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近日,一张参加阅兵彩排的歼-35舰载型高清照片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款编号“93”的新型舰载机,极有可能是为即将在九月三日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而特别“刷号”的展示样机。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从这些高清图像中可清晰辨识出的多个隐身技术细节,这些优化和改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中国空军主力隐身战机——歼-20。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35舰载型的新图

从公开图像可以看出,歼-35不仅整体气动布局更为紧凑,面向海军舰载应用的适配也更加成熟,还在雷达反射控制、机体结构连续性等多个方面,展示出了比歼-20更为讲究的隐身设计理念。尤其是在前缘襟翼结构、电磁放电刷形式以及蒙皮工艺等方面,歼-35体现出一种对隐身细节近乎“吹毛求疵”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在第五代舰载机发展上的稳步进步。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20与歼-35前缘襟翼设计对比

首先,最显著的改进之一是歼-35采用了直通翼尖的前缘襟翼设计。这相比歼-20“半幅式”的前缘襟翼布局而言,减少了一个关键雷达波反射源。在传统设计中,襟翼与主翼或机身之间存在缝隙,这些缝隙容易在雷达波照射下产生角反射或腔体反射,从而大幅提升飞机的雷达回波信号。而歼-35通过将前缘襟翼一体化延伸至翼尖,有效削减了一个主要的雷达散射面,类似于美军F-22和F-35的隐身处理方式,属于典型的第二代隐身战机风格。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20与歼-35翼尖的电磁放电刷设计对比

其次,歼-35在机翼翼尖的电磁放电刷设计上也有所升级。传统如歼-20那样的圆柱状外凸放电刷虽能有效释放机体在高空高速飞行中产生的静电积聚,但其突出于气动轮廓之外的构型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雷达波散射。而歼-35则采用贴片式放电刷,将其紧贴于翼尖表面,使其与机翼构型更加一体化,从而有效减少了非必要的尖端反射点。虽然这一处细节对整体隐身性能的提升属于“毫厘之功”,但对于航母起降环境下对隐身更为严苛的舰载机而言,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改进。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35与歼-20蒙皮工艺对比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歼-35在蒙皮工艺上的精进。相比于早期歼-20照片中可见的多处铆钉和板块拼接线,歼-35的表面极为平整,几乎看不到明显的螺栓、铆钉或钣金拼接缝。这种更加高级的隐身处理方式,显然在制造工艺与材料使用上都有了不小的突破。要知道,隐身战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机表面必须尽量光滑、连续,避免雷达波在表面波传播时遭遇金属缝隙、凹点或边缘,从而导致能量回波增强,暴露战机位置。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35装备的全向红外光电探测系统(EOTS)

此外,本次亮相的歼-35舰载型也证实配备了全向红外光电探测系统(EOTS),其位置类似于美制F-35机头下方的“神盾之眼”。这种全向EOTS系统可实现360度态势感知,是现代五代战机必不可少的多功能传感器,兼具红外搜索、目标跟踪、激光指示等多项能力。它的加入,不仅使歼-35在目标探测能力上大幅跃升,也标志着该机在综合航电系统方面正步入世界一流。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20与歼-35编队飞行

从战术层面看,歼-35作为中国海军未来航母编队的主力隐身舰载机,其优异的隐身性能将极大拓展舰队的防区外打击能力,提升整个航母战斗群的突防水平。相比美军F-35C,歼-35虽起步稍晚,但通过吸收多型五代机的技术经验,辅以国产工业体系的高效整合,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后发先至”。尤其是在航母平台越来越重视隐身作战、电子战与多机编组无人协同的未来趋势下,歼-35凭借更轻的结构、更高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更优的雷达隐身特性,将可能成为亚洲最先进的舰载隐身战机。

歼-35舰载机隐身处理超越歼-20了吗

▲歼-35舰载型的新图

总体而言,歼-35的此次曝光不仅展示出中国第五代舰载战斗机在技术细节上的深耕细作,也昭示出中国航空工业正在逐步进入一个追求“细节领先”的新阶段。从“能飞”到“能战”再到“能隐”,歼-35的成熟意味着中国海军正为三航母时代积蓄真正的空中拳头力量。在未来的印太海空博弈中,歼-35的隐身优势与技术水平,无疑将成为改变区域空中力量对比的重要变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