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克什米尔问题就成了南亚火药桶。由于印巴双方历史积怨很深,经常发生边境交火和恐怖袭击,这个巨大的火药桶并不缺乏导火索。双方的冲突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升级,往往跟导火索事件的严重程度关系不大。

例如,2008年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遭到了恐怖袭击,从伤亡人数、持续时间和发生地点来看,其严重程度远超本次克什米尔游客遇袭事件。

但是,从事后反应来看,2008年双方仅发生了短时间的边境对峙,就很快被外交努力所化解。

相比之下,印度本次的反应堪称异常激烈。克什米尔游客遇袭事件发生后第二天,印度便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并宣称不让一滴水流入巴基斯坦。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印度河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

而巴基斯坦超过90%的农业用水依赖印度河水系,其中大部分发源于上游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印度这种以断水相威胁的行为,等同于主动引战,升级事态。

5月7日,印度更是再次主动升级,发动“朱砂行动”,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以及本土进行空袭。这是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印度对巴基斯坦无争议边界进行的最深入袭击。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无论是对比印巴双方冲突的历史,还是从升级的实际后果来看,印度在本次事件中都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超越理智的强硬,并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后果。

在整理了大部分网络公开信息后,我们仍然弄不清楚为什么印度本次会如此积极地升级冲突。

当然,由于印度文化的特殊性,理性地分析印度的行为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乃至不可能完成的挑战。

这是由于印度高层的决策思路在“大胆想象”阶段表现十分优异,在“小心求证”阶段则太过潦草。例如,种种迹象表明,印度本次如此激进的原因之一似乎是,它认为特朗普的上台为印度带来了百年难遇的战略机遇。

第一章 美印俄大三角

2025年2月12日,在特朗普入主白宫的第一时间印度总理莫迪就踏上了访问美国的旅程。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特朗普任职总统印度总理莫迪第一时间访问美国

当时正值特朗普最意气风发,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特朗普对印度的态度也毫不客气。

早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就多次公开指责印度占了美国“非常大的便宜”,立誓要通过加征关税来纠正双方的贸易失衡。

在本次莫迪访美之前,特朗普政府为了让莫迪政府屈服,也做了很多铺垫工作。

首先,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多次称印度是“关税之王”,是“经贸关系的破坏者”。

为了让访美计划成行,莫迪政府做出了许多让步,例如削减来自美国的摩托车、豪华汽车等产品的关税,以及配合美方遣返约1.8万名印度籍非法移民,承诺扩大采购美国军备等等。

但是,这些的让步反倒让特朗普看到了自己极限施压的效果。

2月10日,就在莫迪启程访美之前,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进口的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包括了印度。

3天后,莫迪已经身在华盛顿准备与特朗普见面。特朗普又签署了备忘录,要求相关部门确定美国与每个外国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印度。

在双方会面过程中,特朗普还要求印度在与金砖国家的贸易中只能使用美元。这对于外汇储备不足,一直在推行卢比国际化的印度政府来说,显然非常为难。

随后,双方宣布达成《美印21世纪协定》(US-India Compact for the 21st Century),印度承诺大规模采购美国油气,以及加强美印防务合作等等。

当然,莫迪政府也有一番考量。印度的做事风格一向是“骗进来杀”,很多条件不妨慷慨地先答应,抛出诱饵,就像剥洋葱一样让对方一边剥一边感动地落泪,但剥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莫迪与特朗普在白宫会晤

然而,这一次美印双方可谓卧龙对凤雏:莫迪以为自己的“洋葱战术”得手了,而特朗普则以为自己极限施压成功,于是想着怎么进行下一次极限施压。

4月2日,特朗普正式推出了他的“对等关税”计划,其中向印度加增26%的关税。

但是,印度国内的一批对华鹰派,仍然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给予了十分积极的评价。在他们看来,美国正在用一系列激进的举措重塑全球格局,其中蕴含了印度的重大战略机遇。“美印俄大三角”战略构想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该战略认为,美国正以超出预期的手段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而俄罗斯很可能会被打动,转而与美国走近。

印度则因为同时与美国和俄罗斯关系密切,可借此机会形成“美印俄三角”。印度便可以在美俄两个大国的支持下,趁势崛起。

4月8日,印度商工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在孟买举行的经济论坛上宣称,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战为印度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印度将借此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有利地位。

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幻想,印度不惜以损害我国利益的方式来向美国献媚。4月21日,在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的当天,莫迪政府宣布对部分进口钢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其中我国是主要征收对象。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印度总理莫迪在其官邸迎接美国副总统万斯及其家人

并且,万斯访印的第二天,印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就发生了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事件。

随后,莫迪政府的一系列强硬表态和不断升级安全局势的做法,很可能也与万斯在访印期间给予了印度对华鹰派不切实际的幻想有关。

然而,幻想终归是幻想,最终冰冷的战损数字会让躁动的印度高层冷静下来。

而除了国际因素,严峻的国内形势也是刺激莫迪政府选择冒险升级局势的另一大原因。

第二章 内部压力

印巴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争端由来已久。双方的敌对自建国时便产生了,已经融入了两国的历史,导致双方都有利用对外冲突,团结内部,塑造国家认同的需求。

但是,这种手段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国内稳定,因此在两国都以发展为主的时候,每逢冲突双方只是拉开一下架势,或者小打小闹一下,重点是面子上不能输,然后域外国家一调停,就赶紧顺着台阶下,最后以双方都宣传自己赢了而结束。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独立日印巴边境两国士兵换岗仪式

不过,本次冲突中,印度的起调明显比此前高一个档次。

尽管印度的水利建设还不足以完全控制印度河的水资源,但是在恐袭发生后的第二天,莫迪政府便宣布暂停执行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用水条约》,甚至宣称不让一滴水流入巴基斯坦。

