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7月下旬,中美第三轮谈判落幕。美国财长贝森特称,众议院正推进法案,拟授权总统对与俄有石油贸易的国家征最高500%关税。
特朗普政府近期频频就俄乌冲突表态。7月29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特朗普将俄乌停火期限缩短至10天,宣称逾期将对俄加征100%关税。但他随即坦言,不确定这一措施是否会影响俄罗斯。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凸显出政策的随意性。
针对这一“最后通牒”,俄罗斯方面反应强烈。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直言,无论期限是50天还是10天,这类威胁只会让冲突更趋激烈。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则更直接:俄罗斯只听从本国总统和最高统帅的命令,特朗普的言论无关紧要。在俄罗斯看来,停火与否的关键在普京,只要总统下令继续行动,军事行动就不会停止。
石油交易(资料图)
特朗普的施压不仅针对俄罗斯,更指向购买俄石油的国家。早在7月初,他就放话,若俄50天内不停火,美国将对与俄有业务往来国家的商品征收最高100%的“次级关税”。明眼人都清楚,这是冲着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来的。
俄罗斯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数据显示,其石油和天然气年销售收入超3000亿美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出口总额中占比更是达到六成。切断能源贸易,无异于直击俄罗斯经济命脉。特朗普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让步。
中国是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2024年,中国从俄进口石油1.08亿吨,在全年原油进口总量中占比19.6%;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约为1.2亿吨,占同期进口总量的18%。这些数据说明,中俄石油贸易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中国的能源采购策略,始终基于自身国家利益,不会受第三方干涉。
普京和莫迪(资料图)
美国的“次级关税”威胁,显然是想让中国放弃从俄进口石油,甚至转而购买美国石油。这种将贸易与政治捆绑的做法,中国明确反对。在中美第三轮谈判中,美方故技重施,试图把限制中国购买俄伊石油作为谈判条件,遭到中方断然拒绝。
谈判结束后,双方代表的表态耐人寻味。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日里格尔在采访中提及那份拟议中的“500%关税”法案,暗示对中国的施压不会停止。中国谈判代表李成钢则表示,双方“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谈判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若美方不收敛,中方的反制措施随时可能生效。
美国之所以敢如此强硬,或许是因为近期在与日本、菲律宾及欧盟的贸易谈判中占了些便宜,便想把这套“极限施压”用到中国身上。但他们忘了,中国不是那些可以随意拿捏的国家。
就在美方释放关税威胁的同时,中国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7月30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宣布,中俄两国海军将于8月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海空域举行“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演习结束后,双方部分参演兵力将赴太平洋相关海域,组织第6次海上联合巡航。
官方明确表示,这是中俄两军年度合作计划内的安排,不针对第三方,与当前国际和地区局势无关。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这一消息的释放时机颇具深意。
中俄海上联合演习已持续多年,成为两国军事合作的重要品牌。此次演习以“联合维护战略通道安全”和“联合应对西太安全威胁”为主题,针对性不言而喻。在全球能源运输通道安全日益受关注的背景下,中俄通过军演展示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既是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也是对外部施压的无声回应。
特朗普和普京(资料图)
外交部在同一天的例行记者会上,也对美方的关税威胁作出回应。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国会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和施压解决不了问题,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番话,既是对美方的警告,也是中国立场的清晰宣示。
从特朗普的“10天期限”到“500%关税”威胁,美国试图用单边制裁和极限施压的方式,左右他国政策、干涉地区冲突。但现实是,俄罗斯不为所动,中国更不会妥协。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能源采购是主权范围内的事,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中俄的军事合作,是两国正常的防务交流,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美国若执意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继续挥舞关税大棒,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话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动辄威胁制裁、搞单边主义,不仅会加剧对立,还会破坏全球经济和安全秩序。这一点,美国或许该好好掂量掂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