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吴大昌老人的幸福感

在朋友圈里看到北京理工大学庆祝108岁老教授吴大昌寿诞活动的部分视频,非常有感慨。在这段视频里,吴大昌老人还讲了一段话。他说,他在读西南联大的时候,正是中日战争时期。他说,中日战争是因,西南联大是果。没有中日战争,就没有西南联大。那么中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吴大昌老人说,当时,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主要就看钢产量。1936年,日本的年钢产量是522万吨,而中国当时的钢产量只有41万吨。这41万吨钢产量还包括了鞍钢的产量。当时鞍钢是由伪满洲国控制的。如果扣除鞍钢的产量,中国当时实际的钢产量只有10万吨。

把日本钢产量多于中国的钢产量,视为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可能今天会有很多人有着不同的意见。对于一个百岁老人,我们不需要在这里还要跟他争执一番。吴大昌老人说,今天我们国家的钢产量,在2024年,达到年产10.5亿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他说,看到我们国家今天发展的工业化达到这样的高度,我们就会有一种幸福感。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他说,也许有人会说,有这么多钢产量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这又不能吃,又不能喝。吴大昌老人说,你如果要这么想,那你也不会有什么幸福感。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看到中国取得这样伟大成就的人们来说,他们就会产生幸福感。

吴大昌老人的幸福感是从哪里来的? 就是从他的家国情怀当中来的。当年,在他读大学的时候,正值日本对中国进行野蛮侵略的时候,那时候,绝大多数爱国学生,都希望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奉献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之中。我认为一位老前辈,他说,当年他也是一腔热血,后来在大学学了兵工专业。他比吴大昌老人年纪要小一些,现在已经离世了。当年他也是为了祖国,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就是要通过发展中国的国防工业,来实现这样的抱负和愿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很多年轻人,也包括当年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们,也都希望祖国的国防工作和国防科技工作能够尽快发展起来。在五六十年代,那时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并不把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放在清华和北大,而是选择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为哈军工就是当时中国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的领军院校。那些优秀的高中生们,选择哈军工作为自己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国防工业与国防科技领域。

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和北京航空学院,也是很多优秀高中生们选择高考志愿最受青睐的国防院校。他们在进入这些高校学习之后,在毕业时几乎都被分配到国防工业企业和研究院所,这些单位往往都不在大城市,而是在更为边远的地区,甚至是条件异常艰苦的地区。我知道有位北京工业学院的五十年代的毕业生,是个南方人。他毕业时被分配到东北的一个兵工厂。那里天天都是高粱米饭。他一个南方人,吃不惯,结果他的胃被搞出病来了。但是他依然坚守在国防工厂里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十年。这样的一些人们,家国情怀最为深重,也最为强烈。

吴大昌老人说,看到今天祖国的发展和强大,就会产生幸福感。应该有许多与吴大昌老人同样胸怀的人们,生活在祖国的今天,同样也会有这种幸福感的。他们不是把豪宅、豪车、美食、美女当作所谓幸福的标志,这种对幸福的认知,实在是太肤浅了。他们的幸福建立在祖国不断强大的过程之中,建立在人民的生活在不断地改善与提高的过程之中。

除了军工行业,在五六十年代,咱们国家还有很多行业,以及在这些行业中工作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怀。我们的钢铁工业、煤炭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床工业、石油勘探与开采、地质勘探与开采、还有交通行业,包括修建铁路、修建公路、造船工业,还有很多其他的参与祖国建设的行业,在那些行业里工作的很多人们,都有着和吴大昌老人同样的情怀。

那个时代的为中国作出奉献的建设者们,都很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国家当时还非常穷,老百姓的生活也都还有着较多的困难。他们也都清楚地知道,要改变我们国家贫穷和落后的面貌,就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地奋斗。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们,很多人都有满腔的热血,都在准备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

那些刚从大学校门里走出来的青年人,都在想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祖国的建设。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从一些江南水乡,从一些大中城市走出来的。他们可能也知道他们将来要工作的地方很艰苦,但是他们并不一定都很清楚那里的艰苦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一旦他们真的亲身走到那些艰苦地区的时候,他们才可能真的了解那里的艰难困苦。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到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献在那个地方。

当年那些内心火热的年轻人,如果还生活在今天的祖国里,他们大多数都至少已经八九十岁了。在他们当中,或许会有某些少数人会改变一些当年他们最初的想法,但是肯定还有大多数人,就像吴大昌老人一样,对于他们在这一生,为国家建设做出的服务感觉到骄傲和自豪。中国能够走到今天,中国今天能够如此强大,他们当年的这些年轻人都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们会和吴大昌老人一样,也会产生这样的幸福感。他们有着充分的理由享有这样的幸福。他们能有这样的幸福感也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今天还在各条战线为了祖国的建设、发展和安全事业奉献各种努力和工作的中青年人们,正在艰苦奋斗,正在为祖国付出自己的力量。今天的挥汗如雨,将来就会收获更多的果实。再过多少年之后,在他们开始迎接自己晚年生活的时候,也一定会产生像今天的吴大昌老人那样的幸福感。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幸福感。中国人民理应获得这样的福气。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