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外来风物,葡萄由西域引入中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酒种子带回了中原地区。在唐以前,葡萄(酒)种植酿造技术发展缓慢,在唐朝中后期才开始在中原地区盛行并深受百姓欢迎。在唐朝,葡萄酒的酿造比米酒与药酒更受到百姓的欢迎。

葡萄酒在唐朝盛行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唐朝疆域大幅扩展,扩大到了漠北和西域的咸海乃至阿姆河以西地区。西域地区盛产葡萄及葡萄酒,地域之间的畅通成为葡萄酒顺利发展的前提。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唐朝一直牢牢地控制着中亚地区。这些为后来唐朝大面积种植葡萄与引入葡萄酒酿造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唐代初期,统治者对酿酒行业施行宽松的政策,这持续性地推动了包括酿制葡萄酒在内的唐代酿酒业的繁荣。葡萄(酒)对唐王朝影响深远,唐朝涌现出大量的葡萄(酒)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一、种植葡萄及酿造葡萄酒技术在初唐开始普及

葡萄酒作坊

唐朝初期,葡萄本身都十分缺少,产自西域的葡萄多依赖丝绸之路的贸易而得,就连皇帝也很少能吃到,只有在皇帝宴请大臣的国宴上才有鲜葡萄的身影。《北齐书》里记载,曾有人进贡给皇帝一盘葡萄,皇帝赏给了他一百匹绢作为回报。

葡萄如此不易获得,更别说需要压榨葡萄汁酿成的葡萄酒。在唐初,中原还不能自己酿造葡萄酒。葡萄酒需经过漫漫黄沙由驮背上运来,所以葡萄酒在当时异常珍贵。

葡萄紧缺的状况没有持续多久。公元639年,在唐平定西域葡萄种植区高昌后,唐太宗命人御苑里种植产自西域的马乳葡萄,为了得到更优质口味的葡萄酒,他亲自学习和改进西域的葡萄酒酿技术,竟产出八种具有不同风味的葡萄酒,并兼有浊酒与红酒的风味。太宗赐予群臣饮之,人们赞叹不已,这时“京师始知其味”。

唐太宗画像

唐朝人对葡萄酒的喜爱达到何种程度,从日本出土的唐镜样式中可窥一二:在共计术74个唐镜出土的地名中,有27处都出土了“葡萄镜”样式的镜子,如海兽葡萄镜、鸾兽葡萄镜。此数据反映出“葡萄”在唐社会中的流行程度。

双鸾双兽葡萄镜

双鸾双兽葡萄镜

在太宗成功种植马乳葡萄、酿造葡萄酒后,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下移至民间。唐代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主要集中在西域和中原的河东、陇西一带。备受推崇的是凉州葡萄酒,此酒因张骞出使西域而逐渐被世人所熟知。

王翰在《凉州词》诗中所提到的葡萄就是凉州葡萄酒。穆宗饮西凉葡萄酒,因觉“饮此顿觉四体融合”,对其大加赞赏,称此酒为“太平君子”。

甘肃凉州葡萄种植地

从历史文献和诗文记载来看,自从葡萄和葡萄酒被引入中原后,唐王朝中原地区内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还是比较普遍的。盛唐时期,除了长安外,洛阳以及南方的金陵(今南京)、襄阳、武昌等地也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地。

唐朝都城长安西市

最早种植葡萄的是都城长安一带。诗人李颀在《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吟咏了都城长安葡萄的完整风貌:

“长安春物旧相宜,小苑蒲萄花满枝”。

这表明长安的葡萄已经成为都城长安的代表风物。

葡萄果园

都城长安酿酒好手云集,在最高统治者的推动下,官员们也熟知葡萄酿酒之道。据柳宗元《龙城录》言,唐太宗时名臣魏徴善颇好此道,并用“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变”来评价魏徴善治酒技艺之精。

唐朝河东道一带则是葡萄酒大面积种植的地区。河东地区的乾和葡萄酒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品牌,跻身当时的国家名酒之列,成为太原府进贡的珍品。诗人白居易曾经有诗云:

“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葡萄。”

