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李娟“火”出了圈。很多人都想知道剧中“李文秀”与李娟有几分相似?此外,剧版也带动了原著同名散文集热销。有数据显示,5月7日至9日,《我的阿勒泰》一书在该平台上的日均订单量环比电视剧开播前提升718%。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开始受到升温,“我的阿勒泰新疆宣传片”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但其实,在电视剧爆红之前,李娟在文学圈是一个传奇已经很久了。

李娟(凤凰网5月13日晚直播截图)

李娟,祖籍四川乐至(据中国作家网),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少年时期跟随母亲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童年时曾生活在新疆最北端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高中辍学后,她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干过车工、服装厂工人,兼做裁缝,与牧民一起转场。这些都成为她宝贵的写作素材。

凭着对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热爱,李娟一步一步走上文学写作的专职道路。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非虚构长篇《冬牧场》及“羊道”三部曲、《遥远的向日葵地》等,获得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其鲜活灵动的文字被誉为“吹向文坛的清新之风”。“文学天才”、“畅销书作家”等称号在她身上已经多年。自1999年开始写作至今,“李娟”已经成为一个风格,一个形容词,文学世界里一个无法忽视的坐标。

李娟非虚构作品“羊道”三部曲

如今,李娟一个人在新疆自己的房子里安静生活着。你可能会无意间刷到她在自己的个人直播里,一个人包饺子、遛猫、修理书架、散步、跟网友聊天……在她的公众号“阿勒泰的李娟”里,可以看到她时不时更新一篇图文,跟读者介绍自己近期做的事情。今年45岁的李娟,自称“娟姨”,也喜欢别人这么叫她。很多人认为她看起来很年轻,叫“姨”不合适。李娟解释说,因为自己个子小,戴个眼镜,外形很学生气,很容易会被认为年龄很小,但其实自己年纪不小了,她不愿意处于那种好像迷恋少女感的状态中。

电视剧源于真实经历

但女主角不等于李娟

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2007-2009)”记录了李娟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第二辑“角落之中(2002-2006)”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高龄的外婆随牧民迁徙的流动的日常: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木耳,等等。

《我的阿勒泰》

将散文集改编成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主创采用的办法是化用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比如:周依然饰演的女主角李文秀高中辍学,在乌鲁木齐打工,渴望成为一名作家。但在打工时屡屡碰壁,她回到阿勒泰生活,其间也挤出时间给文学杂志投稿——这些都与李娟的经历相似。李娟早年投稿散文,被作家刘亮程发现,剧里也是一位“刘作家”给了李文秀写作的指引,“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但,剧版于适扮演的男主角“巴太”,在李娟的原著作品中并不存在。“李文秀”的母亲跟李娟写的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多少相似之处。另外,跟李娟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是外婆,不是奶奶。

作为原著作者,李娟如何看待电视剧对其作品的改编?2024年5月13日晚,李娟在凤凰网主办的一场持续两个多小时直播对谈中,开场就透露自己还没看这部电视剧,之后全程也没提及或回应读者提的跟该电视剧相关的问题。

《阿勒泰的角落》

任何一部电视剧总有播完的时候,高热度会退,旅游风也不会一直劲吹。但李娟的文学作品却依然还在那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读者。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学院教育的文学爱好者,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优秀作家?李娟如何成为李娟?她的文学风格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与其说是我在创作,不如说我想安抚自己”

李娟从十几岁便开始文学写作并尝试投稿,“那时候打工很苦,想改变生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亮程曾收到她的稿件,对她赞不绝口:“这个小女孩还不到20岁吧?一个老编辑问我会不会是抄的?我说不可能是抄的,她找谁去抄,中国文学没有这样一个范本让她去抄。这只能是野生的。她一个人独自在阿勒泰这样的荒山之中过生活,独自想一些事情。独自冥想,独自书写,最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2003年,李娟的一组散文以《九篇雪》之名,作为刘亮程主编的“住居新疆”丛书中的一本,成功出版并饱受好评,李娟有了粉丝和热心读者。

