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宾拉拢域外国家在南海制造不稳定因素,先是“联合空中巡航”,后是“多边海上合作活动”,这些以“落实安全承诺”和“维护规则秩序”为名的军事“合奏”,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巡游表演——马尼拉反复挑动的危险火星,闪烁其中。

美菲南海搅局背后的地缘政治迷思

2月4日,菲律宾空军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公布菲美联合空中巡航图片。

菲美在南海的“同盟力量展示”是围绕所谓“安全议题”作秀的造势工程,背后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首先是表明美菲安全同盟关系依旧牢固,美国对菲律宾的“安全承诺”要通过海上联合行动来实现“可视化”,而不会仅停留在菲外长和美国务卿的“电话线”上。其次是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和伙伴表明,双边和小多边的军事安全合作没有停摆。在某种程度上,菲美等在南海的联合巡航已经变成了域外大国展示其盟伴信誉的“移动广告牌”。

在海上挑衅生事的同时,菲律宾依然不忘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这种政治操弄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从菲司法部妄称要推动新的南海国际仲裁,到菲国防部无端指责中国军舰过航巴兰西海峡,再到菲国家调查局煽动所谓“中国间谍”威胁,有关言论绝不是基于事实的安全关切,而是配合菲国内政治议程的议题工具。马尼拉某智库人士向笔者透露:“真正的安全绝不是靠拉拢域外力量而获得的,当前菲律宾政坛上的安全议题讨论已经变成了选举季的固定节目。”

从双边空中巡逻到联合海上巡航,精心选择的航拍画面和秘而不宣的航行线路,与其说是针对中国的军事威慑,不如说是菲律宾为炒热安全议题而为舆论场量身定制的“政治行为艺术”

事后菲美在其“道貌岸然”的声明措辞中刻意用“西菲律宾海”替代国际通行的“南海”称谓,这不仅是地理概念的偷换,更是近年来在认知领域的“温水煮蛙”。这种话语建构策略,与2016年南海仲裁案“法律包装”的操作如出一辙——就像把中国南沙群岛在法律地位上肢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岛礁,把南沙群岛的岛、礁、滩、沙称作“海洋地物”,把重叠海域表述为“菲律宾专属经济区”,系统性地“话语改造”实质是妄图在国际舆论场上构建“合法性存在”的心理暗示。

凡此种种,菲律宾从中看似得到了美国及其盟友政治和外交上的支持,自认为有了更多底气。但从中国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谈话可以明显感觉到,解放军对任何搅局南海的小动作都了如指掌,不会放任菲律宾在南海胡作非为,视情会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中国海空军和海警在农历新年期间在南海保持着战备巡航和维权执法,这种“节日不撤防”的姿态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外交语言。

与某些国家的威慑逻辑不同,中国海上力量在关键岛礁、重点海域的常态化存在,更像是围棋中的“本手”——不追求戏剧性效果,但通过日复一日的合法维权累积战略势能,现在南海的博弈已进入“马拉松模式”,比的是战略耐心与综合实力。

当菲美主导的双多边联合巡航变成“军事嘉年华”,当马科斯把“堤丰”系统在菲律宾的存留和南海问题相挂钩,真正的危险已经不在于导弹的射程有多远,而在于政策理性的射程正迅速缩短。

毫无疑问,菲美军事冒险举动会导致各方误解误判、发生擦枪走火的风险升高,这也再次印证菲律宾和域外力量才是破坏南海和平稳定、挑动地区对抗的肇事者和搅局者。

(作者:丁铎,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