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那天夜里,康熙走了,雍正接了位,满朝文武心里都在琢磨,皇位怎么就这么突然落到四阿哥头上。
可真正的谜,不在皇位,而是在一个人——李德全,他不见了。
不是调走,也不是被贬,连个交代都没有,就这么没影了。
李德全这人,平时不声不响,太监出身,却一直在皇帝身边当差。
不是那种在外头跑腿的,也不是只管打扫卫生的,他是掌钥匙的,管乾清宫的出入,皇帝的密信、折子、口谕,几乎都得先过他手。
他不是那种张扬的角儿,但谁进谁出、谁说了什么、皇帝当天心情怎么样,他全门儿清。
康熙在位那些年,大风大浪他没少见。
太子废了两次,八爷、九爷、十四爷谁不是盯着那把龙椅看。
他从来不插话,但他知道,这些皇子谁心里打什么算盘。
可他从不多嘴,也从不站队。
有一年,四阿哥跪在午门外一整夜,没人敢通传。
是他一句话:“让他进来。”乾清门一开,雍正进去了,出来后,脸都变了。
从那以后,四阿哥变得沉得住气了,杀伐果断,眼神不一样了。
这事宫里不少人都记得,可没人说李德全起了多大作用。
因为他做事从来不留痕。
康熙晚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
年羹尧还在川地,隆科多带兵在外,十三爷陪在皇上左右,李德全就守在榻边。
到最后能留在床前的,不是亲王,不是军机,是个太监。
他不是康熙最信的官,却是最信得过的人。
因为他没家没派,也没指望升官发财,他什么都知道,但他什么都不会说。
康熙知道,等他一口气上不来,这宫里、宫外要翻天。
于是早早弄了一出“密建储君”,写好诏书,不让外人知道,藏在匾后。
那匾不是随便谁装的,钥匙也不是随便谁拿的,谁有权力进去、谁能看,那都要经过李德全。
康熙死后,雍正当天就宣布继位。
隆科多宣了诏,年羹尧接了旨,十三爷站在旁边,动作利索得像排练过。
可最关键的那个人,李德全,从这天起,宫里就找不到了。
没人去查,也没人敢问。
一个在皇帝身边几十年的人,说没就没,档案也没了。
皇帝不提,朝廷不提,宫里太监都闭嘴。
永和宫后头那口枯井,有人说那年冬天忽然结了冰,夜里有人听见咳嗽声,再之后,就一直没动静。
雍正继位以后,第一个动作不是庆功,而是动手。
年羹尧、隆科多、十三爷一个接一个被处理。
年羹尧先是封赏,三年后就下狱,死得干净利落。
隆科多看似得势,最后被圈禁,爵位也没了。
十三爷虽是亲弟弟,给了王位,但处处设限。
可偏偏李德全,谁都不提他。
他既不是敌人,也不是功臣。
他太清楚遗诏内容,他太明白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决定。
他不是政敌,却比政敌更危险,因为他知道实情。
雍正不杀他,不是因为仁义,而是因为杀了他,反而容易留下把柄。
他不是刺头,也没犯错,只是知道得太多。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种威胁。
雍正要的是控制,不是麻烦。
李德全的消失,不是意外,是安排。
他不在了,很多事就没人能对上口径。
就像一本账簿,扔了,谁也查不出原始记录。
雍正很快就动了内务府,把太监的权力彻底削了,再没人能像李德全一样,一手掌皇帝的日常、心事、密信。
雍正治国严谨,每封密折都要亲自批,每个亲王的动作都要有人盯着。
他管得细,也防得紧。
他知道,康熙信得过李德全,是因为觉得这人没威胁。
可他不愿再有第二个李德全,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皇帝在想什么。
皇帝的心事,只能锁在自己脑子里。
可雍正心里也有数,他不是凭天意坐上皇位的。
康熙选了他,李德全传了话,隆科多宣了旨,年羹尧按兵不动。
他这皇位,是靠一套组合拳撑起来的。
这些人,有的得宠,有的被清,唯独李德全,被藏起来。
雍正晚年修《大义觉迷录》,拼命想把一切说得顺理成章,说他是合法继位,是康熙亲自定的,是天命所归。
可他自己心里明白,那一夜之前,谁也不知道乾清宫匾后写了什么;那一夜之后,谁也不能再提李德全。
李德全后来在哪没人知道。
有说他被软禁在景仁宫,每天只吃一碗粥;也有说他成了净身房的老奴,见谁都低头不语;还有人说他死在永和宫后,没人收尸,连个名字也没留。
他不是将军,不是王爷,没封赏,也没罪名。
他做的事没人敢写进史书,他的名字成了禁区。
可宫里有心的人都知道,这皇位的事,李德全,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参考资料: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雍正朝起居注》
傅斯年主编《东华录》
阎崇年《康熙大帝》
冯尔康《中国太监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