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听,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4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学术圈里有个挺特别的事儿,一位女教授在广州的 985 高校待了三年,课堂上稀稀拉拉没几个学生,最后因为考核不通过被辞退,转头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反倒干成了一件能写入行业史的大事。
这位教授叫郇真,打小就泡在数学堆里。她父亲是北师大数学系的教授,没让她死磕习题,而是用趣味故事讲数学原理,让她从小就觉得这门学问有意思。
上学时她一路开挂,北大数学系毕业后,又去了普林斯顿读博,七年时间钻在研究里,写出 290 页的博士论文,毕业后在欧美好几所顶尖机构做研究,学术底子相当扎实。
2015 年她回到了国内,但一上讲台就露了短板。
她教的是线性代数,课件里的内容跳得厉害,前一个定理还没讲透,就跳到下一个推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有学生课后说,不是不想学,是老师讲得像在 “报公式”,连提问的头绪都没有。时间久了,课堂上坐不满三分之一的人,前排常是空的。
学校三次教学考核,她都排在后面,2019 年合同到期后,学校没再跟她续约。
离开中山大学那段时间,她琢磨了很久,自己在学术上不算差,怎么教书就这么费劲?后来她父亲点拨她,做研究可以按自己的节奏来,但教书得看学生的 “接收频道”,不能自说自话。
这话让她醒过神来,原来搞科研和站讲台,真是两码事,得用不同的法子。
2019 年底,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主动找了她。当时系里其实有争议,有人觉得她刚被辞退,可能不太合群;也有人说她研究的代数拓扑太冷门。
但系主任方守仁专门跟她聊了一下午,听她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条理分明,当场拍板:“我们要的是能搞突破的学者,不是只会管纪律的班主任。”
到了华科大,她先花了两个月跟学生聊天,记下大家觉得难的知识点,重新改课件,把定理推导拆成一步步的 “小问题”。
上课的时候,她会举些生活里的例子,比如用 “搭积木” 比喻拓扑结构,学生听得进去了,课堂互动也多了起来。
更关键的是,学校给她安排了 3 个博士生助手,分担了部分课后辅导工作,让她能把大半时间放在研究上。
2021 年,她带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 “拟椭圆同调” 难题,写成论文投给了《Acta Mathematica》。
审稿的时候,国外专家评价说 “论证思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
这事儿传开后,有人翻出华罗庚早年的经历。
华罗庚当年在清华教书,也因为讲得太深,学生跟不上,后来他在中科大搞出 “一条龙教学法”,把几门基础课串起来讲,还编了本《高等数学引论》,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看来不管多厉害的学者,站讲台都得懂学生的 “难处”。
其实郇真的经历,说到底是个 “尺子” 的问题。中山大学用教学这把尺子量她,没及格;华科大换了把 “学术潜力” 的尺子,量出了她的价值。就像有人擅长把复杂的事儿讲简单,有人擅长把简单的事儿挖深,硬要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难免会漏掉些真正有本事的人。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夏日旅行攻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