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经】
4月2日,宣布了“对等关税”方案,按美国对所有国家的逆差计算加关税幅度。其中对中国在现行税率基础上,再加34%的关税。
疯狂的举动,动机如何?特朗普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国强势反击后,形势如何?了解美国历史上的关税起落,对这些问题会有帮助。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日,美国白宫,特朗普手持一份关于外贸壁垒的报告发表讲话
一、美国关税史
美国的建国与关税问题密切相关。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独立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英国取得对法国“七年战争”的胜利,但军费负担严重。1767年英国议会针对北美殖民地,通过了新的税收法案《唐森德税法》。北美殖民地大规模抵制英货,英国派遣大量军队弹压。1770年英军以保护执行关税条例的官员为由,开枪打死抗议民众4人、打伤6人,制造了“波士顿惨案”。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晚上60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英国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较北美私茶便宜50%,而且免缴高额进口关税,打击了当地茶叶生产销售,因此成为反抗目标。

波士顿倾茶事件
之后英国封闭波士顿港、取消马萨诸塞湾省的自治地位、英军进民宅搜查,加强统治。1775年4月19日,北美独立战争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第一枪,反抗的就是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的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和美国当时都有不少殖民者,只是加拿大选择了继续和英国一伙,并且在1812年战争中和英国一起烧了白宫。历史上,加拿大多次面临被美国吞并的说法,只是亲美国的往往南下发展,削弱了支持吞并的力量。中国舆论场中对这些历史不熟,才会对特朗普让加拿大加入美国的说法感到诧异。
美国独立之后,关税是联邦政府支配性的收入来源,远超想象。19世纪上半叶,关税占联邦政府收入80%-95%,关税就是美国政府的“支柱产业”。
美国最早的关税法案于1789年由首任总统华盛顿签署,是建国以来第二部法律,目的是为联邦政府创造收入,同时保护国内行业。外国货物抵达美国港口,由联邦财政机构收取进口税,各商品种类有5%-15%的详细税率。各州无权自行制定关税,宪法规定各州之间商品流通免税。此后美国历史上有多个影响重大的关税法案。
建国后,关税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来说作用很大,与其它国家显著不同,可以说是“关税立国”。与宣传印象相反,历史上美国极为重视关税的保护主义作用,不支持“自由贸易”。根本原因在于,北美相对欧洲与英国制造业水平较低,美国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第一任财长,重要政治经济学家,但没当过总统)为代表的开国元勋们得出结论:制造业是国家安全问题,特别是战争物资的生产。
汉密尔顿在《制造业报告》中提出,保护性关税是快速工业化的杠杆。当时全球焦点产业是纺织业,和现在的芯片业类似。英国对美国封锁纺织技术,禁止出口纺织机器、机器模型,禁止纺织人才移民美国,试图垄断全球纺织工业。相比美国手工制服装,英国纺织品便宜30倍以上。
但美国已经有些工业基础,英国的封锁必然失败,只需要塞缪尔·斯莱特这样一个懂纺织机器的人就解决了大问题。1789年,斯莱特从英国偷跑到美国找机会,建了13家纺织厂,让新大陆进入了新型先进机器代表的工业时代,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奠基者”。到1809年,美国有62家纺织厂。新机器让美国纺织服装生产力大幅提升,虽然比起英国产品成本仍高,但关税政策在早期起到了保护作用。
关税政策从很早就是美国工业发展的支柱性政策。如19世纪初,美国商船装载的进口货物有10%关税优惠,用以支持美国商业海运。
关税政策分歧也是南北战争的重要根源。北方发展制造业,主张高关税;而南方依靠种植业棉花出口,主张低关税、自由贸易。1828年经过激烈争议通过的《1828关税法案》(俗称为“丑陋关税”)将平均税率提高到25%,对钢铁、纺织品等关键工业品提升至25%,棉纺织工业的实际关税高达71%。
这更多体现了北方钢铁与纺织工业的要求,针对的主要是欧洲和英国廉价商品竞争,而南方种植园主受到出口收入锐减、进口商品价格暴涨的严重打击。南北矛盾由此爆发,如南卡罗来纳州废除了1828年关税法案,并扬言退出联邦。著名的南北战争也是各种矛盾累积的结果。

