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古代最悲催的皇帝,必须要有朱高炽名字。
当了二十年太子,天天要提防自己两个兄弟的暗算,还有父亲朱棣的猜疑。好不容易登基当了皇帝,不到一年就突然离世,要说朱高炽没遗憾,不太可能。
朱高炽,一个庙号为“仁宗”的皇帝,他为什么得到当时和后世的诸多赞誉?他为何受到这么多人喜欢呢?
朱高炽
不被父亲看好的孩子
朱高炽,生于1378年8月16日,卒于1425年5月29日,他是朱棣的长子,也是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人称“明仁宗”。
朱高炽出生在祖父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今安徽凤阳)。一般大人物的出场总是有点与众不同的,朱高炽的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
据说,他出生前,母亲徐氏梦见一个头戴冠冕、以手持圭的人向她跪拜,睡了一觉后,朱高炽就出生了。
即使有这么多祥瑞之兆,朱高炽却是个不被上天“祝福”的孩子。
史书记载朱高炽身体不好,有点胖,脚还有点跛,必须两个人搀扶着才能走路。林林总总,造成了朱高炽喜静不好动的性格。
现在我们已无法得知,朱高炽是因为有点胖导致身体不好,还是因为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才变得肥胖。总之,他绝对不是人们理想中玉树临风的男子形象。
对于父亲朱棣来说,尤为如此。朱棣是行伍出身,带兵打仗、骑马射箭都不在话下。但这些对行动不便的朱高炽来说都难于登天。
所以不难想象,作为父亲的朱棣,对于这样一个形象不佳的长子会有多失望。但是父亲不疼,不代表别人不爱,祖父朱元璋就很喜欢朱高炽。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
“靖难之役”发生时,朱高炽因为行动不便无法随父亲出征,只能留守北平(今北京)。
朱棣
而弟弟朱高煦陪伴父亲左右,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中,朱棣深受感动,越看这二儿子越喜欢,还暗示朱高煦:世子身体不好,你多多努力。
朱棣这当爹的也太会画饼了,但凡是个正常人,听到这句话都得多想啊,何况是素来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呢?反正朱高煦打仗是更有劲、更勇猛了。
在朱高煦眼里,父亲朱棣在北伐还有靖难之役中是何等气势,再看看大哥朱高炽,肩不能提手不能扛,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完全就是一个文弱的胖子啊。
这大概也是朱高煦总和大哥朱高炽不对付的原因吧,在他心里,自己最像父亲,是更适合那个位置的人。
有人揣测,朱棣其实对朱高炽这个世子一直不太满意,但奈何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是老爹朱元璋钦点的,他虽然不满意,也没有办法。
后来立朱高炽为太子,对于朱棣来说,多少也是有点“左右为难”的。朱棣本来是想立朱高煦为太子的,但是朱高煦不得人心,加上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已经立下了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祖制加上朝臣们对朱高炽的支持,让朱棣最终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了这个不怎么喜欢的大儿子。
过人之处显露
其实,朱高炽沉静稳重,虽然形象不佳,但远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弱。朱高炽的过人之处,在他做世子时,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祖父朱元璋在世时,让朱高炽和其他几个堂兄弟一起在破晓时分去检阅士兵,其他人都早早回来了,只有朱高炽回来得晚。
朱元璋以为他偷懒起晚了,他却说:“清晨太冷了,我等士兵们吃饱了饭有力气才检阅的。”
朱元璋又考他:如果发生水旱灾害,百姓靠什么度过灾害呢?朱高炽答:靠圣明的君主愿意为人民服务。朱元璋高兴地夸他有君主风范。
靖难之役,朱高炽虽没有上阵杀敌,可他以一敌百,用自己的一万守军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进攻,这份谋略和气魄,让人不能不佩服。
眼见硬来不行,建文帝派使者给朱高炽带了一封信,想用反间计离间朱高炽和朱棣的父子关系,但是朱高炽以不变应万变,把使者和未拆的信件一起送到了朱棣面前,成功打消了朱棣的怀疑。
朱棣每次北伐时,都让朱高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即使权力方面受到诸多限制,朱高炽依然兢兢业业,做得非常尽心尽力,《明史》也称赞他说: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病逝,八月,朱高炽登基,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逝,终年48岁。尽管在位时间不满一年,朱高炽的一生,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首先,是朱高炽对两个弟弟的仁爱之心。
虽然朱高煦、朱高燧总是针对朱高炽,甚至想要夺了他的太子之位,但他依然“以德报怨”,每次弟弟们惹得朱棣大怒,朱高炽总是为弟弟们求情,求父亲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很多人说朱高炽愚钝,这么做无疑是放虎归山,给自己埋下了无穷的隐患,他依然初心不改。即使登上皇帝宝座,他也没有赶尽杀绝,而是优待弟弟们,给他们涨薪。
