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久在异乡漂泊之人,在遇见同乡来客时,最为迫切的就是打听故乡的事情。而在这些故乡事中,最让人牵挂的无非就是留在故乡的亲戚们。中国唐代学者孔颖达曾有注解,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戚一词,涵盖了中国人的所有血亲伦理关系。

而对于亲戚的范畴,中国古时也有规定,出了“五服”自然就不属于亲戚了,那么“五服”又是什么呢?

“五服”起源

“五服”这一词开始是作为政区制度提出的,在《尚书·禹贡》中被首次提出。它将古代王城周边区域的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域进行划分,由近及远,共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侯、甸、绥、要、荒五种。因此,这时的“五服”作为一种计量单位也无不可。

而随着时间推移,“五服”一词,在意指空间远近的基础之上又延伸出了另外三种意思,都是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

第一种是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是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种吉服;第二种是代表家中辈分,是指由自身向上推至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共五代人;第三种是代表了亲疏之差的五种丧服,从重到轻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一般后世所说的出“五服”,就是指第三种。在重视宗族关系的中国古代,同宗之内,在丧礼期间,只要看各人所着的丧服,就能看出关系的亲疏远近。

若是着了重服“斩衰”,则代表了关系最为亲近。反之,若是着的只是轻服“缌麻”则代表了关系疏远。而同宗又不着丧服的人,也就是出了“五服”之人。这就代表他们只是同姓,并无亲属关系。

而儒家思想自古重视孝道,以孝为仁之根本。“五服”从广义上来说既包含了君臣有义,又体现了血亲至上的儒家思想。因此,“五服”文化正好与封建王朝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

“五服”将丧服的等级和礼仪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以用来表达对长者的哀思,正是将核心思想“孝”与“礼”相结合,从形式上表达了在有血缘关系的长者生前生后都要尽孝的道理。因此,在丧礼期间着“五服”的习俗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这五种衣服也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亲疏关系的象征。

一直到了清朝,人们在讨论家中亲戚关系远近时,总是会问一句是否出了“五服”。若是亲属关系出了五代,则不再为其服丧,就称为出五服。那么,这“五服”具体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何谓“五服”

古时丧服的上衣被称为“衰”。这“五服”之中最重的丧服就叫做“斩衰”,是指用粗的生麻所制且并不缝边。其中“斩”字就有不缝边之意,用以代表丧期不着配饰,以表达哀痛之情。

在古时,只有臣为君、子为父母、妻为夫、儿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才会服“斩衰”,一般都是要服三年。服“斩衰”之人,就是亡者最亲近的人。

“齐衰”是用粗麻布所制,因为缝边整齐所以被称为“齐衰”。在古时只有隔辈的直属亲疏才会服“齐衰”。比如孙子、孙女为祖父母、重孙子、孙女为曾祖父、曾祖父,玄孙、玄孙女为高祖父、高祖母,一般服孝期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接下来的“大功”“小功”和“缌麻”等三服都是用熟麻制成。颜色质地逐渐鲜亮,质地越发轻薄起来,相对所代表的关系也一层比一层疏远,大多都为外亲。丧期分别为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

“五服”的作用

“五服”在中国宗族关系中影响颇深,这在子嗣之上也有体现。

近年来,许多电视剧小说中都提到了嫡庶之分。实际上,对于中国古代的大家族来说,因为一妻多妾,子嗣众多,几代之后,难免嫡庶会有混淆。而为了区分这一点,古人在编写家谱时,也会特意写明嫡庶。这嫡庶之别,也体现在“五服”之上。

《红楼梦》中赵姨娘死时,身为庶子的贾环为亲生母亲守孝,是要着“斩衰”三年的,而身为嫡子的贾宝玉只需为庶母服“齐衰”一年。但在贾母、元春死时,贾环作为庶子却要同嫡子贾宝玉一样,分别服“齐衰”一年,“大功”九月。

因此在古时,两家议亲之前,总要先翻看家谱,看看有无宗族关系,以免是近亲结婚。若是家谱之上,双方都是出“五服”,才可安心筹办婚事。

吕雉就因逼迫汉惠帝娶了自己亲外甥女张嫣而被人所不齿,这一段婚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室的一则丑闻。“五服”内的婚姻,在古代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

但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埃及,在他们的婚姻文化中,没有“五服”之说,常常会以近亲结婚来维护贵族权益,以确保血统的纯正,对于古埃及人而言,不管是兄妹父女都能通婚。而中国古代则一直都有同姓不婚的习惯,“五服”之内不得通婚。

这一点也受到了现代科学的肯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族遗传疾病,人口质量得到了提升,让中华民族得以健康繁衍。

逐渐消失“五服”文化背后,我们丢失了什么?

而到了如今,丧礼制度逐渐精简,因此由丧礼而生的“五服”文化也在慢慢消失。

要论其原因,首先是一妻多妾制的取消。如今都是一夫一妻制,家中孩子数量也远不及以前,由儒家所推崇的宗族制改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庭。女子地位提高,只有妻没有妾,也就再无嫡庶尊卑之分,因此,与宗族制度一应相关的族谱,“五服”等也显得多余起来。

其次,“五服”的守孝制度异常繁琐,从所着衣物,再到守孝时间都有着严格规定。在漫长的“五服”文化中,发展到了最后规定越来越多:守孝期间禁止理发、守孝三天要滴水不进,不能洗澡,读书人更是在这段期间连科举考试也不能参加。

如此这么多规定放到今天,也不再适合当下的快节奏生活。如今虽无“五服”,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于亡者的哀思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五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变得不再重要。

再者,“五服”虽详细规定了具体的服丧制度,以表对亡者的哀思,但也正是这些规定将血亲分为三六九等。人们习惯了五服之内是亲,五服之外为疏,因为过于推崇血亲情理,也会让人们过度重视小家私欲,而忽略大义,这,就是我们丢失的部分。

“五服”文化虽然在慢慢消失,但终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用“五服”来悼念亡者的情谊也是无可厚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