李娟虽然没有经历过所谓的专业教育,但对自己有文学上的训练。她大量地写,大量地否定自己,慢慢的,越写越好。

《九篇雪》

李娟曾透露自己当时从高中辍学,是因为自己在一次英语考试前找不到小抄了,担心自己考不好挨骂,于是回宿舍把行李一卷,从此离开了学校。在2024年5月13日晚的一次直播中,李娟被网友提问相关问题时,再次提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她说,在英语考试前找不到小抄、担心考不好挨骂只是其中一个导火索而已,她之所以辍学还包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以及自己很早就坚定要走写作这条路,而去学校上课这种学习模式不适合自己,自己不适应学校校园的学习。“不是学校不好,是我个人跟那种模式不适合。所以,我当初选择辍学不觉得纠结,后来也没有后悔或者遗憾,但这只是我一个人的独特情况,对他人不具有参考性。辍学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件很严重的事情。”

在2021年《冬牧场》英文版线上交流会上,李娟还被问及之后还是否会有计划再深入牧场体验生活进行写作,李娟回答说,“我觉得不会了。因为再回到牧场,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身体的原因,可能很困难。然后因为当时我济济无名,是一名普通的村民,现在我是作者身份,我觉得我再经历这样一场生活的话,身份的变化会让我在和她们相处的关系上有一些变化。”对于写作的下一步计划,李娟说,自己现在还是写自己的回忆,“因为总有一些事情耿耿于怀,与其说是我在进行创作,不如说我是想安抚自己吧,其实想想看我的写作好像都是这样,安抚自己。”

“简单纯真”文字背后有辛苦努力和文学“野心”

“我不是天才型作家”

“李娟”,是一个很普通不过的名字。李娟曾在《记一忘三二》的序言中写道,看过一个关于中国人常用名的统计,叫“李娟”的约二十四万人,而且每当她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对方一听往往立刻接口:“哦我也认识一个李娟。”

虽然名字重名率高,但作家李娟的文字却有高度辨识度。作家王安忆曾评价李娟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提到李娟的文字风格,很多人都会用“透明质朴”“简单流畅”“没有精雕细琢”“文字清新自然直抵人心” “纯真”等词语去形容,并且夸李娟是天才,她的写作是浑然天成、毫不费力的结果。但李娟说,“实际上,我只是很努力地呈现一种简单流畅的状态。我很羡慕那些一稿就成的同行。每一句话,段落,都需要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替换,不停地尝试,最后组织成我自己的审美可以接受的这种方式,写得很辛苦。我不是那种天才型的作家,我可能只是比较有判断力的作家吧,能判断出这句话这么写,会比那样写好一点而已。”

李娟不止一次被问到,她的写作风格是受到什么书或者作家影响。包括2021年李娟在关于《冬牧场》英文版的线上交流会上,李娟也被问及这个问题。李娟说,“我是受到很多作家很多作品的影响。所受到的每一个作家的影响,最后才汇成了我。如果说我只受到一两个作家影响,那么我的写作必然有他们的痕迹,可是不是这样的。”

《冬牧场》

李娟透露,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也没有人指导她应该读什么书,“读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书,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不分青红皂白的那种阅读,泥沙俱下的阅读,说起来就是野路子。”她说,自己小时候读书是不挑剔的,“什么都看,好不好看的书,我都能看下去。”

当被问及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取得成功,是由于勤奋多一些还是天赋多一些?李娟在23日晚直播中回答说,“天赋很重要,此外还需要勤奋(虽然我不够勤奋),坚持、野心也很重要。很多有天赋的作者写得真的很好,但是他没有写作的野心,他不在乎自己这方面的天赋,因为他做其他事情也一样做得很好。这样就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写作天赋,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天赋会萎缩。”

对于写作“野心”,李娟具体解释说,“比如说,有人看到一个文章说,写得真好,我要写得跟他一样好。实际上这'野心'远远不够,你要想自己写的比他更好。”李娟还透露,自己很早就有这种“野心”,自己十二三岁就开始写作并且投稿,虽然被退稿也不会被打击信心,“所以我觉得我最可贵的东西除了天赋之外,就是有很好的文学判断力。”

《我的阿勒泰》之外

还有更好的《冬牧场》、“羊道”三部曲……

2010年11月,李娟参加《人民文学》杂志“人民大地·行动者”的非虚构写作计划,选择跟随哈萨克族一家人一起去往乌伦古河以南120公里处的冬牧场,在地下一米深的地窝子里生活了3个多月。在冬窝子里生活的李娟,以她的观察和感受写下哈萨克牧民的生活。

