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中,皇家人十分重视八旗子弟,甚至甘愿花钱养着他们。这也导致八八旗子弟出现了不少纨绔子弟,甚至在后来,八旗子弟都成为了贬义词。
八旗子弟的花销
那么养一个八旗子弟,需要多少钱呢?
首先在清王朝时期,八旗子弟可以享受到来自朝廷的赡养,基本上光是骑兵,每个月的饷银就是二两,饷米则是二石五斗。
若是步兵的话,他们的军饷则会相应的减少一些,可能连骑兵的一半都不到。但是这还是只是一个小兵,要是职位更高的,那么军饷就会更多。
比如要是将军的话,每个月就会拿到一百八十两,而且饷米能领到九十石。关键这还不是超他们的唯一收入,政府总是会额外再补贴一些。
当然了,有的兵甚至能够拿到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其他的补贴,比如兵丁能领取的就是马甲和马。
匠役能够领取道德也有马和步甲,光是在钱财上,副都统能领到155两,协领能够领到130,佐领能够领到105两,防御能够领到80两。
在饷米上,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副统领是8石7斗,家口35口,马乾40匹。而将军则会更多。
将军的俸禄基本上家口40口,马乾是50匹。随着官职的往下,领到的也越来越少,但是并不是很低。
而所谓的家口40口,代表着每一名家口,大月能领取到的米是2斗5升,小月则是2斗4升,所以按照将军的换算的话,40家口一共就是117石8斗。
可见光是将军的支出就能有很多,更何况要是仔细的算出来,从八旗的高官到底层,花销肯定不少。
这些基本上都是朝廷拿钱,而且这些只是南京地区八旗子弟的花销,光是在南京这个地方的八旗子弟就能有大约五千人。
若是家里还有家属,还有亲人,朝廷甚至都会给一些养廉费,一般都是薪水的好几倍,这些钱也都是朝廷发出来的。
要知道在清朝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八旗子弟,光是南京这一个地方的花销就不小,更何况要是全国算起的话,就会更多。
若是不太清楚清朝白银能够花多少,可以参照《红楼梦》中的介绍,当时刘姥姥就曾经说过,二十两的白银,可是一个生活环境不错的农户一年的生活费。
可是在八旗子弟身上,朝廷对他们的待遇肯定是会好,而且有了朝廷的这种待遇,八旗子弟基本上混吃等死就可以了。
早期的八旗子弟很有可能要参加打仗,这也导致八旗子弟的人数比较少,很多人基本上战死沙场。
可是在康熙以后,能够打仗的次数很少了,尤其是在乾隆时期,康乾盛世的发展导致人口急速增加。
为此八旗子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涨,可朝廷还是要管着他们,这也导致花销越来越多。
根据统计,在杭州的八旗子弟一年的花费确实不少,尤其是乾隆时期,基本上光是银子就需要99866两,白米1293石,糙米15621石。
甚至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都要封赏八旗子弟,于是各种钱财布匹都要花费出去。即便这样,皇帝还十分担心八旗子弟中会不会有人家境贫困,还要进行补助。
当时乾隆决定找到八旗子弟中比较生活贫困的人,让他们做其他事,还能继续得到饷银。再加上八旗子弟每年都要换衣服,换皮甲,这都是花销。
清朝建立多年,他们要一直赡养着八旗子弟,细细算下来支出可是在大多数。而且后期的清朝就算是割地赔款,也依旧要养着八旗子弟,怪不得清朝最终能灭亡。
有着如此庞大的之处,也确实让清朝难以支撑下去,尤其是后来的八旗子弟,他们也越来越腐朽。
为什么要养着八旗子弟?
既然八旗子弟的花销如此多,那么为什么朝廷和皇帝还是要养着他们呢?