美国、英国、法国平均实际关税,1830-2010
在北方的主导下,1830年代美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关税税率,超过了50%。此后发生了有些戏剧性的变化,关税降低至10%-20%了。
民主党那时以南方为基地(南北战争后跑到北方发展,和共和党换家),在国会占据了优势,1830年和1832年两次降低关税税率。当时欧洲在拿破仑战争后有较长时间的和平,自由贸易理念兴起,对美国也有影响。1837年美国发生严重经济危机,也需要降低关税促进贸易。降低关税带来的贸易增长还提升了关税收入,如1855年关税税率降低到20%,关税收入却比十年前翻倍了,达到5300万美元。新加入联邦的中西部地区也受益于农产品出口,倾向自由贸易,支持降低关税。
共和党(1832-1852年叫辉格党)仍然因工业自主发展需求支持高关税,在1840年选举胜利控制国会后,1842年法案又重新提升了关税。1846年民主党又控制了国会,再次降低关税至25%。总体是拉锯的节奏,但内战前是民主党控制更多。1857年,民主党与无党派联盟将关税降低到了15%。
转折点是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到来。1861年部分南方州宣部脱离联邦,南方来的参议员走了。北方控制的国会立刻提高关税,后来通过了《1864年关税法》,将平均关税税率提高到了47.56%。法案目的是支付战争费用、保护北方工业和铁路补贴。林肯总统宣称:“给我们保护性关税,我们将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南北战争,从经济意义上说是美国工业与关税发展方向的斗争。结果是主张保护主义的北方,战胜了主张自由贸易的南方。此后美国与欧洲相比,有相当长的高关税期,欧洲自由贸易理念与实践继续发展。
战争结束后美国关税有所回落,但维持高位。此时共和党控制着局面,部分民主党人跑到东北发展,转而支持高关税,但民主党总体上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为由支持自由贸易与低关税。在1880-1900年美国内部的关税斗争中,民主党的克里夫兰和共和党的麦金莱是代表人物。
克利夫兰在1884年和1892年两次当选总统,间隔了一届,在特朗普之前,他是唯一任期不连续的总统。在克利夫兰力推之下,1890年代美国关税降低了一些。
麦金莱1896年和1900年当选总统(1901年9月遇刺去世)。他继承共和党传统,强烈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以高关税保护新兴产业和制造业,免受外国竞争冲击。保护主义是麦金莱的标志性立场,他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关税代言人。
因为这些历史,特朗普对麦金莱非常推崇,2025年上任后立刻签署法令,将阿拉斯加最高峰重新命名为“麦金莱山”。特朗普称麦金莱为“关税之王”,在就职演讲中如此评价:“麦金莱总统通过关税和才智让我们的国家变得非常富有,他是天生的商人,为西奥多·的许多伟大成就提供了资金”。

美国平均有效关税,1890-2025
1900年之前的美国关税史较为生僻,中国舆论对特朗普的关税立场来源不太清楚,凭印象认为美国传统上是支持低关税自由贸易的。进入20世纪以后的美国确实如此,但也有一次明显的加关税行动。
麦金莱遇刺后,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接任,之后美国关税不断下降到6%了。根本原因是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效率最高的制造业大国。廉价的美国制造业产品冲击英国与欧洲大陆,在克利夫兰时期就有体现,要求自由贸易也有相当道理,所以麦金莱才需要以激烈的保护主义主张与之对抗。1900年美国钢铁产量1140万吨,占全球43%,如今中国以超10亿吨的巨大产能才能与之相比。
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之王”之后,仍然有制造商和工会等利益团体要求高关税。但降关税更符合美国的竞争优势,即使共和党内部也分裂了。经过十多年拉扯,美国关税在1920年降到了6%的低点。其中有个因素是美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发“战争财”,关税收入反而显得不太重要了。
1922年,共和党重新赢得大选,关税又开始上升。即使在美国拥有全球贸易优势的时期,保护主义的传统仍然极为深厚,无数次在大选中成为焦点议题。但在1929年大萧条爆发之后,这个传统出了大问题。
从现在的观点看,美国大萧条的原因很复杂,但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低关税导致的外国产品冲击。1929年4月大萧条还没爆发,斯姆特与霍利两个参议员提议对欧洲农产品加税,保护美国农业。就和现在一样,许多政客也开始往里面加保护条款,算是常规行为。
1929年10月24日美股崩盘,大萧条正式开始,失业率暴增,社会气氛惨淡,美国政客需要找替罪羊。国会通过法案后,1930年6月,胡佛总统不顾上千个经济学家联名劝阻,被政治气氛裹挟,签署了《斯姆特-霍利法案》,对上千项外国产品加高关税。加拿大和欧洲多国报复,对美国产品加关税。1933年美国出口只有21亿美元,相比1929年的54亿美元降低了61%。全球贸易额也因此暴跌,从1929年到1934年,全球贸易总量下降了约66%。
有的分析说,本来大萧条没这么严重,道指跌得不算大,疯狂的关税法案出来后,道指才真正大崩,跌掉快90%,关税政策被认为是导致大萧条的原因之一。全球贸易与美国贸易大幅下降,到底是大萧条的结果,还是大萧条的原因,说不太清楚。笔者倾向于认为,当时全球贸易额并不算高,约占全球GDP的9%,比现在的30%要低不少,不应该是大萧条的原因。

