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沙特,中国人就只有一个印象:贼有钱!
每次只要这位“大款”来中国“进货”军火,咱们就能赚的盆满钵满,而且沙特还主动多给钱,积极地不行。
中沙之间的贸易有多顺利,美国就有多着急,可是美国只能瞪眼看着,谁让他们把沙特“推”给了中国呢?
更戏剧性的是,原本只要1000万美元的交易,因为一个货币单位的误解,最终变成了35亿美元的天价合同。一边是盟友的冷漠拒绝,一边是伙伴的热情相助。这场军售大戏,到底改变了什么?
1987年的那个下午,当中方代表曹刚川在谈判桌前缓缓举起一根手指时,他绝对想不到这个简单的手势会改写中国军工史。
沙特亲王班达尔看到这个手势,脱口而出:"是一亿美元一发导弹吗?"曹刚川心想,我的意思是一千万美元啊。没想到这位沙特亲王可不是一般人,人家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在他眼里,军事装备的价格从来不是问题。更何况东风3导弹的威力他已经亲眼见证过了。
既然这样,我方代表想都没想直接就和沙特亲王签署了订单,这个美丽的误会就是这样产生了!
看到爽快的沙特,后来我们还送了一枚,实际到货36枚。
这笔35亿美元的交易创下中国军售纪录——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1.5倍。更令人咋舌的是后续合约:沙特追加150亿美元,邀请中国技术人员常驻30年,帮其维护导弹设备。
那时的沙特阿拉伯,国库里淌着黑色的金子,日子却过得一点也不踏实。
两伊战争的炮火就在隔壁轰鸣,以色列的战机时不时就在头顶“散步”。整个国家就像一个抱着金砖睡在大街上的孩子,谁路过都想摸一把。国防?基本靠买,装备来自五湖四海,体系乱得像个军火展销会。
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谁过谁知道。沙特急需一种能镇得住场子的“大杀器”,不是为了惹事,而是为了不惹事。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来点中程弹道导弹,不用核弹头,只要能覆盖周边,让那些蠢蠢欲动的邻居们动手前先掂量掂量。
他们敲响了第一扇门,也是他们最信任的一扇门——美国。然而,华盛顿的脸,冷得像块冰。美国人有一万个理由拒绝:中东的军事平衡不能打破,以色列的安全是我们的核心承诺,万一你沙特翅膀硬了不听话怎么办?
说白了,美国要的是一个听话的石油小弟,而不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地区强人。所谓的安全保障,更像一根主人手里的牵引绳,松紧度全看主人心情。一旦你的想法碰了主人的红线,这根绳子随时会勒紧你的脖子。
这盆冷水,把利雅得的王爷们浇了个透心凉。他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领悟到一个道理: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西方的大门“哐当”一声关死了,沙特人没有绝望,而是把头转向了另一边——东方。当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搞经济,口袋里比脸都干净,正愁着怎么赚外汇。军工企业也憋着一股劲,想拿个像样的产品去国际上闯出点名堂。
巴基斯坦做了那个悄无声息的中间人。1987年,沙特驻美大使班达尔亲王,一个在美国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带着防空军司令哈立德亲王,秘密飞抵北京。
谈判桌上,坐的是杨尚昆、曹刚川这样的中国高层。沙特人看上的,是中国压箱底的宝贝之一:东风-3。射程超过2500公里,足够覆盖整个中东。
接下来的那一幕,堪称世界军售史上的名场面。中方代表心里盘算了半天,小心翼翼地报出一个自认为不低的价格,大概是千万美元一枚。
谁知沙特亲王听完,眉头都没皱一下,直接伸出一根手指:“一亿,美元,一枚。”中方代表团估计心里已经乐开了花,脸上还得努力保持平静,演出一副“我们是见过大钱”的样子。最终,合同总价从最初设想的10亿美元,一路狂飙到35亿美元。
要知道,当时中国全国的外汇储备,加起来还不到30亿美金。这一单生意,直接让国家外汇翻了一倍还多。更绝的是沙特的付款方式:现金,一次性到账。那份急迫感,隔着几十年的时光,仿佛都能触摸到。
他们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买下了一样用钱买不到的东西:不受人掣肘的自主权。把东风-3运到沙特,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这玩意儿不是冰箱彩电,插上电就能用。它需要配套的基地、复杂的维护系统,以及一大批懂得操作它的专业人员。
