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多地开启高温模式。近日,网上流行起“抱着冬瓜睡觉”,多名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家孩子抱着冬瓜睡觉的照片。据说这样可以有效防暑降温保质期长,还不贵。但也有很多人有疑问一根冬瓜能管用?还有10天就要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了,这些防暑误区你知道吗?


图片来自某社交平台截图
“抱冬瓜”睡可以解暑降温?
抱冬瓜睡觉这种方法在古代就已出现。曾有《夏夜抱瓜眠》一诗为证,诗中提及“暑夜难安寝,冬瓜抱入怀。”可见,其清凉助眠的效果结合了物理属性和中医理论。
冬瓜含水量高达95%以上,类似“天然水枕”。当人体接触冬瓜时,它能快速吸收体表热量。
不仅如此,从中医理论上看,冬瓜皮作为一种中药材水煎内服,它还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与作用等。
抱冬瓜降温
并非人人都可以
据健康时报报道,抱冬瓜确实能起到解暑降温作用,但需注意使用方法。一般推荐不便开空调、吹风扇的老人、幼儿、孕妇尝试此方法;脾胃虚寒、阳虚体质人群用此方法可能加重腹痛、腹泻。体弱畏寒的老人、儿童可用薄棉布包裹接触,或放枕边局部降温。
抱冬瓜前需要注意,冬瓜表皮有白色毛刺,不小心会刺伤皮肤,因此使用前需要洗净冬瓜表面的白毛,保留冬瓜外皮。 睡觉时,采用抱着或搂着的方式,着重为四肢降温,避免腹部直接接触。
此外,抱西瓜或者用塑料袋装凉水,也可起到降温效果。
近10年来最短三伏天要来了
这些防暑误区你“中招”了吗?
7月20日即将入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马上要到了。往年的三伏天有40天左右,今年的三伏天是“短版”模式,只有30天,从7月20日到8月18日。三伏将至,这些防暑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
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
中暑并非一种简单的热症,其有“阴”“阳”之分。
阳暑是指暴晒引起的“热伤害”, 典型症状包括:体温升高(超过38℃)、全身乏力、明显口渴和大量出汗等。这类中暑不适用藿香正气水。如果中了“阳暑”,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下等位置降温,少量多次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等,若体温超38.5℃、意识模糊、抽搐,应立即送医。
阴暑是指贪凉中招的“外寒内湿”,典型症状包括:头痛无汗,伴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不适症状,体温通常正常或有轻微发热。这类中暑适合用藿香正气水。
误区二
冷食冷饮能解暑降温
很多人一旦感到燥热,就会选择喝冷饮降温。然而,这种凉爽感觉并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诸多伤害。因为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当冷饮进入体内后,体温骤降,机体就会自行燃烧热量维持正常体温。因此,贪食冷食冷饮不仅起不到解暑降温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暑热和肠胃负担,增加中暑风险。夏季应多喝热饮,促进皮肤汗液分泌,从而将人体内部的热量散发出去,真正达到降温目的。
误区三
冲凉水澡降温
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夏季冲凉水澡。心脏内科医生认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很容易感冒。在凉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缩,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人。冲凉水澡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
误区四
“三伏贴”人人都可用
“三伏贴”主要针对受凉以后易发作,或在冬天容易反复的一些疾病,比如胃疼,慢性腹泻等。使用“三伏贴”时要注意:
①普通人贴“三伏贴”的时候,一般是4-6小时,儿童贴敷时应半小时到2小时,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情况,如有过敏及时停用。
②老年人贴时,也要密切观察有没有出现红肿、瘙痒等。
③不建议孕妇使用,避免形成胎动不安、流产等严重后果。
④糖尿病患者在贴“三伏贴”时,也要密切观察皮肤的破损情况,一旦有问题要及时停止,要咨询医生。
近期,北京多家医院开通了三伏贴预约通道,市民可预约挂号。
更多阅读《10天后入伏,北京多家医院开通“三伏贴”预约通道》
误区五
待在室内就不会中暑
中暑跟人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等相关,并非只有在太阳下暴晒才会中暑。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从高温的室外回到空调温度过低的室内,出现怕冷、发热、腹痛吐泻、无汗、胸闷等症状,也是中暑的一种表现。
整合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新京报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张彦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