《斯姆特-霍利法案》发起者威尔斯·C·霍利(左)和里德·斯姆特(右)
但无论如何,大幅加关税为本国经济危机甩锅,肯定是错误行为。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年当选总统,在1934年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就是上图中的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终止了《斯姆特-霍利法案》的恶劣影响。从此美国关税开始了历史最长的下降期,到21世纪平均有效关税甚至降到了2%的极低水平。直到特朗普2025年大加关税,才大幅上升。
罗斯福降低关税,方向是正确的,与其它国家通过谈判放开市场,而非设置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留下了一个行政程序传统:国会向总统授权与外国协商关税。关税对美国政府是非常重要的政策,要国会审批,总统签署,以法案的形式出现,前面都是如此。但罗斯福政府面对的事态紧急,需要将关税决定权从国会转移到行政部门,提高效率。
罗斯福无法预料的是,这给特朗普留下了一个大空子,他只要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就能随意对别的国家发出关税威胁。美国体制里,总统的权力可大可小,受限制太多,搞钱就很头疼。关税成为特朗普最爱使用的大招,是历史的不幸。特朗普将Reciprocal(对等、互惠)胡乱解释,将别国对美国的顺差说成是对美关税,是经济学的闹剧。
二战后,美国有效关税一再降低,引领全球贸易大发展,是历史正确的方向。自由贸易能让国家之间双赢、互惠,WTO(以及其前身GATT)实践中还加上对穷国的照顾,这都是不错的原则。
二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制造业实力冠绝全球。美国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最大鼓吹者,要求别国对等放开市场,帮助本国公司扩大市场。这段时期的美国,连共和党都认为关税不是大事了,美元、金融、军事等全球事务更为重要。美国会对一些国家加关税,但一般是出于政治原因,并非经济考虑。
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大超出了美国历史上关税实践设想的情况。在2000年之后的黄金发展期,全球化达到顶峰,关税似乎已是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在WTO原则下不断降低。WTO谈判进行了很多轮,非常艰难,但主要是穷国抗争想要保留高关税权力,发达国家居高临下大谈自由贸易。
美国政府重新开始重视关税有两个因素:全球化导致的制造业外迁和中国崛起,后者更为重要。1980年代美国开始全面转向金融、服务业,低利润的制造业随着全球化外迁,2000年后外迁加速,中国就承接了不少美国公司的制造业务。中国以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力度与速度,全力发展制造业,在2010年以后制造业产出超过了美国,并大幅拉开差距。
等到2016年特朗普上任时,开始面对这两个问题,但没想清楚怎么干。最后只是对中国商品加了明显的关税,还有很多豁免。拜登上任后没和中国打关税战,豁免继续,贸易冲突没有扩大,只是高科技领域较量多。2024年美国进口关税有效税率只有2.5%,虽然不是历史最低,也是较低的数值。
二、特朗普的关税战心理
了解了美国的关税历史,特朗普的很多关税动机就好理解了,基本都有历史背景,再加上特朗普惯用的“极限施压”战术,他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
从美国历史上看,特朗普加关税的一个大目的,就是增加政府收入。美国建国初期,关税甚至是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如果特朗普将平均有效关税拉到20%以上,以2024年进口额4.11万亿美元估算,“毛利润”应该有8000亿美元。考虑到谈判降低税率、必须品豁免、利益集团豁免等多种因素,会减掉不少,但怎么也有大几千亿美元关税收入可以盘算。

美国的关税历史
如果仅凭直觉,我们会很容易以为美国关税收入没多少,那是因为美国政府已经有很多年不靠关税过日子了。结合上节的历史,可以看下美国政府收入演化史。19世纪上半叶,关税是支柱性收入。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支出暴增,消费税又成为重要来源,个人所得税也开始征收(图中深蓝色),但关税仍是许多年的主力收入之一。

美国税收历史
进入20世纪,个人所得税逐渐成为美国政府收入最大来源。1935年又开始收社保,企业所得税也开始增加。关税税率下降,在政府收入中的占比逐渐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了。

