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天地间阳气初生,万物萌动。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探访组踏入了位于河南最西端的豫灵镇底董村,探访在这里沉睡千年的戾太子冢。

底董村古称“鸠里”、“泉鸠里”,村中有鸠水河。村东连关函谷,西接天险潼关,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黄河,自古便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灵秀之地。

行车进入底董村,便仿佛踏入了一幅古朴的画卷中。十二里河静静流淌,河水在春日的暖阳下波光粼粼,岸旁的竹林已郁郁葱葱,“戾太子冢”文保碑掩映在一片翠竹之中,风抚竹叶发出沙沙的轻响,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河南一村庄深处现皇家“父子连冢”,竟埋着比《甄嬛传》更毒的宫斗史

车沿着村内起伏蜿蜒的道路前行,路旁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竞相绽放,星星点点的斑斓色彩,装点着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

《灵宝文史资料》载:“戾太子葬底董南”。戾太子冢又名“汉台风雨”,冢有三座,分别葬着刘据及他的两个儿子。据悉,戾太子冢是古灵宝八景之一。2016年1月,汉戾太子冢被列入河南省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不多时,一座古丘便映入眼帘,远远看去它像静卧在土塬的怀抱中。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之子刘据的墓——戾太子冢。

冢呈东西长、南北宽,高约50米,周长600余米,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座不太规整的金字塔状小山,巍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冢体上遍布苍翠柏树,随风起伏,仿佛是历史的波涛,一波一波地涌来。

冢旁的十二里河,从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河水的流淌声,如同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与悲戚。

河南一村庄深处现皇家“父子连冢”,竟埋着比《甄嬛传》更毒的宫斗史

据《汉书》《资治通鉴》记载:刘据,乃汉武帝嫡长子,其母为皇后卫子夫。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据被册立为皇太子。待至武帝晚年,卫皇后所受之宠爱渐衰,恰逢江充、苏文等人掌权用事。因江充、苏文与太子及卫氏家族素有嫌隙,便借巫蛊之事向汉武帝诬告。太子刘据无法自证清白,遂于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七月,捕杀江充。苏文出逃,并向汉武帝诬告太子谋反,武帝闻讯大怒,即刻发兵追捕。太子无奈之下,只得发动宾客士卒,与丞相刘屈氂等人在长安城内展开激战,兵败后亡命天涯、匿藏行踪。此事件波及甚广,上至丞相,下至庶民,前后牵连致死者数以万计,史称“巫蛊之祸”。

站在冢前,记者思绪飘向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动荡年代。“巫蛊之祸”,一场荒诞不经的阴谋,却引发了血雨腥风。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记十四》记载:太子亡,东至湖,藏匿泉鸠里;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八月,辛亥。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孙二人皆并遇害。

泉鸠里(底董村)距离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不过百余公里,村子南依秦岭余脉,北靠黄河天险,周边山岭沟壑纵横,利于躲避追兵,符合逃亡者“大隐于野”的生存需求‌。

那时的刘据,心中该是怎样的绝望与悲愤?他不愿牵连无辜百姓,选择自缢。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在这场灾难中被杀,父子三人一同葬于鸠水之畔。

闭上眼睛,仿佛还能看到太子与两个儿子在鸠水边依偎的最后时光,他们的身影在河水中摇曳,带着无尽的哀伤与不舍。而如今,鸠水依旧潺潺流淌,只是那名字早已变为 “失儿河”(今十二里河),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永恒见证。河岸边的百姓们,则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古冢,将这段宫廷传奇口口相传,让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在平淡的日子里得以延续。

河南一村庄深处现皇家“父子连冢”,竟埋着比《甄嬛传》更毒的宫斗史

(图中圈出处为皇孙冢)

沿着冢旁的小路缓缓前行,脚下的泥土松软,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那些悲壮故事的余温。不远处,便是太子之子的皇孙冢,一座高约30米,周长300米的中冢,以及高约15米,周长150米的西小冢,也就是小皇孙墓。这两座墓冢,相较于戾太子冢,显得更为低矮。它们静静伫立,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父亲的陵墓。

昔时,“壶关三老”令狐茂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书汉武帝,为太子鸣冤;翌年,高寝郎田千秋再次为太子上书,诉其冤情。汉武帝深感悔恨,遂下令诛杀苏文及当时参与追捕太子的官员,族灭江充家。此后,汉武帝亲自前往湖县,命人修建思子宫与望思台,借以寄托对逝去儿子的深切思念与无尽悔恨。而太子刘据一脉,历经劫难,仅余一尚在襁褓之中的孙儿,即后来继承大统的汉宣帝刘询。

绕过古冢,来到西北方向两公里处,据村里的老者介绍,这里曾有“归来望思台”和“思子宫”。而今那些建筑,早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们的存在,却是历史无法抹去的印记。

在古冢的周围,仔细辨认还能看到一些残存的遗迹。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砖石,仿若历史的碎片,散落在冢旁的草丛中。据史料记载,历代当地官员晋绅多有捐建,太子冢周围数里内曾经茂林修竹,亭台棋布,这些遗迹曾是戾园的一部分,那座名甲一方的景区,如今也已不复存在。

"冢上春草年年绿,人间是非岁岁新。"站在冢前,心中不免满是感慨:此时的春光温暖而柔和,它照耀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仿佛在为历史的伤痛抚平创口,也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摄影 张琮

来源: 大河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