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从汉末到三国这段历史之中,谁是真正的大佬,荀彧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这个人对时势和历史的影响绝不亚于
袁绍、曹操、刘备、孙权
等明面上的大咖。
比如没有他的帮助,曹操是不可能雄踞北方的。但是,这样一个牛人也仅仅是被大家视为曹操身边的一个顶级谋士而已。
其实真实的荀彧远比这样笼统的认识要复杂得多、重要得多,同样也要精彩得多。
也就是说,很多朋友都没有真正读懂荀彧这样一个人,从而导致大家没办法深刻地去梳理那一段历史的真正逻辑,也把握不准那个时代的底色。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解读一下荀彧这个人吧。
读懂荀彧先要读懂那个时代背景
在介绍东汉历史的时候,我就反复介绍了,刘秀建立东汉其实是依靠和团结了河北、颍川、南阳等地的地方豪强的共同成功创业。
整个东汉的历史,其实都是皇权站在台面上、豪强躲在背地里,皇权管中央,豪强治地方,双方共享股权和红利这么一个政治格局。
这种共治局面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裂缝的呢?准确来说,不是外戚专权,而宦官专权。因为大多数外戚本身就是出身豪强,他们专权对豪强阶级的利益损害并不大。而宦官不一样,这个群体由于身体、见识、出身等各种局限性,一旦手握权力之后,除了忠于皇权外,他们干啥都是没有底线的,
严重损害了豪族阶级的利益,破坏了东汉的政治体系。所以,后来才会发生愈演愈烈的“党锢之祸”。
东汉名亡于桓、灵二帝,实亡于党锢之祸。因为大量已经升级为士族的地方豪强既得利益被破坏了,晋升通道被堵死了,
他们下定决心要把既有的政治秩序推倒重建
。而失去整个士族阶级向心力的东汉朝廷是根本没有能力去管理好偌大一个国家的。
税收、财政、国防、治安、赈灾、安民等等,没有早已发展为地头蛇的士族集团配合,光靠那些只知道捞钱和哄皇帝开心的宦官,指定是不行的。所以,东汉末年乱成一团糟。
最后,东汉在士族集团的一个杰出青年袁绍的精心策划之下,盘踞朝堂上百年的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当时的外戚何进不是出身士族)双双被清盘了。只是这个胜利果实并没有被士族集团吃到嘴,而是被暴力压倒一切的地方军阀董卓给截胡了。
几代人的忍辱负重、苦心孤诣、拼死抗争、精心谋划……结果却被一个土老帽偷了蟠桃,大家说士族集团能够咽得下这口气吗?能够接受这个现状吗?
所以,不管董卓怎么拉拢,不管董卓是不是手里拽着皇帝这张王牌,士族集团压根就不买董卓的账,这样才会出现群雄讨董的局面。
人性都是自私的!各地军阀都看不上董卓是真的,但也都想趁着这天下大乱的时机,成为最后的赢家。虽有共同的目标,也有各自的小心思,所以各地诸侯根本就办法形成合力。
慢慢地,也就变成了诸侯争霸、兼并天下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面了。
这和大家看武侠剧一样,什么武林正道联合对抗大魔头,先都要内部猛干一场,直到选出那个真正能统帅群雄的武林盟主为止。
但是,当时社会的核心资源掌握在谁手里呢?就是已经由豪强升级为士族的士族集团手里。争霸天下所需要的人才、物资等等,基本上都集中在叶茂根深的士族集团手里。这和东汉开国时的情况差不多,东汉开国是得豪族者得天下,东汉末年是得士族者得天下。
历史并没有什么太多意外,最后的江山还是落到了士族集团手里去了。只是作为士族集团明面上的代表司马家族因为得国不正,其后代虽然坐在皇位上,但腰杆子一直直不起来,即便是偏安一隅后,还得“王与马共天下”,从而把中国的门阀政治推向了顶峰。
东汉末年的纷纷争争看是很繁乱复杂,其实只要理清了逻辑,还是很好理解的。
袁绍代表士族直营,曹操代表军阀和士族合营,孙权代表军阀地方割据,刘备代表东汉皇权的最后挣扎。
读懂了这种逻辑,我们才能准确地读懂荀彧在整个三国历史之中扮演的角色,他其实就是曹操的合伙人,是曹魏政权的联合创始人。
荀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荀彧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咱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因为他简单得跟个传统文人没什么两样;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因为他复杂得一直都在家与国的情怀中纠结。但不管怎么说,荀彧都是一个相当牛逼的人。
荀彧身上牛逼的地方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的家庭,一是他的个人能力。