李娟写下她在这块古老、 贫瘠又广阔的土地上的所见所闻:牧民们迁徙、放牧、背雪、绣花毡、整地窝子 清理蓄圈,隆重豪华地串门拜访……艰辛繁重的劳动是日常也是阔大寂寞生活的乐趣与尊严。这是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中最动荡艰难的一个季节,随着时光流转与外部世界物质的丰富,这种生活方式或许将逐渐消失。李娟的写作中对抒情非常克制,但这本书里还是有不少一些抒情的时刻,让人非常感动,让人跟着她的文字体验到来自时间深处的古老世界。

李娟非虚构作品“羊道”三部曲之一

2012年6月,李娟出版散文集《冬牧场》;8月起,相继出版《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羊道”三部曲)。2017年11月,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2018年8月,李娟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

有网友问李娟,自己最喜欢自己的作品是哪一部?李娟的回答是:《遥远的向日葵地》,“因为这是我最近的一部作品。它可能不是我写的最好的,但却是最接近我现在状态的一个作品,我是蛮喜欢它的,而且写得也比较顺利,两个月就写出来了。”

写作有个人的“滤镜”:

把美好进行集中展现 丑陋的事物不值一提

不管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还是李娟的散文原著,被很多人评价从中感觉到一种田园牧歌的美好。李娟的写作风格的确是倾向于用幽默去化解沉重,善于发掘和表现艰苦的生活中的美好和亮光。

李娟(右)(凤凰网5月13日晚直播截图)

作为原著作者,李娟说,自己不是刻意要制造一个田园牧歌的滤镜,“我把很多美好的东西写出来,不是我要让别人羡慕,让别人向往,而是这个东西它本身打动过我。如果非要有所谓滤镜的话,那可能是我在写作中确实绕开了一些现实中丑陋的东西。在我的观察和体会中,现实中丑陋的事物是很多的,但我认为,丑陋的事物不值一提,把那些东西说出来真的是煞风景,而且也不能给读者带来任何意义。如果算的话,这就是我写作的一种滤镜:把美好的东西进行集中展现。但是说我只写美好也不对。你看我写的那些人物并不是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甚至是很讨厌的人,但他无论再讨厌,他都有可爱的或者是贵重的品质。”

李娟还提到,对于丑陋或者残酷、令人痛苦的事情进行“绕道”,不直接书写,跟她本人的性格也有关系, “明明很痛苦,但是非要笑着,明明很尴尬,但是就要装作无所谓,不在乎,这确实是自我保护的唯一的盔甲。别人的梦想都是希望自己能够特别一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其实我小时候就尽量装得和别人一样,因为我那时候太弱太卑微了,太脆弱了,唯一最安全的方式就是消失在人群中,别被发现。”

李娟还提到,在她看来,流露伤感,流露软弱,是一件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要点到而止。这也是她的成长经历有关系,“就好像一个动物要受伤的时候要躲起来,健康的时候才会跑到你跟前去凑来凑去的。”

李娟说,自己虽然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不影响她的快乐,“我是很容易开心起来的一个人。如果说,快乐是我的性格,悲观就是我的一种认知。快乐是我的情商决定的,悲观是我的智商决定的。”

同时李娟也强调,“写作不是一种消遣,不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是说写一个温暖的东西,写一个美好的东西去营造一个幻想式的那样的东西去麻痹你,让你觉得人世间很美好,让你一下子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不是这样的,写作是让你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一些事情,用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去包容一切,而不是去逃避,去沉溺于那种虚假的温暖和美好之中。”

“刻意保持纯真,这本身就不是一件纯真的事”

李娟的写作有时候会引起一些误解,让人认为她是凭着天然的少女般的纯真而完成了著作。实际上,她思想深刻、洞察力很强。

比如有读者曾善意地劝告李娟:“你一定要保持你的纯真与朴素,千万不要被城市和现实所污染。”李娟说,刻意地保持纯真,这本身就不是一件纯真的事;而真正的朴素也用不着去“保持”。至于城市与现实的“污染”,她回应:“我不相信还有人能避开这个时代的印记。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是穿越而来。”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看李娟的作品,很多人会高频率提到一个词“纯真”。有人感慨李娟曾生活的牧场是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亲近的,城市生活则充满压力,人情容易冷漠,等等。

