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红场阅兵临近,中方即将启程赴俄,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普京突然“对华交底”,一番话掷地有声,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与此同时,特朗普也准备搞一场“特殊阅兵”——他又想传递什么信息?

5月的莫斯科,红场已换上节日的盛装。应普京邀请,中方领导人将于5月7日至10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而就在中方即将出访俄罗斯之际,普京在电视纪录片里对华交了底,他说:“早在25年前,我就看出经济重心正在转向亚太,尤其是中国。”这句话听上去轻描淡写,实则分量十足。这不是临场发挥的外交措辞,而是对过往大势的回顾,也是对当前战略方向的明确宣示。换句话说:普京这一次没有兜圈子,他把底牌摊开了。

中俄元首相约“胜利日”阅兵有何用意

原因也很直接,当下,七国集团正逐步丧失全球经济和战略的主导力,西方一边挥舞制裁大棒,一边自身摇摇欲坠。俄罗斯已不打算把未来继续押在一个“走下坡路”的西方身上,它正在调转方向,彻底向东方驶来。

更罕见的是普京接下来的判断:“中俄关系本身就增强了全球稳定性。”从“友好合作”到“全球稳定的支柱”,这种外交措辞升级,透露出他对中俄关系的定位已经远超传统双边框架。

而这背后,看点其实有2个,第一,胜利日阅兵是面子,两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第二,中俄是硬合作:西伯利亚的油气管道快铺通了,北斗卫星和俄罗斯导航系统要联网,买卖直接用人民币卢布结算,连北极航线开发都绑在一起,说白了,普京现在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这次要玩真的了。西方越制裁,俄罗斯越要往中国靠拢。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时间5月4日,白宫也正式对外宣布:为纪念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特朗普总统决定于6月14日举行一场阅兵式,以致敬全美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和美国军事历史。而这个日子,正好是特朗普79岁生日。这一罕见安排,不仅坐实了此前外界关于“特朗普借生日搞阅兵”的传闻,也让美国社会再次见识到这位总统熟悉的操作方式——用“视觉冲击”制造政治话题。

中俄元首相约“胜利日”阅兵有何用意

美国自建国以来,真正称得上“规模盛大”的阅兵式不过寥寥几次。特朗普在此时大张旗鼓、安排阅兵背后的“小心思”其实不难猜。前面我们说到,俄罗斯将于5月9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普京或将再收一次“红场红利”。这些大国的阅兵,在情感动员和战略宣示层面,早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美国若长期“沉默”,无疑等于主动退出世界军事话语场。特朗普当然不愿吃这个哑巴亏。阅兵,是面子工程,但也是战略表态——“美利坚,不能缺席”。

但显而易见的是,普京在战略用词上所体现的,远非特朗普“表演型外交”所能比拟。在他看来,中俄关系不是战术上的临时合作,而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下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普京强调“中俄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肩负特殊责任”,表明他希望中俄在维护战后秩序上共担使命,抵御西方推动的秩序重构。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普京第一次在重要时刻对华“预先交底”。在中方每一次重大访问前,普京往往都会通过公开讲话、媒体专访等形式释放信号,这种提前“暖场”的方式,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稳住双边节奏的战略考量。与之相对的是,美国往往选择临时插手、制造节奏紊乱,习惯于以“搅局者”姿态出现,却很少真正建构起可持续的外交合作机制。

中俄元首相约“胜利日”阅兵有何用意

但现实是,在中俄即将就多边平台展开更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金砖、上合等机制下的协调之际,美方动作越密集,反而更显被动。回望历史,中俄曾在二战中并肩抗敌;放眼未来,两个曾经被战争磨砺的国家,再次走在维护和平的前沿。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中俄以战略沟通稳定节奏、以历史共识延续未来。而那些试图用表演式外交夺回主导权的人,终究会发现,真正的影响力,不靠阅兵场的烟火,而靠价值、信任与战略耐力的积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