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费多少才够花

图/《家有儿女》

在食堂排长队买午餐,在外卖软件精打细算、比价下单,周末偶尔去商场看场电影……“每月生活费够不够用”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心里都盘算过的问题。为了摸清大学生的生活费现状,时代邮刊联合问卷星,对96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在校大学生和322位学生家长分别做了一次小调查。

01

每月花多少,差距挺大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4.7%)的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500元至2500元之间;20.3%的人每月花费低于1500元,而有11.8%的同学生活费超过3500元。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差异很明显:在北上广深就读的学生普遍生活费更高,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则更容易“控制在预算内”。

来自兰州的王晨说,他一个月花销控制在1000元左右,三餐基本在食堂解决,平均一顿不超过10元。 “平时也没什么娱乐项目,最大的消费就是买学习资料。”他甚至能攒下一部分钱,给父母减轻负担。

但在上海读书的大二女生林可却直言:“一个月2000元,根本不敢大手大脚。”学校周边一杯咖啡30元,一次和同学聚餐人均过百,再加上日常化妆品、交通费,“总觉得钱不够花”。她笑称自己每到月底都要靠泡面“续命”。

02

“必要”和“想要”的拉锯战

对于生活费的主要支出,父母和学生给出的顺序不一样。72.1%的父母认为饮食、交通、学习资料是最必要的花销。66.8%的学生则把饮食、娱乐社交、电子产品排在前三。这背后,其实是两代人对“必要”和“想要”的定义不同。对父母而言,消费是功能性的;对学生来说,消费同时承载着情绪价值与社交意义。

在武汉上学的大三女生小宁说:“我妈觉得奶茶、咖啡是浪费钱,但我和朋友下午讨论作业的时候点一杯,就像‘买’了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这种花费对我们来说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来自天津的许爸爸则认为,自己是按照孩子就学地的消费水平给的生活费,学校有食堂,交通有地铁和公交,不乱花钱的话,生活费绝对够用,希望孩子能学会规划。“人生不可能每一分钱都有人帮你准备好。”

03

生活费背后的隐形课堂

数字背后,生活费还是家庭教育理念的一种投射。调查数据显示,65.3%的父母倾向于严格控制额度,希望孩子“吃点苦、学会规划”;有34.7%的父母选择宽松给钱,但也担心养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习惯。

有父亲在问卷中留言:“不是不愿多给,而是担心孩子没有金钱观。等他们工作了,才知道钱来得不容易。”而一位学生则在调查中写道:“父母给多少,其实也是一种信任。如果觉得我能管好钱,就会多给。”

既是大学生家长又是某高校辅导员的陈老师认为:“大学生活费背后考验的是年轻人的自我约束力、 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对生活优先级的判断。”换句话说,生活费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门成长课程。有人学会了量入为出,有人尝试兼职创业,有人在一次次“月末吃土”中意识到冲动消费的代价。钱的多少或许会影响生活舒适度,但真正决定生活质量的,是学生如何在金钱与欲望之间找到平衡。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92期

2025年9月·新青年

编 辑 |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