对此,李娟的思考很冷静并且深刻,她说,其实牧场有牧场的纯真,城市也有城市的纯真。比如说,在牧场,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人要在那里生存下去,必须人与人达成互助关系,所以人和人的关系紧密。城市生活虽然人与人的关系不那么亲近,人情味不如乡下那么浓,但是好处在于你用不着去刻意维持一个熟人的人情关系。下大雨的时候,你不用担心房子漏雨,刮大风的时候,不用担心房子屋顶会被吹跑。这种安全感也带来人们的城市生活非常独立,人与人也更有边界感,对人的独立性、个体选择的包容性更强。所以,不能在某一个层面上进行简单对比,“在某种意义上城市也是我们的故乡,也是习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故乡。乡村有乡村的自由,城市有城市的自由。不要去盲目地追求远方的生活,也不要觉得你只要改变了当下的环境,你就可以改变你的一切,不是这样的。”

在13日晚的直播中,李娟还回答了网友提的关于孤独、如何看待“恋爱脑”等问题。她的回答睿智、深刻。比如有个人问,独居大部分时间是自由舒适的,但是偶然偶尔袭来的孤独孤寂感很难排解。该怎么办?李娟说:“为什么要排挤孤独?孤独是一件很正常的东西,而且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孤独来了你就忍受它,你要不能享受它就忍受它。你不能忍受孤独,或许准确来说是你忍受不了生活的变化。比如原本生活在很热闹的环境,然后变成自己生活类的。但其实时间久了,你会习惯这种变化。总之,孤独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课题,不是谁用什么办法就能解决的。”

未来不会放弃文学写作

“它是在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救生筏”

在5月13日晚上的直播中,访谈者提到一个送水大哥很喜欢看李娟的书。虽然这位送水大哥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很喜欢看李娟的书,而且说李娟的书几乎是他看过的唯一的书,他以前要靠喝酒才能睡着,现在每天看着李娟的书就能安心入睡。听到这个故事,李娟说自己很感动,“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读者,我自己也见过,每到这个时候我觉得,真是巨大的成就感。在我看来,文学的沟通,主要不是相似的人的沟通,还在于不同的人之间的沟通。有的时候写作并不是吸引相同的人的这种目光,而是打开不同的人的眼睛,我觉得文学的一个很重大的意义。”

李娟提到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看到《小王子》,“很受震撼,就觉得写作原来是可以这样子的,而不用去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记快乐的一天。写作可以让你去否定一些东西,去让你去见到不同的人或者事。这种震撼真的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李娟说自己从小很笨,到了5岁说话还不利索,经常被人笑话。因此不爱说话,她终日待在家里趴到玻璃上,惶然旁观着外面的世界。直到一年级时,她发现自己认识很多字,能阅读了。“这种交流比和人聊天,让我更方便,更舒适。”当她发现自己可以写作,更是觉得很震撼,“我整个人脑子一下就清晰了。原来我都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处于混沌状态。当我会用文字能清晰表达跟人沟通的时候,就想像盘古开天地一样,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一下子世界又明朗了,自己也明朗了。”

李娟说,自己天性敏感,一旦找到写作这个表达方式,就如获至宝,“我太需要它了。 ”有人问她,是否曾想过放弃写作?“怎么可能?写作可是我在茫茫大海中唯一的救生筏子了,我不可能放弃它。”

李娟在直播中透露,她要写一部小说。这让很多读者期待。对于读者“催更”,李娟说,作家毕竟不是一个写作机器,真正的写作也没有固定的规律可言,也不能给自己订下详细周全的计划,“以前我写不出来就写不出来,慢慢等待,但最近有点焦虑了,因为我察觉到自己,似乎有一种表达的热情正在消失,我觉得这个很可怕。所以我要在热情消失之前多写一点东西。”

李娟是清醒的,她坦承,自己也不太确定将来还能不能够写出比此前更好的作品,但是肯定还会继续写,因为这是她自己的精神需求,“将来写的未必会比以前的文字更有魅力,更有生命力,更能够打动人。但它是我自己的需求。我的确会担心自己将来成为了一个堆语言垃圾的人。所以现在我的写作,迟迟不往前走,但同时我又担心自己会缺少年轻时写作的激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