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牛鞠榕 视频 郝玉帅 史艳辉 潍坊报道

丰碑犹在,英名流芳。无数英雄先烈用热血滋养了潍坊昌邑这片土地,在这里,他们打破了反动势力占领胶东的企图,推动山东战场从防御转入反攻。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昌邑饮马烈士陵园里林清鸟鸣,庄严肃穆,一座“永垂不朽”的石碑伫立在陵园中心。

“守陵人”杨智忠与妻子陪伴陵园走过了二十三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烈士的荣光。

为先烈“站岗”,延续军旅生涯

1956年3月,饮马烈士陵园由原昌南县县委、县政府建立,陵园里长眠着720名为国捐躯的英烈。2001年时,看护陵园的人是杨智忠的姥爷,由于上了年纪,身体情况不能允许他继续守下去,只能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杨智忠了解到情况后,便萌生出了接替姥爷守护陵园的想法。

“我的父亲是个‘老革命’,舅舅是一名烈士,我自己也当过兵,但是还没当够就退伍了,得知陵园需要看护人员之后,我没有与家人商量就直接向镇上提出了申请。”杨智忠表示,受父辈们的影响,自幼便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在新疆度过的3年军旅生涯让他至今依然念念不忘,军人的热血始终在身体里涌动着,未曾退却。

杨智忠家中有六位退伍军人和一位烈士,当时54岁的年纪也完全符合了烈士陵园的工作标准,于是,杨智忠来到了饮马烈士陵园。

“来的时候有很多亲戚朋友都不理解,觉得我应该在家喝着茶,抱孙子的,可偏偏跑来了烈士陵园。但是我觉得这个工作就是我当兵的延续,来到这里让我感觉到好像从未离开过军营。”杨智忠解释。

强烈的军人意识和情怀,驱使着杨智忠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选择做守陵人,这一干,就是23年。

“刚来的时候,陵园四周的围墙都破损了,大门也挡不住人,再加上没通水电,整体情况比较困难。我可以很快适应,但是老伴和3岁的小孙女就不太适应了。”杨智忠告诉记者,当时陵园附近十分荒凉,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野生的动物,黄鼠狼、老鼠和蛇等都十分常见,特别是猫头鹰,叫声凄厉,晚上听起来很是瘆人。

没电就点油灯蜡烛,没水就去附近村子挑水喝,这样的生活,杨智忠过了整整十年。2010年,陵园里通上了电,打上了井,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情怀家庭难两全,唯有尽力兼顾

自从2001年来到陵园,清扫落叶、修缮墓碑、接待来访人员、整理烈士资料……陵园里目光所及的全部工作都由杨智忠一人完成,这里的一砖一瓦他早已烂熟于心。但是,2004年的一场变故让他第一次动摇了继续守下去的想法。

“当时老伴突发脑血栓,情况比较严重,大夫说需要尽快治疗,陵园的各项生活条件都不如家里,继续留在陵园确实不利于老伴恢复身体,可我对烈士们的这份感情哪有那么容易就割舍掉,难,真的很难。”是去是留,这让杨智忠犯了难。

妻子于爱云看出了他的难处,便主动与他谈心,告诉杨智忠陵园清净的环境更有利于恢复健康,自己愿意陪伴他继续留在陵园,于是,两人最终决定留在陵园,继续保守治疗。

此时的杨智忠百感交集,有一次,实在控制不住对妻子的愧疚,跑到陵园里大哭了一场,向烈士们诉说自己的难处。在他擦干眼泪走回前院时,看到门口来了两名青年人,上前询问后得知,他们是从烟台海阳来寻找爷爷的墓地,经过多方打听后才得知饮马烈士陵园里埋葬着丈岭战役牺牲的烈士。

杨智忠赶紧翻出烈士资料逐一查找,但并没有找到两人爷爷的名字,然后又去了丈岭战役的墓区中寻找。丈岭战役中牺牲了一百多位战士,可只有十几位战士留下了名字,找寻过后还是一无所获,他只好告诉两位年轻人,他们的爷爷可能是无名烈士。两人听后在墓园中嚎啕大哭,场面让杨智忠至今难以忘怀。也正是这次经历深深刺痛了杨智忠,让他更坚定了守护陵园的选择。

