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Points
☆除了手机和汽车,小米要在更多品类上全面高端化;☆但在硬件配置上对比越多,就离高端化越远——高端化与审美、生活方式有关,与性价比无关;☆在硬件之外,小米17比苹果更少谈到AI;☆小米再次自研SoC芯片,但暂时还放不下高通。
9月25日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以「改变」为主题发表了第6次年度演讲,并在随后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小米17系列手机、小米汽车定制化服务,以及电视、洗衣机、冰箱、路由器、音箱等新品。
手机本身的定价并没有提升,但其他东西在变贵。
与以往的小米发布会有些不同,今年发布会上的很多产品价格都「变贵了」。比如定价1699元的路由器和1999元的音箱,它们的目标用户与以往小米用户的画像相去甚远;首次推出的小米汽车定制化服务更是明摆着要向高价值用户要利润,服务门槛就是10万元(定制和选配件的总金额),且优先从小米YU7 Max和SU7 Ultra两款高端车型开启试点。
除此以外,小米手机的定价并没有上涨,小米17标准版起售价4499元,Pro版起售价4999元,Pro Max版起售价5999元。但在市场定位上,小米17已经彻底向苹果iPhone宣战——发布会上,雷军反复将小米17和iPhone 17拿来对比。为此,在命名上,小米17系列手机是直接跳过了16系列,就为了对标几周前刚发布的iPhone 17系列。
高端化就是这一次小米发布会的关键词,在会后的媒体采访环节中,雷军更是直言「在手机、汽车取得经验以后,我们今天也在推全品类高端化」。
仍然受困于性价比的高端化
至少从硬件配置看,小米17确实有了与iPhone 17叫板的资格。
芯片上,小米17全系列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据测试它在单核性能上略逊于苹果最新芯片A19 Pro,但在多核性能上超过对手。
屏幕上,小米17采用与OLED材料公司卢米蓝联合研发的新型红色发光主材,发光效率提升11.4%,据称这也是中国公司首次做到OLED材料上的创新。
影像功能上,小米17系列此次主打逆光拍照能力,其搭载的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采用LOFIC高动态技术,可以智能调控光线的采集与存储能力。该技术已经在荣耀Magic6至臻版、华为Pura 80 Ultra上率先采用,有媒体报道苹果计划在下一代iPhone上也跟进该技术。
最后就是电池,这也是此次小米17与iPhone 17的对比中最有优势的一环。小米17系列采用自研的小米金沙江高密度电池,标准版容量高达7000mAh,比iPhone 17的3692mAh多出近一倍。反映到手机续航上,小米官方称,小米17标准版的续航为22.1小时,比iPhone 17足足多11.5小时。
魅族2017年推出的魅族Pro 7也曾有过背屏设计。
遗憾的是,在这些硬件参数外,小米17并没能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唯一称得上创新的或许就是小米17 Pro将手机背面上方原先放摄像头的区域做成了一块小屏幕,用户可以在这里设置壁纸、通知提醒,预览拍照效果,甚至接打电话。
为此小米还推出了一个299元的复古掌机保护壳,套上壳后,用户就可以用这块小屏幕玩游戏。当然,几乎没有人真的指望能用它体验游戏,这款产品主要还是充当一种社交货币而已。
而对于苹果创新上的软肋,也就是AI落地上的乏力,小米17也没能趁机推出可以一较高下的新功能。在这次发布会上,小米甚至比苹果更少谈到AI,后者至少还推出了相机的Center Stage功能,可以利用AI自动拓宽取景范围,提供构图建议;而小米只是在介绍那块小屏幕时,提到了可以用AI生成宠物形象作为壁纸。
可以说,这一次的小米发布会虽然聚焦在高端化这个主题,发布安排却依然沿用了过去那种「不服跑个分」的叙事框架。
它努力凸显的是自己在各种「硬核科技」上的成就,例如「新型红色发光主材」「LOFIC技术传感器」,但本质上还是被困在性价比陷阱中。或许在雷军的计算中,高端化等于卖出价格更贵的产品,而更贵的产品需要更多附加值才能够说服用户购买,进而推导出发布会的关键在于展示更多「硬核科技」。
事实上,高端化必然需要硬件配置作为支撑,但这还远远不够,换句话说,「硬核科技」只是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品牌的高端化常常是与审美有关的、稀缺的,以及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然而在这些方面小米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此次小米跳过16系列直接发布小米17的举动,引发了部分负面舆情——雷军试图扭转公众对于小米的刻板印象,但此举无意中起到了反作用。
小米造芯玄戒,但暂时还放不下高通
雷军对于高端化策略的理解也反映在了这次新品发布会前的演讲中。
自2020年首次开启年度演讲以来,短短几年中这个活动就成功塑造了「雷军」这个可能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企业家个人IP,现如今,这个演讲开始逐渐承担起重塑小米IP的重担,即扭转小米「只会营销」的外界印象,让公众认知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于是今年的主题「改变」聚焦在了可能是当下国内最硬科技的两个主题上——造芯和造车。
雷军回顾了小米的造芯之旅。故事开始于2014年成立的子公司松果电子,并且在2017年推出的中端系列手机小米5C上搭载了自研的系统级芯片(SoC)澎湃S1,实现了60多万台的销量。当时澎湃还是芯片产品的名字,而非现在操作系统的名称。
但没多久,2018年小米就决定停掉芯片研发。雷军对此的解释是,「一是切入点和方向找错了,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二是自研芯片需要手机团队全力支持,但当时的协同非常困难」。
不过,雷军有意避开了第一次造芯背后的故事。2013年前后,小米刚起步时,还是一家主要依靠OEM代工厂的手机公司,由于缺乏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小米常常因为屏幕、芯片等上游关键零部件的延期导致缺货。
为此小米试图引入高通之外的第三方芯片供应商来分担风险。2013年推出的红米首次尝试采用联发科的芯片,之后发布的小米3则部分采用英伟达Tegra 4、部分采用高通骁龙800。在2013年年末成立松果电子自研芯片也是这个目标的延续。
然而自研芯片难度过高,除了雷军总结的那两点,小米5C不到100万台的销量根本撑不起研发团队的成本,且自研芯片还面临高通基带芯片的专利壁垒。再加上2016年至2018年,小米手机业务爆发严重危机,公司现金流严重吃紧。所有这些内外部压力共同导致小米在2018年结束了芯片自研。
直到2021年渡过危机,手机等业务回到正轨后,小米才开始第二次造芯。接下来就是2024年年初,玄戒O1正式投片,并在今年5月22日对外发布。
这一次的小米比上一次更加谨慎。小米15在2024年10月首发时依然搭载着高通骁龙8至尊版,直到半年后,小米才推出了搭载玄戒O1的小米15S Pro。除了芯片不同,小米15 Pro的配置和小米15S Pro几乎一样。这样既可以保证小米15的首发销量,同时也方便愿意尝鲜的用户对比两款芯片的效果,并建立市场信心。
这次发布小米17时,同样没有提供搭载玄戒芯片的版本,而是继续首发配置了高通最新芯片的版本以保证销量,而玄戒版本的小米17或许会在明年年中推出。
这一次小米造芯的底气明显更足,并且在手机业务之外,小米汽车对于芯片的需求同样迫切。「芯片是小米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自研手机SoC,至少要坚持10年,至少投入500亿。」雷军演讲中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