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个人挡三个,死死揪着不松手,最后命搭上了。”
1999年初冬,北京的天灰蒙蒙的,邹竞蒙走出家门时没想到,那天他是冲着一场生死较量去的。
他是国家级的气象专家,国际组织里都有人听他说话,却在一辆小轿车里,被三个歹徒围堵,刀子没长眼,他没挺过去。
有人替他惋惜,说他要是松手,把包给了,命也许就保住了。
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一辈子,从不低头,不认输。
邹竞蒙的命不太顺。
他是邹韬奋的儿子,书香门第出身,但生在战火年代,一路颠沛流离。
小时候在上海、重庆、桂林几地转学,书是读了不少,可真心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
抗战那几年,他们一家人像在逃亡,父亲被通缉,母亲带着孩子四处躲。1944年,父亲病重躲在上海治病,他还在桂林想着毕业文凭的事,结果一场战事把全局都打乱了。
那一年他十五岁,湘桂战役爆发,桂林失守。
他跟着生活书店的一对夫妻混在逃难人群里,从柳州一路逃到贵阳,饿着肚子,挤着火车,走得人都快瘦成皮包骨了。
等他到了贵阳,父亲已经去世了。
消息一传来,他眼圈发红,一句话没说。
他知道,从那刻起,他得自己扛下去。
再后来,组织上安排他去延安。
从贵阳到延安,路不算近,他倒是没犹豫,背起行囊就去了。
那时候的延安不是啥繁华地方,吃穿用都紧张,但他就喜欢那股子劲儿,大家都奔着建设新中国去的。
他在自然科学院搞气象研究,那时候没人觉得气象能有多重要,做这行的也不多。
他却盯上了,说天气预报能救人命,能给国家省大钱。
他做事不张扬,但有一股子死劲儿。
后来还被调到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做气象工作,和外国人打交道,他一点都不怵。
再之后,新中国成立了,他就一直干在气象战线,几十年没换过路。
别人换岗、升官、转型,他就认准这行,干到底。
1980年代,他成了世界气象组织的主席,还连任了两届。
在联合国开会,别人坐着听翻译,他能直接用英语发言,专业术语一个不少。
国外专家见了他,都点头。
他说话不多,但只要开口,句句在点子上。
他不是那种让人一眼惊艳的人,可越了解越服气。
他不跑关系,不搞应酬,家里也清清爽爽。
他最看重的是专业能力和责任心。
有人说他像个老式知识分子,脾气倔,认死理。
但就是这种人,把中国的气象事业一步步往前推。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死在三个抢劫犯手里。
那天,他开着车,刚停好,就被围上了。
歹徒要抢他手里的小包,他死死揪住,一个都不让碰。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对方有刀,可他就是不肯松手。
搏斗中他身中数刀,最后倒在了驾驶座上,血染车厢。
事后,有人说他太轴了。
可他要是那种为了保命啥都能放的人,也就不是邹竞蒙了。
他这人,在困难面前从来不绕道,哪怕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
不是他看不清局势,是他心里有杆秤——什么该让,什么不能让。
说起来,他这一路走来,不容易。
他的大哥邹家华,是国务院副总理,干的是国家大事;小妹邹嘉骊,在出版社做编辑,一辈子编书,后来还创办了韬奋基金会。
三个人都没走父亲的老路,却都没忘家风。
他们的父亲邹韬奋,追求的是信仰和责任,这点在三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出来。
邹嘉骊后来回忆起哥哥,说他是那种能在风口浪尖上不动声色的人。
有一年,他们一起坐船去外海调研,风大得地图都展开不了,别人都在一边发愁,他蹲在甲板上,把地图摊地上,一边画一边讲解,蹲了好几个小时。
那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膝盖也不好,可他一句不吭。
不是他不累,是他把事看得比身子骨更重。
他不是不懂生活,也不是不会享受。
他和妻子感情很好,晚年一起写字、织毛毯、吃自助餐,有照片为证。
饭桌上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不锈钢菜盆,一看就知道是过日子的人。
邹竞蒙的死,是个遗憾,也是一种完成。
他那口气,没咽在实验室里,没咽在病床上,却咽在了他一辈子都不肯妥协的信念里。
说到底,他不是为了一个包,是为了那口气,为了不服输的骨头。
这事儿,没人能说值还是不值。
但有一点,没人质疑他是谁,没人会忘了他做过什么。
参考资料:
《邹韬奋年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 气象出版社
《世界气象组织资料汇编(1947-2000)》 联合国出版物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史资料汇编》 内部档案
《邹竞蒙同志事迹纪实》 中央党史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