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结局之前,刘子明与父亲解开了二十年的心结,终于实现了父子和解。

刘子明误解了父亲整整二十年,直到此时此刻,他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只是,这对冤家父子的和解来得太晚,当刘子明真正地理解了父亲,他已是风烛残年、重病缠身。
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时而失忆,时而健忘。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大脑萎缩、记忆力衰退,总有一天,他会记不住自己的姓名、认不出自己的子女。
有一种遗憾,叫悔不当初。在父亲的病情确诊后,后知后觉的刘子明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他说,“其实,我有好多话想跟您说,也有好多事想跟您一块儿做,您别不记得我啊,爸。”

这姗姗来迟的沟通,让人心里不禁泛起酸楚——世上总是充满遗憾,很多话来不及说,很多事来不及做。
刘子明的心结,源于父亲喝酒开车、母亲因此丧命。这场意外,让童年的刘子明失去了妈妈,也让他从此恨上了爸爸。
这一恨,习惯成自然;这一恨,就是二十年。
只是,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在母亲的坟前,姐姐曾经对刘子明说起过当年的往事。为了促成父亲与弟弟的和解,刘子晴道出了当年的真相。她说,“他打厂长,是因为那个老流氓欺负咱妈;他为什么去喝酒,因为有个老板答应给他介绍活,谈妥了之后,他们就不用没早没晚地开车了,结果就是那天出事了。”

至此,刘子明终于发现,自己对父亲的误解有多深。
按照常理,尘封的真相已然大白,父子之间也将冰释前嫌。然而,即使姐姐一语道破了真相,刘子明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质的改善。
他对父亲仍旧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一言不合就发飙。明明是自己错怪了父亲,刘子明为什么对父亲的态度没有半点的改观呢?
从表面上看,这都是没有长嘴惹的祸。
在老刘家,少说话、多做事是刻在刘家人骨子里的信条。遇事不开口、有话说不出,是刘子明父子共同的特点。父亲明明关心儿子的生活、在乎儿子的感受,却总要摆出口嫌体直的样子。

在刘子明与方婷婷闹离婚之后,他一度想带着点点回家与老父亲同住。当时,刘子明刚刚进门,就被父亲直接轰了出来,父子间的误会就此造成。
然而,直到姐姐刘子晴出面澄清,我们才理解了老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之所以要把儿子赶出家门,是因为他害怕儿子与媳妇一旦长期分居,离婚就不可避免。
只是,老刘头是刀子嘴、豆腐心,心里纵然是为儿子着想,嘴上也不愿意承认。
父亲的嘴硬心软,完美地遗传到了刘子明的身上。因此,当真相大白、当误会解开,刘子明发现自己错了二十年,但是他依然不愿意主动开口认错,像是赌气的小情侣,仿佛谁先开口谁就输了一样。

从更深层次来看,父子俩姗姗来迟的和解,是刘子明的自尊心在作祟,更是因为他不会交流。
刘子明曾经亲眼目睹母亲乘坐的汽车被打捞出水,从那一刻开始,他就恨死了自己的酒鬼父亲。他在满腔的恨意中长大,远离父亲、独自成长是他特有的人生轨迹。
如今,姐姐的一番话,突然揭开了谜题、戳穿了真相。刘子明忽然发现,自己二十年来恨错了人,把至亲变成了至疏。这神转折一样的剧情,你让他如何面对、情何以堪?
更加重要的是,刘子明即使有和解的心思、有和解的勇气,却唯独缺乏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离婚之前,刘子明曾对方婷婷说过,“我知道怎么去跟犯人打交道,跟他们去交流,但是我却不知道怎么去跟你交流。”

在夫妻相处上,刘子明不会交流;在父子相处上,他也不会表达。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刘子明曾说过,“我跟我爸关系不好,我妈又走得太早;我姐是对我好,但是她比我大太多,所以我等于是一个人长大的,从小到大都是这样,每次遇到问题,我不知道该找谁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刘子明幼年丧母、父子不和,姐姐对他虽好却有年龄上的代沟——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的刘子明,从小就无人倾听、无处诉说。久而久之,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就成了他的短板和命门。
因此,即使姐姐告知了当年的真相,即使他有和解的意愿,却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开启话题、向父亲道歉。

在畏难心理的作用下,他只能能拖就拖、得过且过,最终等来的却是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消息。
直到父亲失去了记忆、不认识自己,他才敢打开心门、敞开心扉,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心事。
世上最遗憾的事情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对于刘子明而言,虽然父亲患病,但时光不老、岁月还长。他终于明白,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等,唯独孝敬父母不能等。
孝顺父母,多晚都不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