荀彧是颍川人,他们家便是颍川荀家,据传是荀子之后。他们家在东汉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荀彧的祖父荀淑被称为“神君”,光听这名号就知道其江湖地位之高。荀彧的父辈八人被誉为
“荀氏八龙”,誉满神州。其荀爽更是一度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可以说,荀彧的家庭背景虽然没有袁绍家“四世三公”那么硬扎,但在当时也绝对是顶级豪门的存在。
不光如此,荀家所在的颍川也需要重点介绍一下。
颍川和南阳、汝南,
被誉为三大顶级士族集中地。这是啥意思呢?相当于这三个地方是东汉最顶级的人才库,保质保量出大才,确保了地域政治和地域经济的牢固性。
颖川当时有四大家族,分别是荀家、陈家等,荀家的代表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荀彧、荀攸、荀谌等,陈家的代表人物有陈群等。其他各家族也有很多优秀的代表,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荀家恰恰是颖川四大家族之首。
家处三大士族集中营之一的颖川,更是颖川四大家族之首,这样大家明白荀家在士族集团中的地位和份量吗?
尽管荀彧出身名门望族,但如果他本人是像袁术那样的草包,也注定难有作为。幸运的是,荀彧从小就充分吸收了家族优势和营养,成为肉眼可见的才华横溢的才俊,南阳名士何颙,也就是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那一位,
一见荀彧就惊为天人,将其誉为“王佐之才”。
这是什么样的评价呢?就是历史对于张良那种超然于世的俊才的评价。
荀彧这样的人才和其背后的家族影响力在这个争霸天下的年代,其实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优质资源,和我们常说的“冠军拼图”是一个意思。
对比一下享受几千年荣耀的山东孔家就知道,像荀家这样士族中的士族、荀彧这样士人中的士人,
他们除了能起到活招牌的作用,起到绝佳的引流效果外,还能直接提供诸多技术、资本、人才的助力。
荀彧是生来尊贵而又清高的,因为他的人生生来就是被阳春白雪包围着,下里巴人的俗套很难侵蚀到他。
东汉末年,天下瞬间分崩离析。
董卓进京后,倒行逆施,像荀彧这样的正人君子自然是不会愿意与董卓同流合污的,于是便弃官归乡了。
但是,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作为一个文人,尤其是荀彧这样纯粹的文人,心忧家国天下,是永远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情怀。
归家后,意识到天下将乱的荀彧秉承“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觉悟,劝说家人赶紧搬迁避祸,奈何家人留恋故土,不愿随行。荀彧便受冀州牧韩馥之邀来到冀州,只是到了冀州后,冀州又被袁绍所得,
同为名士的袁绍自然知道荀彧的份量,待之如上宾。
可惜,荀彧终究还是没有选择袁绍。而是于初平二年投靠了曹操。
得到荀彧的曹操当时是什么反应呢?他说荀彧是“吾之子房”,直接把荀彧比作他的张良,可见其欣喜之情。
随后便是曹操和荀彧之间“相看两不厌”的一段美好岁月。曹操对荀彧委以重任,荀彧对曹操不负众望。
荀彧为曹操
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
。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各方面多有建树,战略方面
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
,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
“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
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
上述这些简单的介绍足以证明荀彧是一个军政全才,如果把曹操集团比作一个公司,曹操是法人,荀彧便是他的联合创始人,是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
可是,最后在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的时候,曹操曹老板想公司改制了,他不满足做大汉公司的最强子公司了,想对大汉公司取而代之。这引起了荀彧极度的不满,不惜以死抗争。
荀彧为什么要以死来抗拒自己参与打造的公司独立上市呢?
