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1700年闷葫芦开口:罗马玻璃刻的“花”,竟让美国专家看走眼
19101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2023年,博物馆展厅里的一个意外瞬间,彻底改变了学者们对罗马帝国部分精美玻璃器皿的认知。转折点出现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艺术史学家兼玻璃吹制师哈莉·梅雷迪思(Harley Meredith)在研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私人收藏的雕刻玻璃笼杯(即diatreta)时。她注意到其中一只杯背存在异常——那些长期被视为简单装饰的纹样,此刻竟呈现出重复且有意为之的图案。
这些制作于公元四至六世纪的器皿以其镂空设计和精湛工艺闻名于世。每只杯子都由一块厚实的玻璃坯料雕琢而成,内壁形成一个纤薄的内碗,通过纤细得不可思议的桥接结构与外层的格栅相连。数百年间,学者们普遍聚焦于器皿上的铭文与工艺,却鲜少探究铭文周边雕刻的抽象图案:如菱形、叶片、十字形等纹样。
梅雷迪思的细致研究表明,这些长期被忽视的符号并非简单的装饰,而很可能是制作者的标记——即工坊的视觉签名。她发表在《玻璃研究杂志》与《世界考古学》上的研究指出,在多件存世器物上追踪到了完全或近乎相同的符号。梅雷迪思认为,这种模式揭示了雕刻师与抛光师团队之间的协同生产,而非传统认为的“孤立大师”的独创。
通过分析工具痕迹、未完成的器物以及修复或再利用的碎片,她发现当时的工艺世界远比传统认知复杂——工匠群体会跨行业协作、共享技艺,并留下了学者们长期忽视的密码信息。这些曾被模糊地称为“停止标记”的铭文符号,如今被证实可能构成了一套工坊内部及跨工坊交流的视觉语言体系。
这种重新解读也为关于透雕玻璃器皿(diatreta)制作方式的长期争论提供了新视角。这些器皿的诞生或许并非源于个人技艺或依赖单一的雕刻、铸造或吹制工艺,而是集体协作的产物,其制作过程可能跨越了较长时间。这些制作者标记可能如同工作室的标识,表明古代手工艺传统中的“品牌意识”远早于现代学者的认知。
梅雷迪思本人就是一位活跃的玻璃吹制工匠,她对这项工艺的体力要求有着独特的洞察。她的研究强调,理解古代工匠不仅需要技术分析,更要考量他们的生活体验——包括劳动过程、技艺传承与创造力。
梅雷迪思更广泛的研究还探索了工匠们如何通过不规则拼写、混合字母及非常规铭文进行交流。她正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合作开发一个新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将追踪数千件器物上的这些特征,从而揭示多语言环境中书吏与工匠的真实工作状态。
这些证据共同揭示出一个充满活力、相互关联的罗马手工业生产世界,其中存在着独特的沟通体系、协作模式与身份认同体系。
那些曾被视为沉默装饰的菱形、叶片与十字形符号,在历经千年之后,终于开始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这不再是关于“孤立大师”的传说,而是一个关于协作与传承的鲜活世界。工匠们的身份曾隐没在帝国的宏大叙事中,但他们最终通过这些密码般的标记,在坚硬的玻璃上,留下了属于集体的、永恒的签名。
历史的细节,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你是否也在博物馆中发现过类似的“密码”?
作者:达里奥·拉德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