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少年的时候,跟着姐夫邓当混,在孙策帐下为将,在姐夫邓当死后,他便接替了其职务和军队。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江东,吕蒙在孙权手下南征北战,参加了征讨黄祖,赤壁之战等一系列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江东大都督周瑜、鲁肃相继死去,吕蒙成为大都督。他“首倡灭羽”,也是这么干的。在吕蒙任上,他积极备战,寻找时机,准备过江,偷袭荆州(南郡),消灭关羽,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


       公元219年,关羽带领大军北伐,发动襄樊之战,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水淹七军,将襄阳和樊城重重包围。曹操非常担忧,害怕关羽下一秒就打过来,于是给孙权写信,双方联合,共同夹击关羽,以解樊城之围。
       孙权思考再三,准备撕毁盟约,派出吕蒙,奇袭荆州。吕蒙接到命令后,异常兴奋,他终于可以实施“灭羽大计”了。他将军队伪装成商人,都穿白衣,骗过关羽设置的哨卡,来到南郡。吕蒙先诱降驻守公安的守将士仁,再利用士仁,迫降守江陵的糜芳,自此,南郡已被吕蒙收入囊中。


       但是吕蒙还不满足,他的终极目标还未实现。他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取关羽的项上人头。吕蒙在南郡控制了关羽部队的家眷,优待其家眷,在关羽派人接洽的时候,令这些家眷写信报平安。关羽的将士们收到家信后,得知家人没事,斗志全无,纷纷开小差溜走。关羽不得已败走麦城,在逃往益州途中,被东吴大将潘璋部将马忠生擒活捉,不久遇害。
       至此,吕蒙终于实现夺取荆州,消灭关羽的战略目标。
       吕蒙兵不血刃荆州,是三国时期一次非常成功的战斗,但是吕蒙却没有名垂青史,这是为什么呢?依据相关史料分析,有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孙权和吕蒙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盟约。
       在曹操南下,降服荆州后,并没有停下讨伐的脚步,大军继续南下,准备过江,一鼓作气踏平江东,一统天下。幸好鲁肃主动联络刘备,孙刘联盟,组成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才避免被曹操消灭。此后,虽然孙权和刘备偶有摩擦,但双方都非常克制。在摩擦最厉害的公元215年,刘备和孙权双方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暂时解决了双方的领土争端。
       但是在公元219年,孙权和吕蒙却私自撕毁盟约,在关羽背后动手,奇袭荆州。这种行为是非常不道德的,为人所不齿的。即使孙权和吕蒙想要夺取南郡,他们的最正确做法应该是先和刘备断绝盟约关系,再宣战,最后出兵。


       其二,吕蒙虽然占据荆州(南郡),但他是偷袭,并非光明正大。
       关羽攻打樊城,是光明正大地带领大军去和曹仁交战。他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打得曹仁节节败退,龟缩在樊城内不敢出来。后来于禁带领七军驰援,关羽再次运用高超的水战技术,将其击败,迫使于禁归降,斩杀庞德。
       和关羽的襄樊之战相比,吕蒙就是不折不扣的偷袭。本身吕蒙攻打荆州,就是师出无名,他将士兵化装成商人偷袭就更为人所不齿了。虽然吕蒙兵不血刃占领南郡,虽然吕蒙巧妙分化瓦解了关羽的军队,但是他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肯定,还被人诟病。


       其三,后世尊刘贬曹贬孙,吕蒙不但没有名垂青史,还背负千古骂名。
       我们之所以同情关羽,惋惜关羽,痛恨曹操、孙权、吕蒙,其实我们是受后世“尊刘贬曹贬孙”的影响。刘备是汉室宗亲,他建立的蜀汉,在一定意义上延续了大一统王朝大汉。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擅自称魏公、魏王,大逆不道,孙权也是汉朝臣子,却称吴王、称帝,也是大逆不道,都应该口诛笔伐。
       《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但是后世大部分文学著作都以蜀汉为正统,尤其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美化刘备、关羽,神化诸葛亮,恶意贬低曹操、孙权等人,尤其是吕蒙,被关羽的冤魂索命而亡。
       结语
       虽然吕蒙取得奇袭荆州的大捷,奇袭荆州从战术上讲,也确实是一次“完美”的军事行动,但是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吕蒙背信弃义在先,偷袭在后,为人所不齿,因此没有名垂青史。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