距,给南京带来不小的“守门压力”。
从产业发展来看,宁波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和战略新兴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13.8%和12.9%,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此外,进出口表现可圈可点,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居全国城市外贸排名第5位。
2024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18024.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根据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天津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互动上取得不俗成绩。比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航空航天、车联网、信创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别增至283家、38家。
三
关于“北方第二城”,青岛与天津的争夺处于白热化。2024年,青岛GDP达到16719.46亿元,落后天津1300亿元。
当地媒体将工业称为青岛争先进位的最大底气。去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35个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7.1%。发达的海洋经济也是拉动青岛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海洋经济支撑了青岛三分之一的GDP。
青岛无锡两座城市具有一定共性,经济发展步伐都比较稳健。从经济总量看,无锡落后青岛456亿元;从增幅看,无锡领先青岛0.1个百分点。无锡的工业同样不可小觑,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6.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个百分点。
郑州与长沙是竞争“中部第二城”的热门选手。早在2019年,郑州GDP超过长沙,不过此后的2020-2023年,郑州又以较小的差距落后于长沙。到2024年,长沙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2024年,郑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2.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68.78亿元,同比增长5.0%。
“1万亿级”城市中,福州经济发展表现十分抢眼,去年GDP达到14236.76亿元,增速达到6.1%。同样,福州经济发展特色明显,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对GDP贡献率逐年攀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4年,济南、合肥、佛山携手跨入1.3万亿元台阶,达到13527.6亿元、13507.7亿元、13361.9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18位、第19位、第20位。不过,合肥与济南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济南以19.9亿元的微弱优势暂时领先。从增速来看,合肥达到6.1%,高于济南的5.4%、佛山的1.3%。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合肥经济增长贡献显著。2024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创近3年同期新高。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实现突破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6%,创近24个月新高。
新动能、新产业、新优势,正在加快培育。2025年,合肥将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持续提升现有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能级,力争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跻身新的国家级产业集群,争创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合肥城市景色。李中蒙 摄
全国城市TOP20之后,GDP万亿城市还有西安、泉州、南通、东莞、常州、烟台。大连、沈阳等也在向“万亿俱乐部”发起冲击。
纵览“优等生”2024年成绩单,各大城市经济发展亮点纷呈、特色明显:主导产业强力推动,特别是新兴动能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谁在领跑?谁在失速?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就是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及新兴产业的培育。转型期自然饱含阵痛,但这条路又是非走不可。
如今,2025年大幕已经开启,全国城市二十强榜单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又会呈现哪些亮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字 | 许超众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