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这地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遍地是宝。除了至今未被开启的秦始皇陵,1987年的“岐山县”也曾发现了宝贝;当时发现者得到了“10块零6分”的奖励,谁能想到,这些宝贝如今的价值,竟然超过了“200万”。

《国语》有载“周之兴也,鸑鷟(凤凰)鸣于岐山”算起来,“岐山”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87年的岐山附近,住着一位普通村民,名叫“张孟 这位“张孟岐”本来没什么特殊的,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自从陕西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他的想法开始有所波澜;概括来讲,陕西发现“兵马俑”之后,各地陆续传出有人发现古墓、文物后得到奖励的消息,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不少“收旧货”的商贩。

那年月,大家对“文物”的认知不深,更不知道地下挖出来的东西价值几何;就拿“张孟岐”为例,他就曾在土里挖出过一只青铜器,但因为不知道价值,最后莫名其妙的“丢”了。 自从张孟岐听到“XX人发现国宝,得到重奖”的消息后,心里着实难受,说不定当年自己发现的青铜器也是“国宝”;如果没丢,自己不也得到重奖了?

世上哪有后悔药,虽说张孟岐这么想,却也无可奈何,但从此对“锄地”颇为上心;1987年4月的一天,张孟岐和往常一样在自家田里耕作,一锄头下去,胳膊被震了一下。 放在平时,这种情况顶多被认为“土里有石头”,但此时的张孟岐可不这么想,因为他对这种情况“有经验”;张孟岐赶紧蹲下身,挺小心地将覆土扒开,出现的却不是想象中的“大器”,而是一枚已经被锄头砸碎的青铜镜,再有就是几枚铜钱。

“铜镜”已经碎了,暂且不提,张孟岐对那几枚铜钱颇感兴趣,理由很简单,铜钱的样子挺奇怪;真说起来,张孟岐也不敢确定是不是“铜钱”,因为这东西就像现在的钥匙一样,上半截圆圆的,中间有孔,下半截又像是一把刀。 反正张孟岐没见过这种东西,更不知道是不是“铜钱”,但怎么说也是“地下挖出来”的,说不定是什么宝贝呢;就这样,张孟岐又在土里扒了扒,总计有十多枚“铜钱”,连带那块碎了的青铜,一起用手绢包回了家。

从此,张孟岐没事就摆弄那几块“铜片片”,搞得老伴对他十分不满,时不时还要说几句抱怨的话;张孟岐不以为然,半开玩笑地回道“你别叨叨,哪天这些铜片片成了宝贝,有你乐的。” 也是凑巧,村里来了个“收旧货”的,张孟岐拿上“铜片片”,也有鉴宝的意思;结果,“收旧货”的接都没接,反问张孟岐“你拿的是啥?” 这可好,围观人群发出一阵哄笑,张孟岐闹了个大红脸;“你识不识货,这可是宝贝”张孟岐嘴上强辩着,心里却在打鼓,难不成自己挖到的真是“钥匙”?

哄笑声中,张孟岐揣着“铜片片”挤出人群,心里赌气,直奔当时的岐山县博物馆;这次,张孟岐总算露出了笑容,因为专家告诉他,这些都是珍贵文物。 概括来讲,张孟岐带来的是两千多年前,王莽“新朝”时代的古币,包括:两枚“金错刀”、一枚“契刀”、一枚“货布”、“大泉五十”和“货泉”,总计十多枚,外加一面破碎的青铜镜。 这些古币中,要说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两枚“金错刀”。所谓“金错刀”,是王莽亲自督造、发行的一种青铜货币;其形状大概由刀环、刀身组成,“刀环”为圆形方孔,“环”上应有铭文,上为“一”,下为“刀”。

据史料记载,铭文应为阴刻,字陷处填以黄金,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刀身上还应铸有阳文“平五千”,故又称“金错刀”;这是王莽“发明”的一种货币,“平五千”的意思是:一枚“金错刀”可抵五千钱,两枚这样的货币就能价值“一(斤)金”。 今天来看,这种货币怎么说也是“铜钱”,两枚就能换(一斤)黄金,这明显是王莽在掠夺民间财富;诚然,王莽发行“金错刀”快速积累了大量黄金,但也遭到了民间的强烈抵制,“金错刀”的流通时间非常短暂,且存世数量十分稀少。

单说张孟岐的两枚“金错刀”,长7.2厘米,重约30克,在地下埋藏千年后依然保存完好,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按1987年那个年代,张孟岐手中的古币是被博物馆“回收”了,当时奖励他了“7块”,再加上交通、食宿等,总计“10块零6分”。 1987年的“10块零6分”,虽说算不上巨款,但也不少了,张孟岐算是发了笔小财;可他不知道的是,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也出现了“金错刀”,当时的成交价是9.6万。到了2016年,“金错刀”又在海外拍卖会上出现,其最终成交价超过了19万;到了今天,预计“金错刀”的价值会更高。

当年张孟岐手上除了两枚“金错刀”之外,还有十余枚各式珍贵古币,有人预估其总价值超过了“200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