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民办高校如何度过“招生寒冬”
13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据媒体报道,广东高考近年来首次开展本科批第三次征集志愿,物理和历史类均比本科线下调36分,下调幅度远超往年。而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开始普通本科批第四次征集志愿,且“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限制,所有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可谓一大突破。
连续补录,而且大幅降分乃至不作分数要求,显示部分本科院校招生遇到困难,难以完成招生计划。从相关数据看,受影响的主要是民办本科院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直接原因应该与新的高考招生投档方式有关。目前全国共21个省份实施新高考改革,原先的院校投档模式变为“专业(类)+院校”或“院校专业组”两种。搁以前,1所院校即为1个志愿,按“1所院校+多个专业”的方式填报,在院校内选择专业志愿和“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改革后,1所高校拆分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类)志愿,同时取消调剂;或者为多个院校专业组志愿,调剂仅限于同一个专业组内。如此一来,“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比较优势不足的专业,通过调剂完成招生计划的保护性手段就失灵了”。
与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不被待见相比,一些新设立的民办本科院校招生可谓“风景独好”,像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表现颇为不俗,尽管这里面有招生人数较少等因素的加持,但专业设置小而精,且与企业深度合作、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或许才是吸引考生填报的关键。
不难发现,志愿填报逻辑的改变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冲击最大。除了专业设置随大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外,不菲的学费也成了拦路虎之一,一些考生甚至宁愿读公办大专,也不愿意选民办本科。不必讳言,随着高校的扩招,本科文凭的含金量逐渐降低。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学四年花十几万、几十万换一张本科文凭,性价比已经比较低。经济增长进入调整周期,形势比人强,更多考生和家长变得日趋务实和理性。
这么来看,当志愿填报的逻辑演变为专业为王,那些招生变得愈发艰难的本科院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改变。具体方向无非两个:一是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尤其要紧跟社会变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为课堂内容,该砍的专业坚决砍,破立并举突出专业特色和差异化。二是降低学费,通过拉高性价比凸显诚意。不管怎么说,招不到学生,专业就只有死路一条。与其高学费无人问津,不如先学费打折培养数批优质学生打品牌。等口碑出来了,后面招生就有了底气。
有研究者指出,2034年后“全面二孩”政策红利消退、育龄妇女规模见顶下滑,高等教育生源供给将进入大幅下降期,并在2038年迎来拐点。这也意味着长期而言高校学位供给过剩,招生将变得更为艰难,一批高校或专业出清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对当下招生遇阻的本科院校而言,与其届时临时抱佛脚,不如从现在起就未雨绸缪、从长计议。而这一变化对考生的启示则是,要在学习中挖掘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力图找到自己未来一生的热爱。□ 墨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