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北的大连旅顺口区,有一座塔叫白玉山塔,原名叫“表忠塔”。这座塔可不是一般的建筑,它背后藏着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建塔的是日本人,时间在1907年到1909年之间,目的是纪念日俄战争里阵亡的日本兵。苏联呢,觉得这塔是俄国当年败仗的耻辱,想拆了它。日本呢,建是他们建的,但后来也掺和过拆塔的事儿。不过,中国最后拍板:不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白玉山塔坐落在旅顺白玉山上,高66.8米,有273级螺旋楼梯,塔顶长得有点像子弹或者蜡烛。塔是1907年6月动工,1909年11月完工的,用了两年多时间。日本人花了25万日元,动用了2万名工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劳工。这塔的基座是用日军沉船的花岗岩砌的,塔身的石头好多是从日本运过来的。建成那天,日本还搞了个大场面,1300多人参加庆典,热热闹闹。
为啥建这塔?说白了,就是日本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里打赢了俄国,想显摆一下。他们管这叫“表忠塔”,意思是表彰那些为天皇卖命的士兵。主导这事的两个日本大将,一个是海军的东乡平八郎,一个是陆军的乃木希典。这俩人都是日俄战争的主角,旅顺战役打下来后,他们就合计着在这儿修个塔,既纪念死去的兵,也顺便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的“忠义”。
但对中国人来说,这塔可不是啥光荣的象征。它是日本侵略的产物,见证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修塔的时候,中国劳工被强征过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不少人死在工地上,不是饿死的,就是累死的,还有被日本监工虐待死的。塔修好了,日本人在那儿敲锣打鼓,中国老百姓却只能咬牙切齿。这塔,从根儿上就带着血泪。
苏联跟这塔的恩怨,得从日俄战争说起。那场战争,日本把俄国打得满地找牙,旅顺口这块地盘也从俄国手里抢了过来。白玉山塔修起来后,上面刻着日文的铭文,摆明了是炫耀胜利,对俄国来说就是个耻辱的记号。1945年8月,苏联红军打进旅顺,看见这塔,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塔上的日文名字铲了。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塔顶上那些吹捧日本兵的铜匾也被摘了。1951年,这塔正式改名叫“白玉塔”。那会儿,旅顺还在苏联控制下,苏联人看着这塔就觉得扎眼。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庆祝新中国五周年。据说他在旅顺溜达的时候,瞅着这塔,提议干脆拆了吧,理由是这玩意儿提醒人俄国当年输得多惨。
他还建议在旅顺口两边建更高的塔,纪念俄军将领,翻个盘。不过,中国没买账。当时带队接待的周恩来态度很硬气,说得明白:旅顺是中国的地盘,这塔拆不拆,我们自己说了算。赫鲁晓夫碰了个软钉子,拆塔的事儿就这么黄了。其实,苏联想拆塔,不光是抹掉自己的黑历史,也有跟日本较劲的意思。但中国这边有自己的考量,不想让外人指手画脚。
日本这边就更有意思了。塔是他们修的,按理说应该死保着。可到了后来,他们也掺和过拆塔的事儿。比如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些日本人觉得这塔留在那儿挺尴尬,毕竟是侵略的证据,拆了反而干净。不过,这想法没啥下文,因为日本那会儿已经没话语权了。
真正让日本跳脚的,是1980年中国这边掀起的拆塔风波。那年,一位老干部到旅顺,看了白玉山塔的历史介绍,感动得不行。他回忆起当年日本侵略的苦日子,含泪写信给政府,要求拆塔。这事儿在当地炸开了锅,老百姓群情激奋,都说这塔留着就是耻辱。日本听说了,赶紧通过外交渠道发抗议,说这塔是“中日友好的见证”,还暗示如果中国不拆,他们愿意多投点钱在华搞项目。
这说法听着就让人别扭。啥叫“中日友好的见证”?这塔明明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哪来的友好?日本右翼团体跳出来闹,摆明了是想保住他们那点“荣耀”。但中国也不是好糊弄的,最后还是没理他们。
说了半天,核心问题来了:中国为啥不拆这塔?其实,这里面有好几层原因,历史、政治、文化,全都掺和进来了。
白玉山塔的存在,就是日本侵华的活证据。拆了它,等于把这段历史抹掉一部分。1980年那场风波后,中央开了会,讨论来讨论去,觉得这塔留着比拆了更有意义。它能提醒后人,日本当年干了啥,中国人吃了多少苦。新中国成立后,咱们一直在强调“勿忘国耻”,这塔就是个现成的教材。比起书本上的文字,它站在那儿,更直观,更震撼。
苏联想拆,日本也掺和过,这事儿让中国很敏感。不管他们出于啥目的,塔在中国的土地上,拆不拆得咱们自己说了算。1954年周恩来顶回赫鲁晓夫,1980年面对日本的抗议,中国一样没松口。这不光是塔的问题,更是主权的问题。新中国刚站起来,国际上风风雨雨,不能让外人随便插手咱的事儿。
有人说,拆了塔能出一口恶气。可真拆了,又能咋样?历史不会因为少一座塔就变了。日本侵略的事实,国际上早有定论,拆不拆塔都改不了。而且,拆塔还得花钱费力,搞不好还会被日本拿来说事儿,说中国“毁坏历史遗迹”。留着它,反而能让日本哑口无言——你建的侵略标志,我们留着给你看,咋地?
1985年,白玉山塔被定为大连市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改名“白玉山塔”。现在每年都有几万游客来这儿,学生也常被组织来听讲解。它旁边原来有个“纳骨祠”,存着日本兵的骨灰,1988年改成了海军兵器馆,展出历史文物。这地方从日本的“表忠塔”,变成了中国的教育基地。留着它,既能教人铭记历史,还能拉动点旅游经济,何乐而不为?
如今,白玉山塔还好好地立在旅顺。名字改了,身份也变了。它不再是日本吹嘘胜利的工具,而是中国反思历史、警示未来的标志。每年学生来这儿参观,听着讲解员讲当年的故事,总有人感慨:原来咱们的和平多不容易。
有人可能会问,留着这塔,会不会让人生气?确实,看见它难免会想起那段屈辱的日子。但生气归生气,咱们得把这情绪变成动力。塔在那儿,不是让人光顾着骂日本,而是提醒咱得争气,别再让人欺负。这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白玉山塔这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苏联想拆,日本态度暧昧,中国偏偏不拆,背后是历史和现实的博弈。留着它,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记住教训,拿出咱们自己的态度。你咋看这塔?觉得该拆还是该留?有啥想法,欢迎留言,咱们一块儿聊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