而且自注“葡萄酒出太原”。

古人种植葡萄

唐朝东都洛阳也生产葡萄酒。唐时吏部侍郎韩愈多次赋诗赞洛阳葡萄。盛唐时期江南地区的葡萄酒酿造发展也非常迅速,以金陵、襄阳等为代表。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一诗中写道: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这首诗说明当时金陵酒肆中,葡萄酒的售卖已经相当普遍。

二、唐朝酒文化与民族融合

“酒文化”一词最先由于光远先生在1987年提出。酒文化在唐朝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部分,能够从中探知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唐朝,饮酒与葡萄酒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唐朝更为有利。

李唐葡萄酒行业主要有官方与民间两方面。葡萄酒在中原的酿制,无论从技术和酿出酒的品质,都不及西域,所以最上乘质量的葡萄酒都来自西域。官方通过在沿途所设的官方驿站转运葡萄酒,提供以皇帝为代表的最高统治层享用。官方酒供应事实上只针对皇家及官府阶层的人。

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吸引了不少西域商人来中原地区经营葡萄酒贸易。民间的葡萄酒行业比官营葡萄酒坊兴盛得多。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酒家胡”了。林立于长安街头的胡姬酒肆将西域盛产的葡萄酒带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岑参的“送君系马青门头,胡姬垆头劝君酒”,正是对胡姬酒肆售卖葡萄酒的真实写照。

唐朝的胡姬酒肆

“酒家胡”即胡人当垆的酒馆。在酒肆中以歌舞侍酒为生者被称为“胡姬”或“胡伎”。实际上胡姬就成为了经营酒业的“胡商”。在长安西市和城东曲江一带的胡姬侍酒之肆里,饮者多为文人,著名诗人王绩、张钴、李白等都喜入这些外国酒家。他们往往边饮酒边欣赏胡姬的美貌与舞蹈,边议论经史,或国家大事,常常使人流连忘返。

这种民族间的往来让日臻成熟的唐朝酒文化传至世界各地。

三、唐朝诗酒文化的盛行

文人雅士饮酒作诗

喝上了葡萄美酒,怎能不作诗助兴呢?唐朝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诗酒文化”。葡萄和葡萄酒也常常成为文人雅士吟咏的对象,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色泽殷红的葡萄美酒斟满在夜光酒杯之中,酒色如血,与戍边将士豪情悲壮融合在一起,大漠悲歌成就了一代绝唱。

唐朝第一浪漫诗人李白是葡萄酒的忠实粉丝。他对葡萄酒亦情有独钟。 李白为世人留下了太多的酣畅诗篇,婉约婀娜的《清平调》三首更是古往今来诗歌里面的难得佳作。

李太白在酒醉中为杨贵妃作《清平调》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有一回,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临时让李白进宫写诗助兴。

当时李白在长安酒家喝了一个晚上的酒,也还没有酒醒,只见他吟诵到:

“云想衣裳花想容……”

他又看着“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接着信手而得: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可谓饱蘸诗人玲珑才情的肆意释放。诗人用巧妙自然的想象把牡丹和杨贵妃结合在一起,即表现出了杨贵妃的富贵之态,又突出了杨贵妃的靓丽容颜和高贵身份。难怪杨贵妃“笑颔意甚厚”,随后将最好的美酒赏赐于李白酌饮。

唐朝开通西域,葡萄酒最早出现在边塞一带。葡萄酒在军旅题材中屡屡出现便不足为奇了。高适曾在凉州参军,记载:

“军中无事,君子饮食宴乐……觞葡萄以递欢。”

中晚唐时期的葡萄酒诗与初盛唐时期的有所差异。诗人们历经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创痛。他们共同见证了盛唐万国来朝的辉煌,对现实不满,需要寻找某种精神慰藉抒发对盛唐的追忆。于是葡萄酒,作为盛唐符号的象征,出现在了中晚唐诗人的诗句中。

唐代诗人刘言史有诗曰:

“手中抛下葡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

在这句诗歌里,“乡路”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故乡的路,而在“蒲萄盏”的映衬下,已转变为盛唐远去的路。文人们将葡萄作为特殊情感的寄托。这说明这种外来物种的异域风格已经褪去,融入了中原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

结语

唐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葡萄酒文化。不难想象,在葡萄酒的微醺之下,满腹文章的文人骚客们诗性大发,热情创作,开启了唐朝令人不能不为之陶醉的“诗酒文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