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景云元年(710年)在睿宗执政的最初几个月内,皇太子李隆基保持着极为强大的力量。

这使朝廷中掌权的大臣们增长了信心。

诸公主的官属被取消;当时最受人称道的宋璟和姚崇正在处理科举制中的各种积弊;唐休璟和张仁愿等忠于唐朝的有威望的官员又控制了关键的军职,睿宗则支持他们在各方面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使“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但是,即位之始,睿宗便发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一种尴尬的两难境地。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

从道理上讲,睿宗这次复位与第一次登基绝然不同。第一次登基,他只是名义上的皇帝,没有任何权力,形同囚徒。而这一次则做了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皇帝,可是朝廷上的事情,他仍旧不能自己说了算。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太平公主。


1、太平公主其人


太平公主不是一个普通的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幼女,她在武则天后期直至中宗复辟、睿宗即位的政治斗争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则天为了夺取皇后宝座,曾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幼女。

因此,当太平公主出世后,她对公主的宠爱超过了四个儿子,视为掌上明珠。

咸亨元年(670年),太平公主已经长成为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的小女孩。这一年,武则天母亲荣国夫人去世,为了让太平公主得到“冥福”,武则天让她扮成女道士为外祖母祭祷,以求得永世幸福。

仪凤年间(676~679年),吐蕃赞普听说太平公主美貌无比,就派遣特使前往唐朝提出和亲,希望太平公主能够下嫁吐蕃,太平公主当然不能远离父母,到那偏远的荒凉之地,而武则天和李治也不忍令自己的掌上明珠远嫁吐蕃。

于是为了应付吐蕃,只得为太平公主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太平观,请方士为太平公主斋戒,让她做了太平观主。吐蕃见太平公主做了女道士,和亲之事只好作罢。

太平公主做了观主,每日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感到寂寞,怎样向父母开口,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苦衷呢!

于是她穿上了紫袍玉带,装扮成武官觐见父母。


她边歌边舞走到父母面前,逗得父母哈哈大笑。

武则天问她:

“女儿又不是武官,为何要这般打扮呢?”

太平公主忙答道:“把这官赐封给驸马不就可以了吗?”

李治和武则天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为她选择了光禄卿薛曜的儿子薛绍做驸马。

开耀元年(681年)七月,李治和武则天为太平公主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婚礼。以万年县(今西安市西北)做为婚礼馆所。由于县城城门狭窄,銮舆无法通过。武则天便命令拆毁城垣,重修大道,直通婚馆。婚礼当天,从兴安门到宣阳坊西,火炬连绵不断,如同白昼。

垂拱四年(688年),琅琊王李冲起兵反武则天,薛绍兄弟三人都参与了起兵谋划。李冲失败后,因薛绍是太平公主的驸马,被杖打一百,饿死在狱中。

太平公主因薛绍之死,十分伤心,武则天便让右卫中郎将武攸暨入宫陪伴太平公主。武攸暨是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长得仪表堂堂,又是太平公主的表兄,两个人从小相识,太平公主很满意,心情也就逐渐好转了。

于是武则天派人将武攸暨家中的妻子赐死,让武攸暨与太平公主正式结为夫妻。

太平公主在母亲武则天的恩宠下,享有许多特权。

永淳(682~683年)以前,亲王食封只有三百户,如有恩赐,最多达千户。公主不超过三百户,只有太平公主另加五十户,达到三百五十户。

垂拱年间(685~688年),太平公主的食封突破旧制,达一千二百户,到圣历初年(698年),增加到三干户,远远超过了亲王的食封。


她的丈夫武攸暨也因此多次升迁,先为右卫将军,又晋封定王,后又改封为安定郡王,历迁司礼舞、左散骑常侍,加特进。


2、太平公主的骄奢


中宗的复辟,由于太平公主有预谋之大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封五千户。她的儿子崇简、崇敏、崇行,都拜为三品高官。

由于太平公主“多权略”,韦后、上官昭容“自以谋出主下远甚,”心怀忌根,处心积虑地排挤与打击她。太平公主也不示弱,她也想办法培植扩充自己的势力,“进达朝士,多至大官,词人后进造其门者,或有贫窘,则遗之金帛,士亦翕然称之””。

在太平公主的周围,也逐渐形成了一股官僚集团势力。

太子李重俊兵变失败后,安乐公主求为皇太女,这引起了太平公主的不满。而韦氏集团见太子已去,他们夺取政权的最大障碍就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因此,伙同私党兵部尚书宗楚客,日夜谋谮相王和太平公主。中宗死后,韦皇后临朝称制,又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一起策划,消灭韦武集团,辅佐睿宗复位。

睿宗即位后,因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加实封五千户,通前满一万户,其子崇行、崇敏、崇简三人,封异姓王,崇行封为国子祭酒,四人九卿三品。

随着太平公主政治势力的不断扩张,她在生活方面的奢侈也与日俱增。当时,太平公主“田园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选作器物,吴、蜀、岭南供送,相属于路。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子宫掖。待儿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


