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龙岩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直属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组织创作生产,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出品的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浴血荣光》,于8月11日起每晚19:35在东南卫视两集连播,再现血火淬炼信仰之路。

历史纵深:从南昌城头到遵义灯火的建军密码

《浴血荣光》开篇于1927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马日事变”后的长沙火车站,反动军警的刺刀与青年学生的抗议传单形成鲜明对峙,徐特立逆着人群与街头抛洒传单的儿子徐笃本隔空相望。这组无声镜头以强烈的视觉张力,浓缩了“革命危急时刻”的窒息感,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历史转折的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剧集开掘新的叙事视角,以“党的建军路线”为主线,深入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从初创到成熟的“密码”,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什么要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核心地位是如何历史性地形成的等重大命题,并以充沛细节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等历史事实。

剧中将清晰呈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形成的三个关键阶段: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宣告“人民军队”诞生;三湾改编中,“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创新落地实践;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这些情节不仅还原了历史,更让观众明白,一支新型军队的锻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是在思想碰撞与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群像光芒:从领袖风骨到布衣丹心的信仰图谱

《浴血荣光》的动人之处,还在于打破了革命历史剧的“符号化”叙事,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立体的“信仰光谱”,让观众看到当时中国的进步青年的崇高理想,真切感知那段艰苦岁月里无数生命在信仰之火中淬炼出的光芒。

剧中对革命领袖的刻画极具层次感,如毛泽东在秋收起义筹备期面对随意拿百姓粮钱等违规行为,坚持“革命队伍必须纯洁”,整顿军纪,体现了对原则的坚守;文家市会议上,他力排众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展现出远见卓识。朱德在三河坝分兵时,面对三万敌军坚守三天三夜,通过动员官兵重振信心,刻画出“铁血元帅”的硬汉柔情。一贯儒雅的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前夜,因张国焘的阻拦也拍起桌子,展现出其坚定的革命决心。

在领袖形象之外,平民群像的刻画同样细腻地勾勒出历史的肌理。闽西裁缝林育才一家为党的事业奔走:跑交通、递情报、组农会、做军服,家中子弟更毅然奔赴战场——他们既是“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是八闽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鲜活见证。当林家兄弟穿着母亲亲手纳制的布鞋奔赴烽火战场时,平凡人的革命奉献跃然屏上,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央苏区闽西核心区的形成轨迹及其历史贡献。

青年革命者的成长弧光同样令人动容。卢德铭在秋收起义前给家人写信,字里行间满是“打下长沙就回家”的憧憬,转身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中弹牺牲,遗体上覆盖的工农革命军旗帜,成了理想主义最悲壮的注脚;杨开慧灯下为毛泽东缝制长衫时,指尖划过布料的温柔,与她毅然当掉镯子买武器的决绝,诠释了革命女性“柔情与钢骨并存”的特质……

《浴血荣光》的意义,远不止于“重现历史”。从闽西百姓为红军缝棉衣,到新时代“军民共建”的实践;从三湾改编的“士兵委员会”,到如今的“基层民主”探索,革命精神的传承从未中断。在《浴血荣光》的光影里,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的接力,而这份接力,终将照亮更长远的征程。

编辑 | 翁翔

主编 | 吴怡吟

监制 | 刘芳

读完点个【在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