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刘邦,出身远低于项羽,不善征战,却在四十八岁后,用七年时间,从平民一路登顶,直至六十三岁去世,真正高光的岁月,不过十五年。

他厉害的地方主要有两点:

第一,他是真正从最底层拼出来的

李世民出身关陇集团,父亲李渊,本就是隋朝重臣、唐国公,从起兵反隋开始,就手握重兵。李世民相当于站在父辈搭建的高台上征战;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朱元璋早年贫寒,但在投身起义军后,就依附于郭子兴,也就是马皇后的养父,借助这层关系,朱元璋获得发展的平台与机会;

赵匡胤更是出身将门,父亲赵弘殷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禁军将领,自幼耳濡目染朝堂之争,起点本就远高于常人。

唯独刘邦,年轻时不过是沛县一个不起眼的泗水亭长,家境普通到,甚至要靠赊账喝酒、蹭饭度日,既没有任何人可以可仗。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更特殊的是,他真正投身反秦大业时,已经四十八岁了,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古代,这早已是“知天命”的岁数,多数人早已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求安稳度日。

可刘邦,却在这个本该服老的年纪,带着一群出身同样低微的兄弟,杀狗的樊哙、吹箫的周勃、县吏萧何、狱掾曹参,从芒砀山起步,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在短短七年,就走完了从平民到帝王的路。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这种“零起点+高龄创业”的模式,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极为罕见。他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源可以继承,每一步都要靠自己摸索、争取,甚至是在失败中爬起来重新再来。


第二、刘邦对人性欲望的极致洞察与驾驭。

这种能力,在他攻入咸阳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的咸阳,是秦王朝的都城,府库中堆积如山的金银、宫殿里数不尽的珍宝、六国搜罗来的绝色女子,以及“关中王”的名分,带来的正统性。

这些,都足以让人迷惑。而刘邦的队伍,三年前,还在芒砀山的密林里靠野果野菜充饥,这辈子从未见过如此奢华的景象。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对这群人来说,此刻的咸阳,就像一个触手可及的天堂,他们会像饿狼扑食般瓜分这一切,这是人性最本能的反应,是底层人对“翻身”最朴素的想象。

但刘邦却做出了,完全违反本能的决定:封存府库、还军灞上。

这背后,是他对人性的清醒认知:他太清楚“一时的满足”与“长久的霸业”哪个更重要。

他知道,此刻霸占咸阳,看似占了便宜,实则会触发两大危机,一给项羽出兵的借口;

二是失去关中百姓的支持,秦地百姓刚经历秦朝暴政,最反感的就是烧杀抢掠。因为他要的不是一座咸阳城,而是整个天下。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为了这个终极目标,他必须牺牲眼前的诱惑,甚至要压抑兄弟们的欲望(史书记载,樊哙等人力劝他留在咸阳),这种“反人性”的自控力,正是成大事者的核心素质。

对比后世的李自成,就能更看到刘邦的厉害。

李自成入城后,立刻开始拷掠明朝官员、抢夺财物,整个队伍迅速腐化,短短几十天,就从“义军”变成了百姓眼中的“乱兵”,最终兵败如山倒。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同样是底层出身、同样面对都城的诱惑,李自成团队的失控,恰恰印证了刘邦对团队欲望的驾驭能力,本质上是对人性规律的精准拿捏。

更关键的是,刘邦真正将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从一句激荡人心的口号,变成了扎实的现实。这话喊出来容易,要落地却难如登天。

“王侯将相”四个字,背后是封建时代,沿袭千年的旧秩序,血统决定身份,出身划定阶层,普通人几乎没有跨越的可能。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纵观历史,能从底层崛起打破旧秩序的人或许有,但打破之后,还能建起稳固新秩序、并让其延续数百年的,寥寥无几。

刘邦正是在乱世的碎片中,重新搭建起一套新秩序:从郡县与分封并行,到“与民休息”,让天下从战乱中安定下来,更支撑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纵观历史,能与他出身相比的开国皇帝,大概只有朱元璋。可即便如此,朱元璋投身红巾军时,前朝已有刘邦建汉的先例,至少能从历史中,看到“底层可登帝位”的可能性;

为什么说刘邦这样的人,5000年都难出一个?

而刘邦所处的时代,往前数是夏商周三代的贵族世袭,往后是秦朝的郡县制大一统,从未有过“平民凭自己本事当上皇帝”的案例。

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全新的历史,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在血与火中摸索。

这种“零起点+无先例+天赋型能力”的组合,让他的成为了封建时代,无法复制的样本。

他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自己从泥土里长出了参天大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