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现在的牛市到哪个阶段了#2025年夏季的A股市场,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温差”:一边是二季度GDP增速5.2%的温和放缓,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9.1%,消费零售总额增速回落至3.7%;另一边是沪深300指数年内累计上涨12%,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超500亿元,科创50指数更创下年内新高。经济“放缓”与股市“热络”的矛盾现象,看似违背传统周期理论,实则是一场被低估的“结构性突围”在资本市场的投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政策托底:从“稳增长”到“提信心”的政策转向
本轮股市上涨的核心支撑,来自政策逻辑的彻底转向。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标志着政策重心从“被动稳增长”转向“主动提信心”。这种转变在资本市场形成了清晰的传导链条:
其一,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证监会“活跃市场25条”落地后,印花税减半、IPO节奏放缓、规范减持行为等政策组合拳,直接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以IPO为例,7月新股发行数量同比下降60%,市场“抽血效应”显著缓解,存量资金活跃度提升。
其二,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形成共振。央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重点支持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国资委明确“央企上市公司提质”目标,要求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以上。这些政策既改善了相关企业的现金流,又通过“政策背书”提升了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盈利预期。
其三,房地产风险缓释释放系统性压力。随着“金融16条”延期、保交楼专项借款落地,市场对房地产链的悲观预期逐步修正。尽管房地产投资仍在下滑,但建材、家电等产业链的盈利预期已触底反弹,缓解了经济“硬着陆”担忧。
二、资金转向:从“避险”到“逐利”的全球资本再配置
外资的加速涌入(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超2000亿元,创近三年新高),本质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再定价”。这种转向背后有三重逻辑:
首先,估值洼地的吸引力。截至7月末,沪深300市盈率仅11.2倍,低于标普500的21.5倍、日经225的18.7倍,处于历史分位的15%。在全球主要股指中,A股的“价格优势”与“盈利增速”(沪深300成分股2025年预期净利润增长10%)形成罕见错配,吸引外资通过陆股通、QFII等渠道加速布局。
其次,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的强化。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指数年内下跌6%,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至7.15)。相较于美债收益率逼近4%、欧债收益率普遍高于3%,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6%左右,且经济基本面边际改善,人民币资产成为全球资本“跨周期配置”的优选。
最后,产业链转移中的“中国优势”。尽管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但中国在新能源(光伏占全球产能70%)、电动车(出口增长110%)、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0%)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外资企业财报显示,大众、巴斯夫等跨国巨头在华子公司上半年利润增长超20%,远超其全球平均水平,推动外资增配中国核心资产。
三、结构突围:从“总量低迷”到“微观亮点”的产业升级
经济增速放缓与股市热络的“温差”,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升级”的镜像反映。传统经济部门的疲软(如房地产、老基建)被新经济部门的崛起(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所对冲,形成“旧动能退坡、新动能接棒”的良性循环。
从微观层面看,上市公司的“盈利分化”印证了这一趋势。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8%,但分行业看:电子行业净利润增长25%(半导体设备、AI算力芯片贡献主要增量),电力设备行业增长18%(光伏新技术、储能电池放量),而房地产、钢铁行业分别下滑30%和15%。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盈利结构,推动资金从传统行业向高景气赛道集中,形成指数上涨的“结构性动力”。
结语:经济与股市的“错位”终将走向“统一”
当前市场的热络,并非脱离基本面的“泡沫”,而是经济转型期的“预演”。当传统增长引擎逐渐减速,新质生产力(如AI、生物医药、商业航天)正以更快的速度重塑经济版图;当房地产投资让出舞台,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正成为企业盈利的新支柱。这种“此消彼长”的结构调整,正是股市上涨的深层逻辑。
当然,市场短期波动仍需警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地缘冲突、海外加息余波)、国内政策的落地效果(如消费刺激的持续性)、企业盈利的兑现能力(如部分新兴产业产能过剩风险),都可能对市场情绪产生影响。但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的韧性与资本市场改革的红利,终将推动“经济提质”与“股市向好”走向统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经济放缓为何股市上涨”,不如抓住“结构突围”的主线——在传统产业中寻找“困境反转”的拐点,在新兴产业中挖掘“技术卡位”的龙头,方能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中,捕捉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投资机遇。#从历史看现在的牛市到哪个阶段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