这个动作相当于给本次冲突的规模奠定了基调:印度不取得一次“大赢”,绝不会善罢甘休。这跟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在国内选举中开始走下坡路有密切的关系。

2024年6月9日,莫迪率领印度人民党赢得大选,莫迪本人也连续三届当选印度总理,复刻了印度国父尼赫鲁的成就。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2024年6月9日莫迪第三次当选印度总理

然而,本次印人党仅获得了240个席位,没有达到272的绝对多数,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

这极大地振奋了反对党的士气,击败印人党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莫迪“政治强人”的形象也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的经济状况也在恶化。

自2024年9月到今年3月,印度股市的基准指数(Nifty 50)一路下跌接近15%,经历了29年来最糟糕的表现。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也在同一时期贬值了3.6%。

莫迪上任后,提升制造业水平的目标成效甚微,还因为国库空虚频频对外国企业发出数亿美元的天价罚单,导致印度的净外国直接投资降至12年来的最低水平。

特朗普发起的全球关税战也让印度的经济再次遭到重创。由于全球需求萎缩,印度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问题进一步恶化。许多曾经的中产家庭被迫搬进了贫民窟,印度也发生了多起全国性的大罢工。

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月8日,印度全国总工会联合10个全国性的行业工会,宣称共2亿人参与罢工。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印度大罢工

印度的主要反对党国大党也对莫迪发起了攻击,指责莫迪提出的选举承诺一个都没有兑现,是一名“谎言酋长”。

在印人党没有执政的西孟加拉邦以及喀拉拉邦,抗议活动甚至演变成打砸商铺和抢劫银行等恶性案件,并造成了人员伤亡。

印度人民党的支持率跌至执政以来的最低点,莫迪政府面临执政十余年来最艰难的时刻。

当物质水平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的改善,为民众提供情绪价值对于莫迪政府就变得异常重要,对外转移矛盾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莫迪政府主动升级冲突规模,借助在边境冲突中的强硬态度重塑“政治强人”的形象,挽回政党的支持率,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选项。

除了受内部压力的驱动,莫迪政府授权军方“完全行动的自由”,还有可能有另一重隐藏的目的:即使印度军方出师不利,莫迪也能以此为由,推进印度军方改革和人员更迭,加强自己对军队势力的控制。

第三章 控制军队

2019年2月,莫迪第一次担任印度总理期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导致40名印度准军事部队士兵丧生。

印度按照一贯的做法,一边谴责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一边由空军对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进行打击。

在这场武装冲突中,印方宣称己方的米格-21在坠机前击落了巴方的F-16战机。飞行员阿比南丹被印度称之为“F-16杀手”,并被授予三等战时英勇勋章。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飞行员阿比南丹被授予三等战时英勇勋章

当然,这场胜利仅仅停留在印度的宣传和幻想之中。当时正值印度大选,莫迪领导印度人民党争取连任的关键时刻,莫迪政府急需一场对外胜利,为自己争取选票。

但根据美国方面的调查,印度空军不仅没有击落任何飞机,还误伤了己方的直升机,造成了6名机组成员死亡。

实际上,在以往的冲突甚至演练中,印度就多次暴露出误伤友军,三军不协调的问题,而美国的报告成为了莫迪推进印度军改的最好理由。

印度文官政府和军方的矛盾要追溯到1962年。尼赫鲁政府主导的“前进政策”点燃了中印边境武装冲突。

而印方最终的惨败给印度的文武官员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调查小组将战争失利归咎于文官干预过多,军队软弱没有立场。尼赫鲁本人及其内阁官员成为众矢之的。

此后,印度军方得到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但是,这也导致印度的海陆空三军为争夺地位和军费预算内斗不断,不同军种之间各自为政,严重缺乏协调性。

2019年印巴冲突之后,莫迪宣布设立国防参谋长(CDS)一职,作为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直接向总理汇报。这一职位将负责统一各大军种意见,协调各军种作战,并掌管军队的资金分配。

次年1月1日,前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Bipin Rawat)正式就任第一任国防参谋长,并按照莫迪的要求推动军事改革,将人事、军备采购等权力集中起来,并设立一体化作战司令部,提升军队战备水平和协同效率,改变各自为政的状况。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莫迪的改革成效甚微。2021年,印度仅军机坠毁事故就发生了11起,首任国防参谋长拉瓦特也在其中的一起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生。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首任国防参谋长拉瓦特在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生

经过三年的调查,这起事故最终被认定为机组人员的“人为错误”。莫迪的军事改革也一直停留在表面,难以触动军方的根基。

在本次冲突中,莫迪并没有亲自下达开战指令,而是宣布赋予军队“在决定对巴基斯坦采取行动的方式、目标和时间方面拥有完全的作战自主权”。

这一决策看似将决策权下放给军方,实则暗含了双重战略考量:若军事行动成功,莫迪政府可收获政治红利;若失败,军方成为替罪羊,莫迪政府则有了充分的理由推进未完成的军事改革,加强对军方的控制。

莫迪在袭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对事件发出极高的定调,就是为了煽动民意,让军方骑虎难下,必须做出激烈的反应。

而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做法无异于自曝家丑,动摇国本。

这或许是莫迪在看到印人党面对激烈的党争压力,开始走下坡路后,决定采取一条铤而走险的道路:通过掌控军队,使用强力手段造成印人党一家独大的既成事实。

当然,印度是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神奇国度。这意味着任何看起来符合逻辑的分析,都可能变成为印度人找补的行为。

本次印巴冲突印度为何如此激进

莫迪在深海潜水时进行冥想

印度本次如此高调的真实原因,既有可能是上述三种因素的某种混合物,也有可能更加离奇,从而超出正常人类的想象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