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summer
近日,中国台湾女艺人徐熙媛(大S)因不幸感染流感,并引发肺炎在日本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8岁。此消息一出引发众人无限惋惜、心痛及唏嘘,也不由感慨生命的脆弱及人生的无奈。
作为80、90后一代人的回忆,大S无疑是闪亮的一颗星,1993年,大S和妹妹小S以组合ASOS正式出道,一年后,两人的首张唱片《占领年轻》发行意外获得了不错的反响。随后,《娱乐百分百》的制作人王伟忠找到她们,两姐妹在这档综艺节目中相互调侃,颇受当时年轻人的喜欢,并引领了当时的娱乐风潮。
2001年,因《流星花园》“杉菜”一角,大S红遍亚洲,并入围金钟奖最佳女主角,此后她更是创造了尹夏沫、俞心蕾等多个精彩人物角色。
事业春风得意之际,大S在与汪小菲走入婚姻并诞下一女一子。但好景不长,真心瞬息万变,在无数矛盾、分歧之后,二人最终在2021年宣布解除婚姻关系。
事实上,大S作为女性意识较早觉醒的代表,曾为我们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年幼之时,她就为了家人勇敢对抗酗酒家暴的父亲,也会为了素不相识却遭受暴打的幼童伸张正义。
即使在母亲反对下,大S依然带着妹妹勇闯娱乐圈,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在荧幕前,她严格要求自我,减肥美白护肤,将一切做到极致。
她仿佛一匹狼,轰轰烈烈的护卫着自己的家人,她不怕死亡,甚至说过“死后的世界是美的”,可在她的世界观中又是悲悯一切的,她可以为了自己的狗狗吃素多年,也告诉大家,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活下去,事情就一定会有转机。“她像一匹狼,也像一个勇往直前的侠女,勇敢追梦,护卫家人。
回顾大S短暂的一生,她从不算健康的原生家庭攀升成长,也曾历经相爱相杀的婚姻风波,她同时也是是那个在公众视野中书写无数传奇的极具典型意义的中国女性,也正因如此,当她的生命在最璀璨处戛然而止才让众人无比痛心。
面对这短暂又漫长的人生,我们该如何自处?当生命之书还未书写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死亡?在今天的TOPHER特别策划中,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部分书籍,希望能够为大家更理性地看待死亡提供不同的角度。
PART 1 面对疾病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就是其中之一。《当呼吸化为空气》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感悟。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
作者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他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获得了全球读者关注。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08/27435c15j00srd7nr0019d000f000mbc.jpg)
荐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作者: [美] 保罗·卡拉尼什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译者: 何雨珈
PART 2 不如活在当下
焦虑、痛苦、迷茫,这些情绪是否曾让你感到困扰?《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一次洗礼。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在本书中,埃克哈特·托利指出了我们日常痛苦的主要来源——被大脑思维所控制、焦虑过去和未来而非活在当下。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让自己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他强调,过去已经无法改变,并提倡通过冥想、观察呼吸和身体感知等方法,培养对当下的觉知能力,学会臣服于当下的现实。在他看来,唯有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内在的智慧和真正的喜悦。
本书对于普遍焦虑、抑郁、压力大的现代大众读者来说,是一本切实有用的好书,将让我们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找到真正的力量,发现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08/7b063c3aj00srd7ns007xd000u0016uc.jpg)
荐书:《当下的力量》
作者:[德]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
译者:曹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PART 3 尽早觉醒
米拉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小镇女孩,从小就是个独立而聪明的孩子。她十四岁读尼采和潘恩,开学第一天就学完了全部课本,学校只得让她跳级。可身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女性最常见的职业是“打字员”,人生的主题则是“家庭”。
母亲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嫁个好人家”。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小地方,她的聪明和独立却使她成为异类。久而久之,她屈服了。她像其他女孩一样草草结婚,学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生下两个孩子,努力让自己做一位“贤妻良母”。
在这样的人生步骤下,她住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房子。她举止优雅,总是面带微笑,丈夫也有着体面的工作。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生活的平静表象之下,她正在默不作声地崩溃……
