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刀歹徒”乌龙背后的理解与担当

□张恒嘉(中国传媒大学)

据红星新闻报道,江西南昌国庆烟花节期间,因当地天气炎热,人流量密集,31岁的李先生与自己的外甥不幸走散。在寻找途中,因其赤膊纹身,手拿“砍刀”疑似歹徒的形象,而被十余名群众“夺刀”制服并送往警局。目前,南昌市公安局已发文澄清,证明李先生并无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手中“砍刀”实为景区售价10元的折扇。事后,李先生也表示,大家的做法是见义勇为,值得赞扬,不会继续追究责任。

“屁股还是有点痛。”“现在的年轻人们,有事你们是真上啊。”这是李先生在后续直播中发出的感叹。当夜色中的折扇被脑补成砍刀,这场充满荒诞感的乌龙,意外照见了当代人们挺身而出,敢于奉献的精神底色;同样让人动容的,是乌龙结束后的双向理解。

面对“持刀歹徒”时的挺膺担当,是社会责任感的具象化。据了解,参与“制服”的十几名群众中,有带家人欣赏烟花美景的青年,有结伴出游的大学生,甚至还有手里提着奶茶的姑娘。没有统一的号令,没有专业的防护,甚至来不及确认“砍刀”的真假,“不能让别人受伤”的念头,就让他们本能地站到了危险面前。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此次南昌“夺刀”事件,到杭州游客跳入西湖救起落水儿童,再到成都街头众人合力抬车救出被压司机,每一次奋不顾身的向前,都不是冲动的偶然,而是社会文明积淀下的必然。

近年来,“佛系”与“躺平”一类的词汇常被用来形容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风格在网络上风靡一时,但在类似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网络上发表“躺平”言论,多是当代青年用以缓解学业与生活压力的自娱自乐,社会责任感并非消失在时代浪潮中,而是伴随社会发展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年轻人的挺身而出让人热血沸腾,而事后的双向理解则是让人感受到了最柔软的温度。据了解,在李先生后续直播中,部分参与制服的年轻人对其表达了歉意,李先生也并未过多追究,反而夸他们“好样的”。这份理解,藏着对事件最大的善意逻辑。当事人明白,这次“飞来横祸”源于公众对社会安全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甘于奉献的正义之举不应被批评。

年轻人们也理解,自己的冲动行为即使出于善意,但也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这份乌龙后的换位思考也有很大意义。既要有敢于奉献的精神,也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担当。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制服歹徒的喊声比鞭炮响,相互理解的眼神比烟花亮。”

这场始于“误解”的乌龙,最终以“温暖”收尾。当挺身而出的勇气遇上换位思考的包容,不仅化解了一场意外的尴尬,更让我们看到,社会的责任感,是年轻人冲向“危险”时的毫不犹豫,也是陌生人出于善意的相互理解。每一次挺身而出的背后,都不是孤勇者的独行,而是无数人心中善意的共鸣。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