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是中国强弱之一大关键! ——左宗棠 这是晚清重臣左宗棠对中法战争一针见血的评价,也代表了许多人的观点——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也正因如此,现在每每提及“镇南关大捷”,人们欣慰之余也有着一丝惆怅。人们骂朝廷、骂慈禧、骂李鸿章,可是,而事实上,在议和的背后,清政府也有着太多的无奈

本来,后满清时代人们对战败和议和早已司空见惯,可为什么中法战争的议和会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呢?我们还是回顾一下当时的局面吧 老将冯子材在张之洞和李秉衡的支持下,大败法国军队,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胜利。而后,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趁势收回被法军占领的文渊、谅山、北宁等地。这直接造成了法军统帅尼格里的重伤,和法国茹费理内阁的下台。可当所有人都准备一鼓作气收回越南时,却传来了“收兵议和”的消息。史料中记载当时将士们的情绪异常失落:“扼腕愤痛,不肯退去”、“拔剑掷地,恨恨连声”;冯子材发电报给张之洞,让他上疏“诛议和之人”;张之洞和左宗棠等人也都明确反对议和。可最终,中法还是签订了《中法新约》,不但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还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控制权。这种结局着实让人心寒啊

很多人觉得是李鸿章导致了这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前线将士的努力付诸东流。确实,李鸿章从战争开始就一直持“议和”态度,但他的坚持也有充分的理由: 理由一:越南的反复无常 中法战争的根源就在越南身上。越南长久以来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可是1858年,法国却公然出兵侵略越南。当时清廷和太平天国正打的不可开交,根本抽不出兵力,才使法国得逞。1862年,法国逼迫越南签订《西贡条约》时,清廷也没有任何表示。这种置若罔闻的态度让法国更加放肆,也逐渐失去了越南的信任。

1873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越南求助于刘永福。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纸桥设伏,不但击败了法军,还击毙了他们的统帅。这就是第一次“纸桥大捷” 当时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无暇顾及在亚洲的扩张,而越南政府也想见好就收,于是,双方签订了第二个《西贡条约》,这次条约明确规定越南将被置于法国的保护之下。清政府还是没有反对 1882年,法军在李维业的率领下再度发动对越战争,并占领了河内,越南政府又向刘永福求助。清廷在内部争议不断的情况下还是决定暗中支持刘永福抵抗法军,并向边境地区增兵,准备随时支援刘永福。可法军统帅听说这个消息后,不但退兵,还将河内还给了越南。这下,越南政府又不不打了。这让清廷和刘永福都十分失望

1883年,李维业再次带兵占领河内,越南向刘永福求助,可刘永福心灰意冷不愿帮忙。后来还是在唐景崧的劝说下才再次出兵,并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打赢了第二场“纸桥大捷”,李维业也死于乱战之中。 李维业的死激怒了法国,法国不断向越南增兵、追款。偏偏在此时,越南国王去世,继任者又被废黜,一帮大臣拥立了新君,朝局极不稳定。面对法军的紧逼,越南又和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越南自己承认完全受控于法国了

这就是越南的反复无常。虽然清政府竭力想保住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但是,从越南的行为举止中也不难看出,越南是希望通过法国摆脱与中国的藩属国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中越南宁可求助刘永福也不求助于清廷的原因。李鸿章认为越南“乐为自主之国,不愿为中国统属,居心实不可问”,因此,当越南受到法国入侵时李鸿章也觉得那是咎由自取,还认为因为这样的国家去和法国开战完全不值得。 李鸿章的见解是否也有一些道理呢? 理由二:防止日本和法国联合 侵略者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贪婪,另一个是狡猾。就像法国趁着太平天国运动之机侵略越南一样,在中法战争进行时,另外一个国家也对中国进行了趁火打劫,这就是日本 1884年,日本趁着中国与法国开战的时机,在中国的另一个藩属国朝鲜发动了“甲申政变”。单是法国,清廷并不在意;单是日本,清廷也会奋勇抵抗。但是,法国谈判代表在与中国会晤的同时,还多次暗中与日本驻华使节进行了接触(从马尾海战前开始,中法之间的议和谈判就没有停止过),这引起清廷的警觉,因为一旦日本和法国联合,中国的处境就极为不利

在此得夸李鸿章一句,李鸿章是后满清时代最早研究日本的人,也是对日本戒心最大朝廷大员。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李鸿章对日本的戒心从未消除,他所坚持的“海防”政策也完全是以日本为假想敌而进行的规划。甲午战争证明,这个邻国比其他列强的野心更大,也更为贪婪 李鸿章本来对日本就怀有戒心,如今法国又参与进来,为了防止他们的联合,李鸿章还是建议放弃越南以打消法国的威胁。经过权衡,慈禧同意了李鸿章的这一提议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广西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清廷会突然收兵议和的原因 晚清腐败吗?腐败。无能吗?真无能。但是,腐败和无能绝非一朝一夕、或者某一个人就可以导致的,而是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长期积累的结果,只不过到了晚清时期在列强的激化下表现的更为明显而已。即便没有慈禧、没有李鸿章,这种腐败和沉沦依然存在。我们习惯于指责慈禧和李鸿章“贪生怕死”,试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没有抵抗吗?可打一次败一次,败一次赔一次,一次更比一次多、一次更比一次甚,谁还敢贸然去打? 相信我,慈禧和李鸿章比任何人都希望保住大清,因为离开大清他们什么也不是,只有大清存在,才能让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不是没有寻求自救,但是,凭他们两个人、或者几个人就想撼动腐朽的封建体制?可能吗?那些保守群体的唾沫星都能淹死他们,随便搬出一个祖宗家法就能压死他们,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们也很无语

中法战争归根结底就是越南宗主国的归属,导致的结果就是马尾水上全军覆没,法军侵入广西时清军损兵折将。可是,清廷是在保护一个已经不愿承认清廷宗主国地位的国家,即使在求助之时,越南也竭力避免与中国发生联系。对于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中法战争是否还有继续下去的必要呢? (此文仅代表个人的一些观点,希望大家口下留情,理性讨论。讨论历史出口伤人,实在没有必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