把这些核心工程交给西方公司?那等于把新家的钥匙又交回了原来那个把你关在门外的人手里。沙特人这次学聪明了,他们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他们再次找到了中国,追加了15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要求:交钥匙工程。
从导弹基地的选址、设计、施工,到人员培训和后期维护,全包了!中国为此成立了代号“金轮工程”的指挥部。数千名顶尖的中国工程师、技术员和建筑工人,告别家人,一头扎进了沙特南部那片鸟不拉屎的戈壁滩。
在苏莱伊勒和朱费尔的漫天黄沙里,他们顶着能把人烤熟的烈日,硬生生建起了两座包含地下发射井、超坚固指挥中心和全套后勤设施的现代化军事堡垒。
沙特人这次的回报,也到了令人感动的地步。地皮随便划,资金按月打,给中方人员提供的后勤保障好到奢侈。但最关键的,是他们给了一样西方人永远也给不了的东西——信任。
整个工程,沙特方面几乎从不干涉技术细节。他们甚至在基地里配上中文翻译,把操作手册和路标都写上中文,生怕中国专家用着不顺手。这种模式的内核是:我卖的是商品和服务,不是控制权。东西交给你,怎么用、何时用,那是你的主权,我只负责教会你。
美国人当然气得直跺脚,又是抗议又是威胁,想方设法要调查。可中国团队纪律严明,除了干活啥也不碰,合同条款滴水不漏。华盛顿的拳头,就像打进了一团迷雾,根本找不到着力点。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铁杆盟友,和一个东方大国,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深度捆绑。
真正的考验,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来临。萨达姆的“飞毛腿”导弹铺天盖地而来,连沙特首都利雅得都未能幸免,一时间人心惶惶。就在这个剑拔弩张的关头,沙特国家电视台突然中断了所有节目。
画面里,一枚巨大的东风-3导弹,在苏莱伊勒基地的发射架上缓缓竖起,点火的指令已经下达。这并非一次实战发射,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略展示。利雅得在用一种平静却无比强硬的方式,向全世界,尤其是向巴格达的萨达姆宣告:别惹我,我这里有能打到你首都的东西。而且,用不用它,怎么用,我说了算。
这枚没有爆炸的导弹,比任何落到地上的炸弹都更具威力。它精准地命中了萨达姆的狂妄。从那以后,尽管他嘴上依然强硬,但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导弹敢越过沙特边境。
全世界都看懂了。沙特当年花的天价,买回来的就是在最危急时刻能保住自己的底牌。这张牌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摧毁什么,而在于它能阻止什么。中国的“东风快递”,也因此一战成名。国际买家们都明白了,中国卖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合作模式,以及千金不换的信誉。
海湾战争结束后,曾经的秘密合作,终于可以摆上台面。1990年,中沙正式建交。美国的政客们,则彻底傻了眼。他们猛然发现,中东这个他们玩了几十年的棋盘,不知不觉中,多了一个他们看不懂的玩家。那个曾经被他们视为提款机和加油站的沙特,居然学会了绕过他们,自己做主。
那条横跨太平洋的盟友链条,从此多了一道清晰的裂痕。
几十年前的那场交易,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扩散。沙特得到的,远不止是几枚导弹,而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合作,可以只谈尊重与共赢。
如今,中国是沙特最大的原油买家,而沙特的“2030愿景”,东方是其最重要的方向。中国帮沙特建高铁、铺5G,合作研发更先进的导弹,甚至帮他们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更令人惊叹的是,2023年,在北京,沙特与昔日的宿敌伊朗握手言和。这标志着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已经从纯粹的生意,上升到了可以调停地缘纷争的层面。
回头再看,那笔三十五亿美元的现金,支付的其实是两份账单:一份是导弹的,另一份,是新牌局的入场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