3、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的矛盾


由此可见,太平公主的权势极盛,但这并不是睿宗事事都要听从她的主要原因。

睿宗之所以处于这种境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睿宗这次复位,主要得力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他们共同策划,一举诛灭武韦集团。

整个过程睿宗一点都没有参与,虽然李隆基有诸多理由不告诉睿宗,但这却造成了睿宗从开始腰杆就挺不直的主要原因。

政变之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成为辅佐睿宗复位的功臣,他们手下又各有自己的一派力量,而睿宗则是孤家寡人一个。

因此,他只能仰仗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力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搞政治平衡。

第二个原因就是睿宗本人的性格所决定的,睿宗是一个不喜欢掌权管事、一心只想清静无为的人,触目惊心的宫廷斗争使得性格怯懦的他,对于皇帝至尊的地位早已心灰意冷,失去了兴趣,多年的傀儡皇帝的生涯,也使他养成了唯唯诺诺、万事听从别人指挥的习惯,一旦自己掌握了权力,却不知道该如何去使用它。

对于这一点,太平公主了解得很清楚,她有很强烈的掌握权力的欲望,只要睿宗做皇帝她就可以像她的母亲武则天那样控制朝廷,但是有一点,她疏忽了,她没有干预立皇太子之事。

随着皇太子李隆基势力的增长?太平公主的不安也逐步增加。

太平公主一心要用一个昏暗软弱的人来取代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因此一再散布流言蜚语,扬言“太子非长,不当立”,以此来挑拨皇太子与宋王成器的兄弟关系,企图动摇皇太子的地位,幸好李隆基兄弟之间感情非常好,太平公主的举动并没有得逞。

但闹得满城风雨,朝廷内外无不哗然。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睿宗为此特意颁发了一道制书,诫谕中外平息风波。

睿宗的制书,制止不了太平公主继续搞阴谋,太平公主开始在暗中监视太子的言行,在太子身边安插亲信,做为耳目。

同时,一点点小事也要向睿宗秘密报告。


李隆基的妃子杨氏怀孕忠王时,李隆基密谓亲信张说道:

“用事者不欲吾多息胤(即多儿子),恐祸及此妇人,其如之何?”

令张说悄悄从宫外搞来堕胎药。

由于李隆基在煮药时“醺然似寐,梦神入覆鼎”。稍醒梦散,忽尔又梦,这样反复了三次。李隆基将所梦经过告诉张说,张说回答说:“天命也,无宜他虑。”

这样在母胎中的忠王才被保存下来。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皇太子李隆基的困难处境。


4、太平公主集团的形成


太平公主还有最厉害的一招,那就是结党营私,组织宗派小集团。

主要成员有窦怀贞、萧至忠、岑羲、崔湜以及常元楷、李慈、李钦、李猷、贾膺福、唐晙、慧范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策划,甚至图谋不轨。

但是,也有许多正派人物拒不参加她的宗派小集团。例如她曾想拉找中书令兼太子少保韦安石,数次让她的女婿唐晙于半道邀请韦安石去她的私第,遭到拒绝。

后来,睿宗曾秘密召来宰相韦安石,责备他说:“闻朝廷倾心东宫,卿何不察也?”

原来睿宗对皇太子李隆基也怀有戒备之心,做为一国之主,最忌讳的是臣下功高震主,这也包括皇太子在内,因为如果皇太子的能力太强也会危及皇帝本人的统治地位。

韦安石听到睿宗的问话之后,马上意识到是有人在诋毁皇太子,以离间其父子关系,便直言不讳地说:

“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殿下无信谗言以致惑也。”

睿宗听到后,似有所悟,便严肃地说:“朕知之矣,卿勿言也。”


睿宗与韦安石的谈话被太平公主偷听到,她对韦安石恨之入骨,就制造流言蜚语中伤陷害他。睿宗也一时误以为真,想要收捕审查,幸亏宰相郭元振从中营救,才使韦安石免除了这场灾难。

太平公主玩弄了这些花招之后,自以为得计,认为自己大权在握,要求撤换太子易如反掌,满朝官员不敢不同意,于是在景云二年(711年)正月的一天,太平公主亲自乘车把诸宰相邀截到宣政殿西南角的光范门内,讽劝宰相要更易太子。

更易太子是有关社稷安危的大事,哪里能够背着皇帝由宰臣们私下决定呢!宰相们听到这突如其来的话语,个个都惊得目瞪口呆。

唯有宰相宋璟面无惧色,挺身而出,质问道:

“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

太平公主没有想到会遭到宋璟的顶撞,虽然心里十分生气,但又找不出借口发作,只好悻悻而去。


5、唐睿宗的平衡术


太平公主与皇太子李隆基的矛盾斗争,引起了睿宗和朝臣们的不安与关切。


睿宗处于一种非常为难的境况,李隆基是自己的儿子,在政变中又是主要的力量,他了解儿子的才干,他认为李隆基是一个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因此,李隆基在做皇太子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睿宗都是赞同和支持的。从内心的感情上讲,他倾向于儿子。