两位年轻人最终失望而归,但是他们让杨智忠产生了一个想法:帮烈士“寻家”。

“只在这里看护好陵园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考虑还能为烈士们做些什么。当年修建陵园时留下了许多资料,包括烈士的名字、籍贯、参加的战役等等,我就想自己是不是可以整理这些资料,送英魂‘回家’。”杨智忠解释。

山河已无恙,英魂归故里

解放战争期间,昌南地区发生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战役,三合山战役、丈岭战役、岞山战斗等,战士们英勇作战,许多人为国捐躯,孤独地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

2007年,杨智忠整理查阅到了于春广和于在元两位烈士较为具体的籍贯信息,仿佛“寻家”之路近在咫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拿着笔记本,揣上60块钱,杨智忠便出发去往了烟台海阳。

“那天我一大早就出发了,中途倒了五次车,直到下午两点多才到达台子村,到了村委询问发现,这个村里‘于’姓很少,而且没有烈士,有热心的老乡给我指路附近有烈士的村子,但是当时带的现金不多,无奈只能当天返回。”第一次外出虽然没有成功为烈士寻到“家”,但杨智忠迈出了漫漫长路的“第一步”。

后来,杨智忠总结经验发现,自己出去找不仅路费成本高,而且成功率低,于是他买了一部手机,并与镇上商量把整理好的烈士资料发布到网上,让烈士家属们看到后可以通过手机联系自己。实施后发现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为56位烈士找到了家,忙的时候,杨智忠一天能接到两三百通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

经过不懈努力,在海阳、莱山、招远、莱州等地成功为许多烈士寻到了“家”,其中,滕柱君烈士的回家路让杨智忠至今记忆犹新。

“到烟台莱州为滕柱君烈士寻亲时,是一位老书记接待的我们,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非要下跪感谢,激动地告诉我,这位烈士牺牲的时候特别年轻,无儿无女,其他亲人都已不在世上,如果不是我们主动为烈士‘寻家’,他甚至都不知道还有位烈士,绝对不能让烈士寒了心!”听了老书记的一席话,杨智忠觉得自己在找寻路上的所有忧愁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每一场迟到的相见都让杨智忠无比动容,送邵遵荣烈士“回家”的路,他走了十几年;一枚印章就是张志田烈士寻亲的所有物件;段秀钦烈士的子女带走了父亲墓前的一抔黄土,将思念化作前行的力量;无名烈士的孙子认领“77号”墓年年祭拜……这样的故事,杨智忠经历了许多许多。

在昌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昌邑义工联合会等部门的支持下,杨智忠的寻亲队伍越来越壮大,也越来越专业,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寻家”群,甚至许多媒体和公益机构也参与了进来。

“你们并不孤独,我就是你们的家人”

78岁的杨智忠为了能每天多做些事,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扫帚、簸箕、毛巾等工具,日日穿行在占地25亩的陵园中。记者注意到,杨智忠每次擦拭墓碑时,嘴里都念叨着一些话。

“平常陵园里没有人祭拜的时候,我感觉烈士们非常孤独,所以我就和他们聊天,我说你们牺牲了这么多年,亲人都很挂念你,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名字是什么,来自哪里,但我就是你的亲人,只要我在这里待一天,就和你们做一天伴。”杨智忠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守着陵园,陪伴着烈士们。

“只要我还干得动,只要陵园还需要我,我会一直守下去,继续为烈士‘寻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寻家’队伍,我们手把手搭起了一个关系网,不只是饮马烈士陵园,我们还会积极帮助其他公益组织,大家共享信息,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送烈士们‘回家’。”杨智忠表示。

现在,每逢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许多学生、机关团体等都会组织活动前来饮马烈士陵园祭奠先烈,作为国防教育宣传员的杨智忠,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那段光辉历史,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

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团聚,一次次感人的真情流露,杨智忠用行动努力让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在今日依然熠熠生辉,让英烈精神在和平年代赓续传承,二十三年的坚守或许早已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