因为
荀彧在本质上还是一个士人,一个很纯粹的士人。
士人这个群体,很特别、很诡异、很典型、很顽强,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大兴衰、大起伏、大波折几乎都与他们有关。我们甚至有时候很难直接地判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但是有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极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看相相对比较的社会秩序。
其内在的思想理论支撑正是儒家思想,礼义廉耻、忠义孝悌,这些都是他们抚慰良心的良药。
所以自古以来,文人也乱国,但总体上比武人乱国要稍微有边界感一点。
文人有资源、有能力,同时也有底线、有信仰。他们既清高又顽固、既世故又顽强,他们在世俗的冲刷下,一半向左,一半向右,
最没风骨和最有风骨的文人都屡见不鲜。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荀彧这样的人是没有被世俗同化的,他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阶级信仰,他可以去辅佐一个军阀,但是他接受不了任何一个军阀颠覆大汉,
他生是汉臣,死为汉魂。
综上所述,荀彧是一个有背景、有能力、有见识、有信仰、有风骨、有底线、有追求的顶级士人,同时,他也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不愿意妥协于世俗的人。
荀彧为什么会选择曹操?
荀彧是在曹操进军兖州东郡的时候投奔曹操的。
此前正驻守在河内的曹操为何突然进军东郡了呢?这自然是跟他的老大哥袁绍有关系。当时袁绍刚刚取得冀州,引起了北方军阀公孙瓒的眼红和仇视,双方宣战,牵一发而动全身,包括他亲弟弟袁术在内的诸多势力都恨不得趁此良机彻底弄死袁绍,瓜分冀州。与冀州相邻的东郡当时就被黑山贼攻陷了,袁绍让曹操进军东郡,实际上就是希望孟德弟弟能帮他守住一方门户,减轻他几分压力。
此时的曹操无论从哪方面来讲,名望、势力也好,地位也罢,都还只是袁绍的铁杆小老弟而已。
这就引出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从实力方面来讲,当时袁绍自然比曹操更值得选择!如果从名义正统的角度来讲,后来三分天下的刘备刘皇叔也是比曹操更值得辅佐的对象。
然而,荀彧为什么偏偏就选择了当时各方面都比较尴尬的曹操呢?
这背后其实很有讲究,类似于我们今天投资人的逻辑。
荀彧不选择袁绍其实并不是他口中所说的袁绍那类似于“外宽内忌、好谋无断”等一大堆缺点,而是作为一个顶级家族,他
们一般都不会在局势未明的情况下,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
当时的荀家其实早已在袁绍集团下注了,比如袁绍取冀州的首功之人荀谌就是荀彧的堂弟,还有荀攸此时也在袁绍阵营中。
为什么不选择刘备刘皇叔呢?因为投资者从来不希望做无用功,当时要啥没啥的刘备还没有资格进入荀彧的海选池。
把家族的优势资源押宝到一个看不到希望的人身上,这对荀彧这样的天使投资人来说,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至于为什么会是曹操呢?其实有多种原因,但归根到底就是投资界的那句话
“投资永远优先选择投资风险小、回报率高的人和项目”。
曹操这个人,后世皆知其是一代枭雄,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也是最单纯的爱国青年?他身上那股英雄气,让荀彧感觉他和最开始的曹操的终极追求是不相违背的!这一点很重要,
道不同不相为谋,若是投资了一个与自己三观不合的人,即便成功了,那也是很痛苦的。
荀彧后来因为曹操渐行渐远,所以最后是死得很悔恨和憋屈的。
曹操虽然是宦官后代,但人家毕竟也是高干子弟,
家族资源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至少他在汴水一战打光了家底,回到老家捣鼓一阵,又能重新拉起一支队伍卷土重来。不像刘皇叔那样真正的白手起家!
