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国际形势这几年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亚洲这边,各种摩擦不断冒头。日本媒体《日经亚洲》在2022年8月发过一篇报道,标题挺耸人的,说中国周边有六个地方可能随时变成战场,形成一种包围态势。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觉得台海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未必是最先出事的那个。这篇文章一出,就在网上传开了,到2025年还被各种平台转载讨论。
话说回来,日本媒体这么写,肯定有他们的角度,但咱们得结合事实来看看,这六个点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台海不是头一个,以及到现在2025年7月,这些事态有没有新变化。
先说说这个报道的背景。《日经亚洲》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刊物,专注亚洲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不小。
2022年那会儿,俄乌冲突刚打起来,全球供应链乱套,美国又在印太地区拉帮结派,日本自己也跟着加强军备。
报道里列的六个潜在战争点,包括台海、南海、中印边境、东海钓鱼岛、朝鲜半岛,还有中俄远东地区。这些地方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加上大国博弈,确实容易擦枪走火。
但报道强调,冷战结束后的旧矛盾没彻底解决,现在大国竞争加剧,这些点随时可能升级。为什么说台海不是最先爆发的?因为台海牵扯中美直接对抗,经济代价太大,双方都得掂量掂量,而其他地方的门槛低一些,局部冲突更容易先起。
拿中印边境来说,这是报道里提到的一个高风险区。
中印两国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很多段没正式划定,从1962年那场短暂战争后,就一直有争端。
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发生过士兵间的肢体冲突,导致双方都有伤亡。
此后,印度那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也相应部署部队。
到2022年,双方举行过多轮军长级会谈,试图缓和。报道认为,这个地方最容易先爆发,因为它是陆地边境,巡逻队碰面机会多,一不小心就升级。进入2023年,谈判继续,双方同意在一些点上撤军,设立缓冲区。
2024年10月,中印达成新的巡逻协议,避免重叠巡逻。到2025年上半年,印度智库报告显示,边境贸易有所恢复,但基础设施竞争还在继续。印度总理莫迪在2025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要加强边境安全,但没提武力对抗。中国外交部则强调,通过对话解决是主流。总体看,这个点风险还在,但外交渠道在运作,短期内大规模战争概率不高。
再来看朝鲜半岛,这也是报道里一个重点。朝鲜半岛的分裂是冷战产物,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后,就签了停战协定,但没和平条约。
北朝鲜发展核武器,从2006年第一次核试验开始,就让局势紧张。报道说,如果北朝鲜继续导弹试射,或者韩国和美国联合军演升级,这里可能先打起来,因为涉及核扩散,门槛不高。2022年,北朝鲜试射了多枚导弹,韩国新总统尹锡悦上台后,加强与美国的联盟。2023年,三方峰会多了起来,美国、日本、韩国搞“印太战略”框架。
2024年,北朝鲜宣布废弃南北协议,边境炮击演习增加,但没实际开火。到2025年6月,韩国推动新对话,北朝鲜回应了部分经济合作提议。
俄罗斯和北朝鲜在2024年签了新条约,增加了变量。中国一直主张半岛无核化,通过六方会谈机制推动和平。话说,这个地方最麻烦的是外部势力介入,如果美国继续军演,北朝鲜反应过激,就容易失控。但到现在,外交努力还在,战争没那么快。
印巴克什米尔地区,有些版本的报道也包括在内,虽然不是直接与中国接壤,但影响波及中亚。印巴从1947年分治起,就为克什米尔打过三次战争。
2019年2月,印度空军越线轰炸巴基斯坦目标,巴方击落印度战机,差点升级。
报道认为,如果印巴再起冲突,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盟友,可能被卷入,尤其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上。2022年,零星交火还在,联合国观察员在监督。
2023年,印巴同意加强停火机制,交换情报。到2024年,印度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五周年,巴基斯坦抗议但没军事行动。2025年上半年,双方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讨论反恐合作。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经济联系在增加,贸易额从2023年的低点回升。中国在中亚的投资项目继续推进,没受太大影响。这个点风险在于恐怖组织搅局,但大国都不想它扩大化。
台海当然是重头戏,但报道说它不是最先的。台湾问题源于1949年内战,中国大陆视台湾为领土一部分,美国从1979年《台湾关系法》起提供武器。
2022年,中国军机绕台次数多,美国众议长访台加剧紧张。报道分析,台海战争代价高,因全球芯片供应链依赖台湾。
2024年1月台湾大选,中国回应以经济措施为主,没大规模军演。到2025年5月,台湾进行防御演练,但中国飞机活动频率降了点。
两岸航班在2025年增加,经济往来恢复。为什么不是先爆发?因为核大国直接对峙,门槛最高,双方都留有余地。美国智库CSIS在2023年兵推报告说,如果打起来,美国损失惨重。所以,外交斡旋空间大。
南海争端涉及多个国家,中国主张九段线,菲律宾、越南等有重叠声索。2016年南海仲裁案判中国不利,但中国不承认。报道说,这里船只碰撞多,容易先起小规模冲突。2022年,菲律宾运建材到仁爱礁,中国海警围堵。美国海军自由航行行动增加。2023年,水炮事件发生,但没升级。2024年,中国和东盟草签南海行为准则,菲律宾新总统调整对华政策。到2025年5月,菲律宾船只侧撞事件后,双方同意联合巡逻。渔民捕捞恢复,美国基地计划推进但慢。中国在岛礁建设继续,但强调民用。风险在于资源争夺,但多边机制在缓解。
东海钓鱼岛,日本叫尖阁诸岛,从1970年代起争端。2012年日本“国有化”后,中国巡航常态化。报道认为,日本排放核处理水后,贸易摩擦加剧,可能升级。2023年,日本开始排放,中国禁进口水产品。2024年,中国船只停留时间长,日本抗议。2025年3月,中国勘测海底,日本建新平台。到2025年6月,双边会谈恢复,渔船避免对抗。日本媒体常炒作,但实际碰撞少。两国经济联系紧,战争代价大。
中俄远东,有些报道提到历史领土问题,如外东北,但中俄2001年签友好条约,边境划定。报道说,如果普京后时代,新领导人翻旧账,可能有摩擦。但2022年后,中俄合作加强,2024年普京访华,经济贸易额破纪录。到2025年,俄罗斯远东开发项目多,中国投资增加。风险低,因为双方战略伙伴。
综合看,这些点大多是历史问题加外部干预。日媒这么说,有渲染意味,日本自己军费在2023年破纪录,2025年继续增。为什么台海不是先?因为它全球影响最大,门槛高,其他地方局部性强。但到2025年7月,这些地方都没打起来,外交在起作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经济联系拉近邻国。美国印太战略在拉拢,但没成功点火。长远说,和平发展是主流,谁都不想真打。俄罗斯远东合作深化,中印贸易回暖,南海准则推进。报道提醒风险,但也暴露日媒偏见,日本自己是美国盟友,常炒中国威胁。实际,中国军力增强是防御性,2024年国防预算增长7.2%,但人均低。全球看,亚洲经济增长快,战争会毁掉。想想看,如果这些点真爆,供应链断,油价飙,百姓日子难过。所以,各国都在谈,少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