关税在美国政府收入的占比变化
1924年,美国政府收入中关税的占比还在16.8%,到1975年只有1.3%了,总额只有36.76亿美元。2024年,美国政府关税收入838亿美元,占比1.6%。比例固然不高,但是2017年美国关税收入是330亿美元,几年来通过加关税增加了不少关税收入,似乎“有潜力”。
如果特朗普通过大幅加关税,哪怕有效税率达到对所有国家都加的10%,也能有个4000亿美元的收入,对捉襟见肘的财政确实是个不错的补充。
特朗普的另一个动机,可以说也是加关税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到历史上麦金莱代表的高关税保护主义传统,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这并不是特朗普发明的,而是共和党的历史传统。特朗普出于历史直觉,认为加关税既能增加财政收入,又能让制造业回归。包括减税,帮助企业经营,都是美国历史上的发展经验。
特朗普还有一个战术动机,用关税作为“极限施压”的武器。他在上一任就有尝试,这次全面出击了,刚上任就对加拿大、欧洲、金砖国家等多国发起了关税威胁。
4月2日,特朗普公布了炮制的“对等关税”表,以一国对美顺差除以出口额,作为关税的计算值。这是一个典型的“极限施压”动作,这种算式让经济学家看不下去,偷换概念到开国际玩笑了,但特朗普本就是大搞霸凌,早就不要这种体面了,用来当讹诈工具。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计算公式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计算公式(注:美方经过所谓核算,将ε、φ两个系数分别给定为4和0.25,所以二者乘积为1,该公式可简化表达为,综合税率=美方出口额-美方进口额/美方进口额。)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
特朗普2018年开始和中国打贸易战、关税战,他自认为是成功的操作。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美签署,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金融服务市场放开等方面,中国答应了一些条件,还承诺在两年内额外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和服务。中方的意图是靠经贸领域加深合作的方式稳定预期,和以前对美的办法是一致的,只是金额比较大。特朗普会认为,极限施压起作用了,是个成功经验。
本来特朗普是准备拿着大成果,连任成功,再扩大对全球打关税战的。但人算不如天算,疫情让特朗普非常狼狈、恼羞成怒、走向疯狂,连任也泡汤了。
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来,再次祭出“极限施压”的法宝,对许多国家威胁加关税。这种施压对小国得手了多次,巴拿马、哥伦比亚等小国服软。这次越南被加46%关税,连忙沟通说要对美零关税,特朗普发推宣布胜利,都算是极限施压的成功案例。
在与加拿大、墨西哥的“北美关税内战”中,特朗普大体上能控场,但打得要复杂一些。加拿大历史上和美国纠葛很深,斗争经验并不少,不容易对付,特朗普也说很难搞。特朗普借口打击芬太尼、非法移民,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加25%关税,后来又推迟、取消加关税、给时间协商。经过反复操作,特朗普逐渐换到了一些加拿大与墨西哥的妥协,算是“赢了”。
特朗普借口芬太尼问题,对中国两次加10%关税,但都没有引发太大反应,中方仅对美国部分产品加关税反制,主要是对毒品问题阐明立场。
资本市场对这些操作的反应都不大,美股还在2月中创了历史新高。

白宫网站截图
通过一系列关税操作实践,特朗普认为自己是“天生赢家”。身边人也无脑吹捧,50天50场胜利,赢麻了。于是特朗普无比自信,在4月2日搞了个“解放日”,拿出了很极端的关税方案,对全球所有国家展开讹诈!
特朗普认为,接下来的剧本,就如美国财长贝森特说的,各国要争相尽早找美国政府妥协,然后特朗普会减少一些施压,观察如何榨出更多油水。不少国家确实就是这样打算的。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特朗普出乎预料。美股接连两天大跌,指数都跌了约10%,市值跌掉6.4万亿美元。中国政府在4月4日宣布了力度极大的反制措施,11箭齐发,对美国所有商品加征34%的关税,美股当天再次大跌。
在笔者看来,这正是中国一直在等的反制机会,时机已到。
三、中国关税反击
从美国关税历史中,也能分析出中国这次对美进行大力度反击的底气。
特朗普在关税上打出了所有底牌,疯狂地讹诈全球。这时,就是他最虚弱的时候,也是最佳的反击时机。
笔者认为,特朗普在“关税战一直赢”的节奏中,犯下了冒进的大错。胡佛成为美国历史最差总统,是因为赶上了大萧条运气不好。但胡佛在1930年签署法案,同意对全球猛加关税,被国内政治压力逼得做出了错误选择。而特朗普2025年一手炮制了全球经济的黑天鹅事件,冒进到主动对全球开打贸易战,膨胀到疯狂了。
中国从2018年起,一直在认真准备与美国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不断出牌,中国也基本摸清套路了。而特朗普2025年4月2日的“解放日”行动,并无认真的后续动作准备,只想按以前的套路,等别国来妥协。中方的大力度反制,绝对出乎特朗普预料,也是美国难以应付的绝杀。
美国虚弱最根本的原因是制造业衰落了。加关税能促进美国制造业发展,只是不懂企业实际运营的空洞想法。特朗普没有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成套措施,还不如拜登有智库支持的成熟体系。
Balaji Srinivasan是著名的印度裔硅谷投资人、连续创业者、技术专家和未来学家,思想和观点对科技行业影响力不小。他评论说,美国去工业化的一个症状是,许多评论者从未真正管理过实体企业。

