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立下灭蜀大功,为什么要谋反,被灭族?

公元263年,钟会作为主将,带领大军伐蜀,经过艰苦作战,和姜维相持于剑阁,骑虎难下。他感觉取胜无望,都准备退兵了,突然传来好消息,姜维率众归顺自己。原来邓艾偷渡阴平,直接插入蜀汉腹地,经过绵竹血战,逼迫后主刘禅归降。刘禅向邓艾归降后,为表示诚意,下诏令姜维向

若诸葛亮篡汉自立,这3个人他搞不定,最后一个诸葛亮最难搞定

无论是正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都是以一个忠臣的面目出现,是历代所有忠臣眼中的楷模,是所有忠贞之士的偶像。但是诸葛亮又是一个权臣(权臣指独揽大权的大臣,可能是忠臣,也可能是奸臣),他活着的时候,是蜀国丞相,大小事情都是他说了算,好像没后主刘禅什么事情

诸葛亮为北伐耗尽心血,为何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却反对姜维北伐?

前言:诸葛亮与儿子诸葛瞻,姜维与诸葛瞻,三人缘起缘灭,牵扯出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作为父子,他们理应彼此扶持;作为朋友,本该互相鼓励;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他们卷入不可调和的对立面。究其原因,难道真是嫉妒心作祟?还是为了不同的理想而奋战?让我们走进这段撕心裂肺的争执,寻找其

《出师表》对刘禅有没有起到规劝作用,他是否听从?陈寿说的对

前言公元234年,蜀汉重臣诸葛亮于五丈原驾崩,他留下的《出师表》成为了蜀汉朝廷制约君主刘禅的一面镜子。然而39年后,曾经强盛一时的蜀汉还是在司马炎的西晋军队面前灰飞烟灭。刘禅向来被视为昏庸无能、被小人所迷惑的帝王,他对蜀汉的覆灭难辞其咎。但是,历史的车轮并不

趣聊三国:舆论阵地,是一个国家的最后一道防线

01公元前209年七月,就在完成了华夏大一统的秦始皇周年祭之时,陈胜、吴广两位本来不起眼的基层群众,却揭开了秦朝二世而崩的序幕。那么这俩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力呢?主要原因,其实还是秦朝自己作的,不过在他俩扯旗之前,大家原则上是敢怒不敢言,因为秦朝的先帝是多么

诸葛亮提拔一个文盲大将,收了一个军事奇才,延续了蜀国30年国运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原本顺顺利利,连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但是在随后的作战中,他由于用人不当,重用纸上谈兵的马谡,丢失街亭,全盘计划都被打乱,蜀汉北伐大军陷入被动。诸葛亮不得不下达撤退命令,蜀军全线退回汉中,等待时机再次北伐。从表面上看,诸葛亮第一次

如果诸葛亮不杀此人,以后他会大有作为,成为超过姜维的蜀汉重臣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为用错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大败,最终被迫撤军。大军撤退后,马谡的结局是遭到斩杀,那么若是诸葛亮不杀马谡,之后马谡会不会大有作为呢?诸葛亮将马谡视为接班人虽然马谡被刘备评价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显然是不认同刘备的这个

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不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扶不起的阿斗”是形容三国末期蜀汉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在众多史书中,刘禅被形容为对外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对内宠信小人的昏庸之君。最终,蜀汉成为三国之中最先被灭的国家,刘禅被遣送洛阳被封为“安乐公”。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刘禅心生一计,他在府门上写了三个字,让司

诸葛亮临死前给刘禅留下六个字,可保蜀汉无虞,阿斗却偏偏记反

刘备死后,把蜀国基业和年轻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丞相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决定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蜀国建立了完善的法治体系,使蜀国政治清明。他曾五出岐山伐魏,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尽管魏国实力远强于蜀国,但魏国都督司马懿却仍不敢和诸葛

趣聊三国:越级上报是死路一条

公元262年,曹魏那边的实际当家人司马昭,决定进攻蜀国,但是以司马昭当时的地位,他没法自己去,于是他安排了一个叫钟会的人前去西北军区统筹这个事。熟悉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曹魏那边早期针对蜀汉的政策,是以防御为主,然后利用自身的地域、人口等优势条件,慢慢把蜀汉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