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未经老师的允许,把幼儿园里的小物件拿回家,这算不算小偷小摸的行为?
       知乎上有一个妈妈正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她发了一个帖子,说自己5岁的孩子,总是隔三差五的将幼儿园小磁铁、老师用来做奖励的小玩具拿回来,妈妈觉得自己竟然教出了一个喜欢偷东西的孩子,既愤怒又羞愧。
       妈妈先是给孩子讲道理,发现无用后,又用偷东西会被警察叔叔抓走这样的话来恫吓孩子,仍旧没用。
       孩子依然时不时的从幼儿园偷东西回来。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改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呢?


       孩子偷拿幼儿园东西回家的行为,并不是真的“小偷小摸”
       在成人眼里,偷窃是一个道德败坏的行为,如果自家孩子做了这个事情,一定会非常愤怒。
       三观正常的父母都不会教自己孩子去偷窃,但孩子怎么就能做出偷窃幼儿园公共物品的行为呢?
       倘若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做出偷窃的行为,那可以算的上是“偷”,但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不能算“偷”,原因在于:
       1、自我中心的认知局限性
       2-7岁的儿童正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这时的儿童常常认为世界跟自己是一体的,他们还分不清是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他们就会顺理成章的将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
       当孩子2岁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他只要看到别人手里的玩具,就会直接走过去抢过来,地上放着的平衡车,孩子也不管是谁的,骑上就走。
       这就是很典型的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孩子不具备物权意识,自己看到的,就是自己的。
       一般来说,当孩子三四岁左右的时候,物权意识基本就能完整的建立起来,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分清我的,你的,公共的,随意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会逐步减少。
       但是不排除有的孩子物权意识完善的速度慢一些,水平低一些,再加上家里人过度“以孩子为中心,凡事为孩子让步”的错误代养方法,孩子就会出现把幼儿园小物件拿回家的行为。
       在孩子眼里,幼儿园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想要,那就可以拿走。


       2、规则意识淡薄
       倘若孩子可以分得清这个东西属于谁,有物权意识,但他依旧会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也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偷窃。
       因为物权意识解决的仅仅是让孩子知道这个东西属于谁而已。
       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则属于规则意识发展范畴。
       我们通常默认孩子会知道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走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但实际上,孩子并不知道。
       他不仅不知道,还经常在家中做着拿走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事情。
       大多数家庭里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孩子在家中有很自由的权利,零食、玩具、家中物件皆可由孩子随意支配,父母自己的东西也由着孩子摆弄。
       这种我想要便可以得到的经验,阻碍了规则意识的发展。
       在家中无规则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很难遵守规则。


       3、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有时候,孩子把幼儿园物件拿回家,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想要却没有的某种需求,如此而已。
       文章开头这个案例里,孩子拿走了小磁铁,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小磁铁好玩,而自家又没有。
       拿走了老师用来奖励的小物件,大概是因为他也想得到老师的奖励,拥有一个带着荣誉的奖品,而自己从来没被奖励过。
       孩子觉得别人的东西好看、好闻、好玩、稀奇、好吃,都有可能占为己有。
       我们一定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然后去解决这个动机。


       孩子把幼儿园物件拿回家,父母应该做的件事
       古人云: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虽然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偷拿东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偷窃行为,但是父母如果就此放下心来,不加干预,那很有可能就发展成为真的小偷小摸了。
       正确的干预方法是: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拿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切勿立刻发火,因为发火有可能导致孩子为了规避责任而“说谎”。
       我们就用正常聊天的语气跟孩子说:咦?你这个玩具我没见过呢,是从哪冒出来的?
       孩子感受不到我们异常的情绪,一般都会说真话,告诉我们是从幼儿园拿回来的。
       我们再问:就说嘛,原来是你们幼儿园的玩具啊,是老师送给你的吗?
       孩子要么直接说不是,要么就不说话(心虚的表现)。
       接下来,我们需要稍微认真一些,蹲下来和孩子说:这个玩具是你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拿回来的对吧?妈妈理解你的动机,因为你很喜欢所以想要不在幼儿园的时候也能玩到。
       但是你需要知道一个规则,就是幼儿园的东西是属于幼儿园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小朋友,只有老师给你了,你才能带回家哦,明天,你需要把这个东西还给老师,我会提前跟老师沟通一下。
       说完后,要求孩子把玩具放回书包里,避免丢失找不到,放回书包这个动作也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第一个动作。
       次日放学接孩子,跟孩子了解是否把东西归还给老师,然后给与孩子赞美和认可: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2、满足孩子需求,解决深层动机
       对于想要得到老师奖励而拿走小物件的孩子、或者特别喜欢别人东西的孩子,只还回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深层的动机、需求未被满足,这个动机会一直驱使孩子做出偷拿东西的行为。
       我们需要适度满足孩子的动机,
       比如跟老师沟通是否可以满足孩子想要奖励的需求,或者和老师打听得到奖励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在家和孩子练习练习。
       又或者我们买一些相同的奖励,在家中制定规则,孩子做到了也可以给他奖励。
       再比如给孩子制定零花钱、玩具规则,让孩子能用自己的金钱、玩具购买权利获得自己想要的,和别人一样的玩具。
       一旦孩子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满足需求,那么自然就会放弃错误的方法。
       动机满足了,需求满足了,偷拿行为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3、帮助孩子强化物权所有概念
       我老公和儿子都很喜欢拼乐高,但是儿子年龄小,拼出来的乐高不是摆在那里欣赏,而是拿在手里玩,倒腾来倒腾去,就会把拼好的乐高弄散架。
       老公很怕儿子弄坏自己的乐高,但又不忍看到儿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于是就会叹一口气说:哎,算了算了,让他玩去吧,坏了就坏了吧。
       我告诉老公:这种以爱为名的自我牺牲其实是害了孩子,虽然我们是一家人,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有自己想要爱惜的东西,即便是家人也不应该随意侵犯。
       你的乐高属于你,孩子的乐高属于孩子的。
       孩子要想玩你的乐高,那也得经过你的同意。
       看起来似乎“无情”,但其实是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物权所有概念,他能尊重家人的物品,自然也能尊重其他小朋友的物品。
       后来,每次去乐高店,老公和儿子都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乐高,回家后,儿子快速拼好了自己的乐高,问老公:爸爸,你的乐高什么时候拼啊?
       老公说:等周末我有空了再拼。
       儿子就会一直等到周末,等老公开始拼的时候再问可不可以一起拼,在这之前,儿子绝不会自作主张的拆开老公的乐高。
       家庭是孩子进入集体社会前的简易训练场,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依然要和孩子在必要的时候“划清界限”。


       错误的干预方法:
       1、直接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看到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来以后,我们肯定会惊讶,也会生气,出现这个情绪很正常,但千万不要被情绪操控,张口训斥孩子:你这是小偷行为!太可耻了!
       标签一旦贴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会对错误行为造成负强化。
       孩子看到父母对自己行为如此大动干戈,如此关注,会将这个行为作为操控父母情绪的开关,频频触发。
       2、把孩子打骂一顿后,逼迫他当众道歉
       有的父母认为只要孩子第一次出现偷拿的行为时,就要严惩不贷,给孩子足够深刻的教训,这样才能达到震慑作用。
       不仅如此,还要逼迫孩子当众道歉、认错,比如把孩子带到警察局去“自首”。
       这种应对方式属于矫枉过正,会伤害到幼儿阶段孩子的自尊心。
       让孩子感到无比羞耻,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人。
       父母在消灭偷拿行为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我们在解读幼儿阶段孩子行为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出发,而不是用成人标准来衡量,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