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一份盖着鲜红公章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从河南登封寄往江苏宜兴。

江苏诺盛律师事务所的郭建新律师,原本申请公开的财务账目。答复只有一句:

方丈涉嫌刑事犯罪,其治下的寺院财务,属于国家秘密。

一纸答复,将一位名僧的倒下,与一本拒绝翻开的账簿,紧紧焊在了一起。

在被调查之前,释永信是中国最具权势的僧人。

1999年,他接掌少林,一座破败寺院逐渐变成庞大商业帝国。

商标数百个,覆盖食品、医药、文旅几乎所有门类。

2023年,旗下公司以 4.52亿元 在郑州拍地,准备开发地产项目。

全球扩张,四十余处分支,甚至计划在澳大利亚建酒店与高尔夫球场。

袈裟之外,他频繁亮相国际舞台。外界称他“少林CEO”,坊间更直白:花和尚,大商人。

围绕释永信的非议,始终未曾远离嵩山。

2015年,弟子释延鲁的一篇万字举报,揭开了所谓“七宗罪”:豪车、奢侈、情感纠葛。

2017年,官方调查定论:“未发现”。

然而,十年后,一切重演。

2025年,官方通报:释永信因挪用寺院资金、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等问题被多部门调查。罪名与当年的举报内容高度重合。

本应带来透明的,是2022年施行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

该办法要求:寺院财务应定期以适当方式向信众和教职人员公布。

这意味着,寺院的收入与支出,不应再只是功德箱后的秘密。

然而,郭建新的信息公开申请,却遭遇了另一套逻辑:

方丈涉嫌侵占→财务成了刑案证据

财务是证据→属于国家秘密

国家秘密→不能公开

结果,本应透明的账簿,被更严密地锁了起来。

公众关心的,是少林寺每年到底有多少收入?如何支出?

有学者估算,其年收入或以数亿元计。

但最终,所有疑问都被那枚红章盖过。

千百年来,人们以为隔开神圣与世俗的,是寺院高墙。

如今看来,那道墙真正隔开的,也许只是账本的里外。

信众点燃香火,祈求佛祖显灵。

而在佛龛背后,运转的却是另一套冷峻的逻辑——合同、投资与财务报表。

信仰本应是清澈的流水,但当它被注入资本的池塘,就不可避免地浑浊。

少林寺的账本,最终成为一面镜子:

映照的不是佛法的庄严,而是信仰与利益之间,最赤裸的角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