美国汽车生产零部件来源,大部分汽车极为依赖外国供给
一个美国企业进口100万美元零件,生产出产品卖120万美元,毛利润20万美元。面对30%的进口关税,它不会到本地生产零部件,因为“这等于只需要一点枫糖浆,却被要求相当于种一棵枫树”、“建立螺丝厂比为外国螺丝支付高额关税要贵得多”。
这种情况下,企业只会以两种方式应对,第一种是选用75万美元的低价零部件,产品还是卖120万美元,希望用户接受;第二种是交30万美元关税,但产品卖150万美元,希望能卖出去,在此之前,还得先借钱交关税。
麦金莱时期,美国有全球效率最高的工人与工业发展体系,鼓吹高关税发展制造业的道理还说得通。现在美国工人效率极低,加关税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特朗普以为自己能和麦金莱一样,是刻舟求剑、东施效颦。
而中国的反击,也以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为基础,加税硬刚有底气,而且商家不妥协、人民币不贬值。
经过多轮美国关税冲击,中国本土商家已经形成了一致预期:加价应对美国关税。美国买家要求中国卖家承担额外关税,但中国商家要分担多少,就涨价多少,没有承担余地了。特朗普加54%的关税,美国买家让中国卖家分担一半,那卖家就涨价27%,全承担也行,涨价54%。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没有对手,都是自己人在打。美国买家爱找谁都行,能到外国找到供应商早去了。就算取消订单也没办法,赔本生意不能做。
还有很多美资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生产,出口美国,业务会受关税冲击,如苹果受影响最大。这些企业只是在中国生产,如何支付额外关税,如何讨价还价搞豁免,都和中国没关系。如果这些企业想转移生产线,经过这些年实践,情况也清楚了,没那么好转。即使下定决心转移,也需要中国供应链配合。特朗普肯定等不及了,现在就得给说法。

人民币在2018年出现贬值
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加关税,人民币出现贬值,相当于所有商品对美国降价,买家卖家商量关税的压力就小了。这次特朗普加税后,人民币并未大贬,还有一次1000个基点的拉升,稳汇率的目标明显。一些人说要人民币贬值20%-40%应对,是胡言乱语。人民币不会因为美国威胁大加关税就贬值,现在已经是大幅低估了,会将价格压力传导出去。
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有1435亿美元,中国对所有美国商品加税,对美国公司冲击也不小。美股因为AI泡沫吹不动了,已经在牛熊边缘,压力很大。股市对中美经济的影响很不一样,美国经济和特朗普都无法接受股市崩盘、低迷。

黄金价格突破3000美元
近期黄金价格突破3000美元,对美元长期信誉是沉重打击。全球央行已经对美元有了判断,纷纷增持黄金。美债压力也不小,2025财年前5个月(从2024年10月起)利息支出就有4800亿美元。接下来10个月,美国政府每个月要卖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债,才能应付归还本金、偿还利息、财政赤字的要求。4月4日大跌后,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从高点跌了23%,进入熊市了。这些情况,都对美国经济有很大压力。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特朗普却对全球所有国家搞关税讹诈。实力最强的中国已经强硬反击了,别的有实力、有经验的的对手也纷纷在行动,加拿大、欧盟都不会像小国那样容易对付。
经济学家都不看好特朗普的关税行动,这个判断不需要多高的水平。美国制造业积重难返,不是加关税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精细的产业规划、耐心的战略执行,也就是学习中国。
特朗普的本意,不是真想发起不可控的全球关税大战,他没有这样的预案。美国这届政府草台班子作风明显,已经出了不少错漏。特朗普只是想极限施压,然后对手被迫妥协,按他预想的方式谈条件给好处,搞所谓“交易的艺术”。
我方有准备,对方无准备;我方耐心等待时机,对手疯狂四面出击。中国的关税反击已经痛击了美国股市,在最合适的时机直击特朗普的弱点,必将取得振奋人心的战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