另外,曹操之所以被荀彧认可并选择,与他这些年积极主动地向士族集团靠拢、寻求融入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他给士族代表袁绍当跟班小弟、杖杀宦官亲戚、为党锢士人鸣冤、在济南废除淫祀断了宦官集团的财路等“赴汤蹈火”的举动,无不是在向士族集团示好,甚至就是纳投名状。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士族人员都认可曹操这种示好,毕竟阶级排挤性没有这么容易破除,比如曹操在讨伐董卓时打光了家底,士族集团就没有人主动援助他,甚至象征性的安慰。
但终究有人会看到曹操这颗赤诚的心的,比如荀彧!
在荀彧眼中,曹操是一个敢作敢为、果决坚毅的有为青年。当别人都为自身的利益而瞻前顾后时,只有曹操敢一腔热血地勇往直前,这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其实很重要。创业之路本就前途未卜,若事事求周全,反而会因畏首畏尾而错失良机。
荀彧选择曹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烧冷灶还是烧热灶的问题。
荀彧如果选择袁绍,尽管袁绍也会极其礼遇他,但是因为其麾下人才众多、派系林立,要考虑到利益平衡的问题,所以不能对其完全放手放脚的,比如颖川、南阳、河北那么多士族已经先于荀彧加入了袁绍阵营,袁绍可能单独重用一个荀彧吗?而曹操则不一样,由于很多士族并没有真正接受曹操,对其保持观望态度,
荀彧的主动加入对曹操意义重大,千金买马骨也好,英雄惜英雄也罢,曹操都必须或应该重用荀彧。这就是原始股和中途股的区别。
只是,荀彧也没有料到,他看准了曹操是一个能成事的人,但没有看透曹操的理想抱负远超常人,他想为天下寒士开天门,他想重组由士族垄断的政治秩序,从而因为走得过于超前、激进而埋下了败因。此是后话,等到聊荀彧之死的时候再详细介绍吧!
荀彧选择曹操,这个事情对于历史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为曹操的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荀彧所能笼络的士族资源皆为曹操所用,别的不说,光看前面荀彧为曹操所推荐的一系列人才名单就知道了。其次荀彧选择曹操,对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曹操这个人是靠得住的,从而吸引更多士族投资曹操。当然,因为很多士族资本的注入,也就注定曹操的政治自由度是非常受限制的,他无法像董卓、孙权等地方军阀为所欲为,你接受了人家的资本也就接受了人家的约束,
士族集团的底线就在于,你可以当权臣,但不能称帝。我们是股份制公司,你不能搞成你的独资公司。
总而言之,
曹操和荀彧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遗憾的是,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荀彧和其背后的士族集团这根缰绳终究拴不住曹操这匹战狼了。
一点余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荀彧这样的人,或许是固执的,但他一定是纯粹的;或许是迂腐的,但他一定是高尚的。
曹操将之誉为自己的张良,其实并没有一丝一毫地拔高他,甚至还有点赞誉不够充分。因为对于曹操来说,荀彧其实并不仅仅充当了“张良”的角色,连“萧何”的角色他也一力承担了。
这样的大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曹操得到这个时代唯二之一,还有一个被白手起家的刘皇叔得到了,这是曹操的幸运,也是荀彧大放异彩的机会。
当然,荀彧最后还是梦碎了,这是这个时代的忧伤,无可避免的忧伤,纯粹的士人注定玩不过士族化的政客。简单粗暴,但由不得大家不接受。
每每再读三国历史时,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起荀文若那白衣飘飘、目光坚毅的样子,那是一个文人在狂风暴雨中身姿挺拔最纯粹的样子。
狂风,只能凌乱他的发梢,却无法凌乱他的心绪;暴雨,只能洗去他身上的尘埃,却无法洗去他心中的日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