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 在无数为理想拼搏的年轻人中,有这么一群青年,只身前往异国他乡,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架起中外青年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采访到几位奋斗在传播中国文化一线的年轻人,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的使命
今年是26岁的林晓铭在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第二年。
“其实当时不是很了解巴拿马,”她笑着回忆道,“除了地理课本上的巴拿马运河,我就知道这边是个热带国家。”
怀揣着对中文的热爱,林晓铭不远万里飞到这个陌生的国度。当看到孩子们热情洋溢的笑脸和求知若渴的眼神,她觉得一切都值了——“每次来上课,他们都会非常热情地过来抱你,然后大声地喊‘老师’。”
林晓铭的教学方法很接地气,也善于通过兴趣引导学生。除教授中文,她有时还会通过穿汉服、弹古筝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教授语言,更是在用语言和文化搭桥,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联系在一起。“跟他们讲授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觉得也是我们作为青年人的使命。”
林晓铭借用清代诗人龚自珍《梦芙蓉·本意》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使命:“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她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微小,也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世界带来更多光明和温暖。在巴拿马的每一天,她都在用行动证明这句话的真谛。
持续推动交流的创业之路
在韩国深耕电影行业多年的中国青年徐夜一直致力于两国影视的对话交流。在韩国毕业后他选择留下来,开启创业之路。
徐夜说,在韩影人协会旨在帮助在韩国学习影视专业的学生找到归属感。协会自2017年成立以来,每月组织一次大师课,“邀请在韩国发展得比较好的、优秀的传媒方面的人来给学生们讲课”。凭借良好的反响,这样的交流开始向外拓展。
2019年,徐夜及其团队邀请中韩两国导演展开对话。这是他们首次尝试深入的影视交流。两年后,团队开始组织华语电影展,进一步推动中韩影视文化交流。
每次电影放映后交流,韩国观众都对华语电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导演创作到影片制作,再到票房表现,他们充满好奇。看到年轻的韩国观众经由一场场活动接触并深入了解华语电影,徐夜内心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他告诉记者,眼下正在策划首届中韩青年电影人论坛,预计会邀请中韩两国的知名导演参与。“确实现在年轻人就代表着未来,中韩两国的未来肯定是要靠我们这些年轻人来推动。”
播撒汉语学习的种子
路淼是名“90后”在读研究生,本硕专业都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无论是在两年前的罗马尼亚,还是在如今的埃及,她不断在异国他乡播撒汉语学习的种子。
路淼在埃及的教学生涯始于2023年9月。作为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老师,她常常被学生们学习汉语的热情感动。
路淼告诉记者,她有两名学生住在首都开罗,平时要驱车2小时到学校上课。有一次,由于堵车,两人路上足足花了6个小时,但他们毫无怨言,只是因没赶上上课而惋惜。
还有一次,一名尚在学习拼音的学生向她展示自己制作的机器人,上面用中文写着“老虎”两字,原因是机器人装的引擎来自中国,而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机器人大赛上“虎虎生威”。那一刻,路淼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路淼深知,作为一名中文教师,她不仅是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者,也是一位“民间外交官”,而她的教室,则是中埃青年文化交流的前沿。她相信,在每名中文教师的努力下,汉语之花将越开越繁盛,吸引更多人爱上中文,爱上中国文化。(记者:杨依然、余福卿、姚兵、陈昊佺、陈怡;报道员:金颢旼;剪辑:周啸天;编辑:周啸天、王鑫方、鲁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