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万人同时在线,弹幕刷到卡屏,只因为复旦沈逸把民国账本摊给2024看。

他把1933年借钱买棉麦的旧事,和今天芯片卡脖子摆在一起,告诉年轻人:喊口号救不了产业,翻史料才看得见路。

B站直播峰值飙到340万,是因为大家受够了情绪轰炸,想听点真东西。

沈逸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网红学者”,1976年在上海出生,19岁就考进复旦国际政治系,一待就是十年,直到2005年拿着法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他现在是复旦的教授、博导,还管着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研究的可不是虚头巴脑的理论,主要是国际关系、网络安全这些硬核领域。2008年他去美国乔治敦大学访学,盯着人家的科技政策和网络安全战略啃了一整年,回来写的《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圈里人都夸扎实,连高层都采纳过他的咨询报告,这可不是随便翻两本史料就能讲透的!

一句话戳破假爱国,他凭什么火?

他太懂“拿史料对照现实”的门道了。1933年国民政府借钱买棉麦,看着是搞经济,实则整个工业命脉都被外资攥着,钢铁产量95%以上被日本控制,连纺织厂的纱锭都有近一半是外资的,这种依赖外人的亏,账本里写得明明白白。2024年芯片行业那点难处,他看得门儿清——美国9月加码出口管制,荷兰跟着限制光刻机,国内还闹起了“内卷”,有的企业靠翻新旧设备、低价抢市场,研发投入根本跟不上。

这就是他戳破“假爱国”的关键:光喊“自主自强”没用,得知道过去栽过什么坑、现在卡在哪步。现在不少所谓“爱国博主”就爱挑情绪,97岁的何祚庥院士说基础研究有差距,居然被网暴“亲美”;丘成桐谈数学研究短板,也被骂“贬低中国”。沈逸从不搞这套,他就摆史实讲逻辑,民国账本里的借款利息、今天芯片设备的研发成本,数字摆出来,谁都能懂“真努力”和“瞎嚷嚷”的区别。

他能火透,根本是戳中了年轻人的痛点:大家早就不想被情绪带着走了。他在复旦开的《信息安全与国际关系》课,用案例和数据讲透大国博弈,学生挤破头要听;网上更没人把他当“说教的教授”,因为他讲的每句话都能接上现实的地气。

理性的声音永远有市场,比喊一万句口号都管用。沈逸的直播不是流量密码,是有人终于愿意把真东西摆上台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