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录,年轻时候的张良曾为一位老者拣鞋,历经多次考验后,这位老者认定他是栋梁之材,并从怀中取出一本《太公兵法》相授。

自此,研读过这部兵书的张良犹如开窍,成为军事领域的佼佼者,助力刘邦建立了霸业。

然而,经考证,那位老者赠送给他的并非《太公兵法》,因为当时的书籍主要以竹简形式保存,而这部书的篇幅长达数万字,所需的竹简数量足以装满一辆马车!

后来,在张良墓中出土了《素书》,证实了那位老者其实是黄石公,而非传说中的姜太公,他所赠予的也并非《太公兵法》,而是被誉为“天书”的《素书》。

《素书》融合了道家、儒家、兵家等多种思想,强调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世的基石,同时用自然之道来阐释人生哲理,备受推崇,被誉为天书。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过于抽象,犹如空洞的口号,无实际价值可言。然而,问题来了,为何智者张良能够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呢?

赠予张良此书之际,黄石公再三叮嘱:“切勿传授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必将遭受灾祸。即使得到真传,但未能传授他人,同样会遭殃。唉,此事须慎之又慎啊!”黄石公的深意在于,这类深奥学问,普通人只能学到表面,聪明人未必能领悟透彻,而狡猾之人则可能利用它作恶。唯有具备道、神、圣、贤品质的人才适合研习。

我们来了解下张良读完《素书》后的蜕变过程吧。

初出茅庐的张良,怀揣着满腔政治热忱,并加入了刘邦阵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按理说,应该往上走的张良,在人生巅峰期的选择却是激流勇退。相较于韩信和萧何,张良在军事方面贡献巨大,但在封赏上却相对较少。

面对刘邦的封赏,张良婉言谢绝;面对大权在握的机会,他选择功成身退。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志向发生改变呢?

其实不然,正如《素书》所述:“吉莫吉于知足”,张良深谙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因此能在成功的喜悦中保持清醒,成为刘邦政治生涯中的少数独善其身之人。

那么,为何《素书》人人可读,却再无第二个张良出现呢?

后人在为《素书》作序时给出了答案:“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简言之,即使天书蕴含无数奥秘,若无法领悟实践,终究不过是废纸一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