崩溃过后自然面临重组,经历自杀未遂的米拉逐渐开始寻找自我,入读哈佛、结识一群极富力量的女性朋友,她开始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可能。
《醒来的女性》是一部反映了整整一代美国女性生存境遇,令每一位普通女性心生共鸣,潸然泪下抑的小说。书中那些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女性,仿佛就是我们的母亲和长辈,是身边的朋友,也是你我自身。每当看到她们的境遇时,你也会一同笑、一同哭。
正是这种共鸣,无数女性认为这本书写出了她们一直被压抑的内心世界,甚至改变了她们的一生。因此,《醒来的女性》也被称为“小说版的《第二性》”,它甚至间接推动了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不得不说,这种觉醒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08/478940dej00srd7ns0053d000u0015pc.jpg)
荐书:《醒来的女性》
作者:[美] 玛丽莲·弗伦奇
译者:余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ART 4 审视晚年
子女在异地,单身一族,爱人先行而去……人到晚年,很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人生活的处境。事实上,任何人都逃避不了衰老、生病和死亡的自然规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应该选择在哪里度过?医院、养老院还是疗养所?相信这是所有人都思考过的问题。
那么,独居者是否可以在人生晚年选择在家临终?这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经验产生的困惑,在当前的人口结构背景之下,向社会抛出这个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28.8%,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随后即将步入“大规模去世的社会”,因此如何终老成为了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回答以上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居家临终并不等于孤独,也不等于失去与社会的联系。大量数据显示,当人进入最后阶段,无论家人在或不在身边,都会想要待在家里,在住惯了的家中,听着周边熟悉的声音,面向活着的当下,坦然地过好每一天。
上野千鹤子曾说道,当自己一年年老去,而且越来越多地听到身边的同年龄层甚至年轻友人去世的消息,“死”及“死法”就再不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作为一位步入老年的研究者,她一直持续关注思考着老年生活、临终方式的不同可能性。
基于这一问题,她与日本居家临终关怀协会会长小笠原文雄就老龄化困境、人生晚年难题展开讨论,其对话被凝结成《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一书。
本书触及当下全民、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话题,通过67个问题,39位真实人物案例,覆盖30岁至100岁多个年龄段。两位专家畅谈衰老、疾病、人际关系、思想准备等人在晚年必然面对的种种问题,给予众人大量详实坦率的建议。
随着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上野千鹤子表示,我们需要积极了解老年人的实际愿望,思考如何创造更适合独居养老的社会支持网络。此外,小笠原医生认为,比起家人和常识,实施临终关怀时要毫不犹豫地优先考虑患者本人的希望与利益。
最后,两位专家探讨希望能够让居家临终成为一项重要制度。在家庭护理能力衰落的环境下,良好的保险护理体系对于老年人及其家庭是非常有益的,尤其能切实帮助到独居老人。
除此之外,本书还讨论了老年认知障碍、孤独死等现实困境,每场对话都让人心中颇为震撼。这场关于「一个人晚年」的生动课堂,不仅让人重新审视人生晚年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正面思考生活方式、告别方式,以及生命本身。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08/18e9e646j00srd7ns002cd000gb00nmc.jpg)
荐书:《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
作者:[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小笠原文雄
译者:杨洪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5 最后告别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 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
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
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作为一名医生,阿图 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并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http://dingyue.ws.126.net/2025/0208/3aba6a03j00srd7nr001ad000go00l3c.jpg)
荐书:《最好的告别》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副标题: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原作名: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博尔赫斯曾在《沙之书》中
如是写道:
“一本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书,
每一页都在消逝。”
人生也是如此,
生死循环往复,
每一刻似乎都是向死而生,
但又生生不息。
因此,无论页码长短、结局如何,
我们依然可以在人生的每一个目录、
每一个篇章上,
留下最精彩、最丰富的片刻,
只有这样,才能不枉此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