前有李世民“弑兄上位”,后有清朝“九子夺嫡”中除了“四爷党”下场悲惨的皇子们,生于皇家,有多尊贵,就有多冷血。就连朱高炽的老爹朱棣,也是踩着自己的侄子登上了皇帝宝座。
而朱高炽好像是个例外,他让我们看到,原来生于皇家,也可以有温情的一面,即使对于“异己”,也可以善待,只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其次,朱高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真正践行了他当年和祖父朱元璋说过的:作为君主,就要为人民服务。
对外方面,朱高炽取消了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面子工程,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派使团去云南和交趾(今越南)采办黄金和珍珠。他以儒家思想要求自己,不喜奢华,克勤克俭。
在外交上,朱高炽积极改善和蒙古各部的关系。当然,只是改善关系,边防守备上并没有松懈。
有人觉得朱高炽在对蒙古关系上没有父亲朱棣强势有血性,但我们都学过一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打仗,最受苦的肯定是老百姓。朱高炽不再像父亲朱棣一样热衷于打仗、热衷于北伐,恰恰是为了休养生息,能让老百姓更好地生活。
对内呢,在文化上,朱高炽尊崇儒学,鼓励大臣们各抒己见,向皇帝大胆进谏,不用担心打击报复,这也形成了朝堂上“敢于提意见”的良好风气。
朱高炽规定的“南六十、北四十”的科举制度,保证了北方人能有一定比例考中进士,改变了“南方儒雅、北方粗鲁”的刻板印象,积极推动了北方人才的发展。
在任命官员时,朱高炽采用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原则,非常重视官员的才能和品德。对于可有可无的官员,则一律裁撤。
在量刑方面,朱高炽轻刑措,废除了很多严刑酷法。他不仅废除了宫刑等一系列残酷的刑罚,也要求官员们在审案时要慎重,避免冤假错案。
他也改革了父亲朱棣对于建文帝旧臣的残酷政策。那些建文帝旧臣的家属也赦免他们回家,甚至还给他们一定田产度日。
朱高炽也改组了内阁,让包括“三杨”在内的国家重臣充任大学士,并提高内阁成员的地位,内阁不再仅仅是咨询机构,而成为拥有决策权的行政机构。
在经济上,朱高炽用公平购买制度取代了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对受灾害的农民,除了减免田赋,还免费发送食物和救济物品。对于流民,他也积极安置。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朱高炽“知错能改”的精神。作为皇帝,训斥别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我是皇帝我最大。可是朱高炽好像缺少这种“觉悟”。
作为一个人,他也会犯错,也会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但他懂得反省,懂得向别人道歉。朱高炽的一系列措施,改变了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盲目扩大版图带来的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北伐和迁都,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而朱高炽鼓励休养生息,减免赋税、发展生产,让老百姓得以喘息,也让国家经济有了发展的机会。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朱高炽以儒家思想治国,努力填补着父亲朱棣的一系列大计划留下的窟窿,他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从这一点说,他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的祖父和父亲。
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忽然离世,所以关于他是怎么死的,为何离开得如此匆忙,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人们提出了各种猜测:雷击、中毒、纵欲过度。最后一种猜测可能并不是无稽之谈。
史书记载,大臣李时勉上朝直谏朱高炽“暗中不宜近妃嫔”,气得老好人朱高炽让金瓜勇士对李时勉一顿暴揍,李时勉差点就挂了。
就在离世前朱高炽还跟旁边人抱怨:李时勉在朝堂上侮辱我。朱高炽为什么这么生气?不仅仅是因为李时勉伤了他的面子,恐怕更是戳到了他的痛处。
中毒之说,是因为《明史》中有一句很容易被忽略的记录: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意思就是朱高炽即位不足一年去世,是因为小人献了金石之方,让他生了病。
金石之方,就是我们常说的丹药。我们也知道,古代的丹药含有很多有害金属,朱高炽本来底子就不太好,丹药一攻,身体就垮了。
朱高炽的一生,似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幕后,真正站在舞台前的时间很短。而这短暂的台前时光,却创造出许多的高光时刻。
高炽和周世宗柴荣一样,有很多宏伟的计划想要去实现,然而造化弄人,却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和时间。但无论如何,朱高炽的一生,仍然熠熠生辉。他如流星一闪而过,却留下了永恒的痕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