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歌手能唱出赛博海豚音吗?
《歌手2025》总决赛刚刚落幕,比起歌王最终的归属,我们更关心的是老牌音综依然能制造热搜话题。然而在人们只能靠一档接一档的音乐节目,来翻唱经典博取情怀的同时,城市里KTV的霓虹招牌也正一盏接一盏地熄灭。


回溯至1990年至2015年,那是属于KTV的黄金时代。巅峰时期全国KTV数量达到12万家,钱柜北京朝外店单日翻台7次,点歌器上的每一枚指纹,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速度与激情。

在或豪华或简约的包厢里,打工仔用《海阔天空》唱出对未来的憧憬,大学生借《简单爱》传递青涩的情愫,死党们以跑调的《朋友》化解宿舍的矛盾,商人们则在《爱拼才会赢》的豪迈旋律中签订合同。这个封闭的空间隔绝了外界的纷扰,也暂时模糊了现实身份标签——人人都是自己歌声王国的主宰。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认为:生活就像一场戏剧,当个体身处前台时,会按照社会期待进行表演。也就是说,我们都在生活的“前台”努力表演着,而KTV包厢则为我们提供了卸下社会表演重负的“后台”空间。这种对日常角色的逃离需求,成就了KTV的辉煌时代,但也埋下了未来衰落的伏笔——当更高效、更彻底的“后台”替代品出现,它的基石便开始动摇。

从2015年开始,KTV行业迎来了闭店潮,泡沫破裂的瞬间,暴露出行业深层的危机。成本螺旋上升、消费断层加剧、替代者强势崛起,成为压垮KTV行业的三座大山。

成本方面,人力与租金构成的固定成本与日俱增,运营成本(如音乐版权费、网络引流费等)持续走高,让以薄利多销为特点的量贩式KTV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服务渐渐变得敷衍,老歌时不时被下架,新歌迟迟搜索不到,歌唱的窒息感带来了第一缕颓废气息。
消费断层则更为显著,年轻用户占比骤降,昭示着主力受众群体的迁移。“让我关门,利用麦克风哭喊几次”的景象已经成为昔日泡影,很难见到疲惫的社畜独守包厢三小时,嘶吼《孤勇者》的景象,空荡荡的包厢等待着35元包场的“中老年午后团建会”。

替代者的崛起更是对KTV行业的致命打击。线上,K歌APP让卧室化身舞台,一键修音抹平技巧鸿沟,便捷性与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线下,剧本杀的沉浸叙事、电竞馆的激烈对抗,精准收割着年轻人有限的闲暇时间与社交需求。
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当越过山丘,发现:那只话筒已经连不上两个时代。

面对行业的颓势,KTV也曾尝试自我救赎,然而病急乱投医的心态,让其自救行为越来越抽象,在技术暴力与亚文化反噬中开启了一条堪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自助化,无疑是一条缩减成本的道路,但低成本的背后也可能是效率陷阱。扫码开门、手机点歌看似降低了人力和服务成本,实则筑高了体验门槛。当点歌变成一场与APP的搏斗,技术便利反而成了情感屏障,谁愿意在唱歌前先下载并学习陌生的程序呢!
工程师宣称:“情绪关键词匹配系统已迭代至3.0版。”然而技术升级不等于体验升级,但这并不是将《甜蜜蜜》MV替换成战斗机空战的理由!AI并不能将情感拆解为二进制代码,当技术暴力冲进KTV,绕过屏幕上充斥着“恐怖谷效应”的怪异画面,只会吓跑客人。

亚文化冲击让KTV的记忆变得碎片化。我们不再奢望唱一首完整的歌,只循环最烧脑、最刺激的副歌碎片。“水池里面银龙鱼”——好了,唱完了,切歌!(现在的KTV甚至支持语音识别切歌!)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曾警示后现代社会中“深度模式的消失”,KTV的碎片化演唱正是其一种表征:深度情感让位于即时快感,集体共鸣沦为流量快消品。
银龙鱼也好,跳楼机也罢,当行为变得奇幻,那么现实只能更加奇幻。

作为曾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模式,KTV的兴盛与消亡是与时代的思想表达模式息息相关的。当下,消费观念和娱乐观念都已完成了变革,传统娱乐所需的“仪式感”,正在被“去仪式化”的便捷表达碾碎,因而KTV这个以“集体宣泄”为标签的场所,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数字孤岛。
过去,我们需酒精壮胆才敢挑战《死了都要爱》,用破音时的哄笑消解尴尬情绪;如今,任意K歌软件的混响特效,都能轻易掩盖声带颤抖,连麦PK时的美颜滤镜同步修饰着声音与灵魂。线下的互动真实但有暴露风险,线上的互动孤独但提供完美表演,数字连接以牺牲深度亲密关系为代价换来了滤镜后的安全表达,这就是“群体性孤独”的代价。

不知当初开发演唱评分机制的初衷是什么?不知分析点歌偏好推送广告的转化率有多少?但当私密的包厢变成展示数据的橱窗,年轻人们开始逃离!他们可以去轰趴馆玩桌游、可以去公园丢飞盘,可以去王者峡谷打野……在更有自主权的虚拟与现实交错空间里宣泄,寻求对过载压力的释放,不是更香吗?何必在幽闭空间里醉酒狂歌,加剧“被控制”的窒息感。

KTV已经成为一座破旧的数字巴别塔,过时的音符弹不出未来的节奏。

KTV的消亡并非流行音乐的葬礼,它的退场是承载形式的更迭——当一个容器无法承载情感的表达逻辑,当一种业态无法适配时代的技术语境,淘汰将成为必然,替代品正蓄势待发。

那曾响彻KTV的歌声,终究成了时代转身时遗落的一段回音,但我们告别的只是包厢的物理空间,而非歌唱的灵魂。当AI歌手在算法驱动下轻松唱出海豚音时,我们是否还能记起隔壁包厢曾传来的跑调却充满生命热度的嘶吼?数字洪流奔涌不息,标记着一个笨拙却真诚的社交时代的退潮。我们带着对旧日歌声的怀念,尝试着各种新的演唱方式,走向下一个需要被声音填满的未知空间。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源: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