可是太平公主是自己一奶同胞的兄弟姊妹中,唯一剩下来的妹妹,他们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想起死去的哥哥们,睿宗不能不感到难过,面对着这唯一的妹妹,睿宗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位妹妹过得舒心和愉快,更何况太平公主也在辅佐他复位的斗争中立有大功。

权衡左右,睿宗还是不知该怎么办好,他既不能偏向一方,也不愿让任何一方受到伤害。

朝臣们也很焦虑,太平公主有很大的活动能量,她所散布的“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也颇能蛊惑人心,有很大的鼓动力。

太子李隆基的兄弟们又都掌握着禁军大权,万一有个风吹草动,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次宫廷的流血事件。

为了消除祸乱,宰相姚崇与宋璟秘密向睿宗提出了三条建议:

(1)将宋王成器、邠王守礼皆出为州刺史;(2)罢免歧王隆范、薛王隆业的左、右羽林军职务,分别改任太子左、右率,以侍奉太子;(3)把太平公主及其婿武攸暨迁往东都安置。


姚崇和宋璟的建议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宋王成器是睿宗的嫡长子,邠王守礼是高宗的长孙,章怀太子李贤的长子,以他们在皇室中的身份来讲,比皇太子李隆基,更有理由做皇太子,所以即使他们自己未必有觊觎皇位的野心,但是由于他们在皇室中的特殊身份,很容易被阴谋家所利用,作为发动政争的借口。

由于唐代宫廷政变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是否能够掌握北门的禁军,罢免隆范、隆业的左、右羽林大将军,对于稳定皇室是非常重要的。让太平公主远离京师,也是为了减少她和大臣接触的机会,免得她在京城结党营私,企图动摇东宫太子的地位。

睿宗虽然接受了姚、宋二相的建议,但做起来态度却很不坚定。虽然颁布了将宋王成器出为同州刺史,邠王出为邠州刺史的诏令,几天之后就收回了;太平公主暂时到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安置,但几个月之后,她的蒲州之行也就结束了。


6、莫名其妙的“太子监国”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二日,唐睿宗突然下令,命皇太子李隆基监国。

唐朝太子监国通常出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皇帝外出征伐,远离京师;二是皇帝巡幸东都或出巡地方,一时回不了京城;三是皇帝病情恶化,不能理政,那么睿宗是由于什么原因命太子监国呢?

睿宗既没有外出征伐,也没有巡幸外地,从他的年龄来看,这一年刚好五十岁,也算不上高龄,史书上又没有记载他曾患过什么疾病,显然也不是健康问题。

那么睿宗命太子监国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根据史书记载,经过仔细分析,我们也许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奥妙,《旧唐书·张说传》中记载:

玄宗在东宫,说与国子司业褚无量俱为侍读,深见亲敬。

明年(景云二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是岁二月,睿宗谓侍臣曰:“有术士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

左右相顾莫能对,说进曰:“此是谗人设计,拟动摇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

睿宗大悦,即日下制皇太子监国。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术士上奏的五日内宫廷将要遭遇一场兵祸,是睿宗命太子监国的主要原因。

我们今天看来,术士的话是不可相信的。但是在当时十分迷信星象,一些想要搞阴谋的人也常常通过术士的口向皇帝发出信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术士所说的“五日内有急兵入宫”自然指的是李隆基将要发动的宫廷政变,这一点张说和睿宗都十分清楚。

现在分析造此谣言的,必定是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其目的是为了间离太子与皇帝的关系。

虽然这只是谣言,但它触动了睿宗的心病。

在睿宗看来,现在的形势十分紧迫,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李隆基一再受到太平公主的挑战,太子地位受到威胁。

必然要引起他的严重关切。现在的李隆基羽翼已逐渐丰满,他英武果断,并已经成功地独自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同时,他又得到了朝中最有名望的大臣姚崇和宋璟的全力支持,如果太平公主逼他过甚,其太子地位受到严重威胁时,他就会毅然挺身而出,毫不迟疑地再次发动宫廷政变。

其结果必然是血流成河,人头落地。睿宗不愿意看到他的儿子或是妹妹任何一方出现这种情况,他为此焦虑不安,感到一场大的宫廷政变似乎马上就要发生,因此他决定听从宰相张说的建议,让太子监国,其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稳定太子的地位,为此他颁发了由张说起草的制书。

从制书的内容看,命太子监国,并不是让李隆基全面代理国政,只是“俾尔为政”,也就是说只让太子帮助处理政事,他的权限只是六品以下官的除授及判决犯徒罪的囚犯。

六品以下的官属于品秩较低的官员。


唐制规定:五品以上官的除授,由吏部呈送中书、门下省审查,由皇帝下制书任命;六品以下官则可由吏部直接任命,不必上报。可见太子负责六品以下官的除授,权力是非常有限的,负责徒罪以下的刑罚也无足轻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