其实八旗子弟相当于现在的军队,既然用人家镇守边疆,保家卫国,自然是要花钱的。
而且八旗子弟很多在祖上都是参与清朝建国的,他们的历史也存在很久。八旗的制度最早是在17世纪,当时还是努尔哈赤建立的。
他们来源于少数民族,以前按照部落的规定,他们要有一个旗帜方便指挥,于是八旗制度渐渐出现。
很多人清楚八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和镶蓝旗。
但是最早的时候,并不是着八个旗子,而是黑旗。这可是努尔哈赤亲自统领的一个部落。随着黑旗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也导致分出来一个红旗。
但是还是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发现他们部落的人越来越多,决定要休整一番。于是在黑旗和红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黄期、白期和蓝旗。
现如今已经是5旗了,努尔哈赤的势力也逐渐变强,他在东北地区基本上可以说是称霸一方。
而当时的明朝万历皇帝根本不在乎朝政,这也加速了清朝的发展。随着努尔哈赤越来越强,加入他旗下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也导致努尔哈赤不得不再次进行整理,而这一次才算是真正的八旗出现了,努尔哈赤抛弃了曾经的黑旗,发展出了其他颜色的旗帜。
并且对于八旗也有了详细的划分,比如正四个旗上面都是龙,而且还是纯色的四方形,在龙旁边还会有祥云4个。
但是镶四旗则是五边形,上面虽然也有龙,可是在龙旁边有3个祥云。而且这龙的头朝向还不一样,正旗的龙头向右,镶旗的龙头向左。
八旗中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人,而他们的很早就已经跟随努尔哈赤征战天下,况且早期的八旗子弟个个都能征善战。
在早期,努尔哈赤并不是皇帝,只不过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纵然权利再大,也养活不起这些人。
于是八旗子弟基本上都是能打猎,能干活,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聚集在一起,这也是早期的八旗子弟厉害的原因。
那着八旗子弟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吗?努尔哈赤虽然是满族的人,但是他在组建八旗子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蒙族和满族,只有少数的汉族人。
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清朝入关,进入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才渐渐融合了汉族,不过基本上也都是以满族和蒙族为主。
由于八旗子弟过多,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个旗子在努尔哈赤手里,其他的基本上都交个了自己的亲人。
可是随着权利的过大,这也导致他们之间有了别的想法,于是八旗子弟之中发生了混乱,最终八旗子弟在皇太极时期,都被把握到皇帝的手里。
如此一来,皇权不断的被加重,只可惜清朝后期,八旗子弟并不是一直都被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顺治以后,出现了摄政王,这也导致八旗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分到了摄政王的手中。
而且八旗子弟基本上也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则需要镇守边关,有的则会被发放到全国各地。他们不仅仅是士兵,还能帮助皇帝起到检查的作用。
不过基本上的八旗子弟,都如同现在的军人一样,镇守清朝。所以皇帝不得不养着他们,也是为了清朝。
再加上曾经八旗子弟为了清朝的建立,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八旗子弟的花销都是朝廷包揽了。
皇帝的改革和八旗子弟的腐败
八旗子弟早年间,需要不断的征战,养着他们无非也算是补偿他们。而且早期的八旗子弟个个都十分厉害,尤其是在打仗方面。
但是到后来,八旗子弟不如往日,随着清朝的稳定,没有战争可以打,他们的生活也逐渐安逸。
再加上还有朝廷赡养着他们,八旗子弟越来越放任自己,若是底层还好,他们最起码还有些工作。
可是高层反而不一样了,八旗子弟随着官位越高,他们得到的军饷等补贴也越来越多,而且能忙的事情基本上没有。
这也导致八旗子弟十分清闲,于是他们逐渐腐败,而且在早期,为了确保八旗子弟能征善战,是不允许他们从事其他行业。
有着朝廷养着,还不允许干别的,这也导致八旗子弟基本上什么也不会,也不能干,于是他们有了其他玩的心思。
很多八旗子弟基本上重活不会干,但是玩个蛐蛐、斗鸡、画画写字、赌博等,都成为了他们消遣的方式。
而且对于八旗子弟,皇帝也有意放养他们,甚至在早期的时候,皇帝为了八旗子弟做出不少事。
自从清朝入关以后,皇帝就开始养着八旗子弟,而且在规定下,八旗子弟基本上也都是从事军事。
皇帝为了能够确保八旗子弟能有一定领土和钱财,直接强行圈地,赶走附近的百姓。而这些霸占而来的基本上都给到了八旗子弟,不得不说,皇帝对于八旗子弟十分的好。
甚至不让八旗子弟交税,而且八旗子弟要是犯错了,只是不在发他的钱财,很少有鞭打八旗子弟的。
但是很快皇帝也发现养着八旗子弟容易出现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是太费钱了。在康熙年间,偶然还会用到八旗子弟打仗,人口都能有将近七十万人。
而后期的清朝生活更加稳定,他们的人口依旧很多。这也导致皇帝的花销逐渐增多,而且皇帝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八旗子弟的钱财都是有规定的。
可是很多八旗子弟挥霍无度,这也导致他们手里没钱,经常要靠变卖为生。
为了能够让八旗子弟的花销变小一些,更为了防止八旗子弟内部奢靡成风,乾隆皇帝下狠心,决定让汉军旗的人出去当民。
其实早期八旗子弟汉旗很少,只不过后来逐渐变多,现如今既然整改八旗子弟,只能抛弃汉军旗。
最开始的时候,乾隆还要求他们自愿离开,但是很多人享受到了好的待遇,自然不愿意在外出寻找工作,所以自愿的人非常的少。
眼看着没有什么效果,于是乾隆皇帝让汉军旗的大部分人都当民,不在享受八旗子弟的待遇。
成果略有好转,但是依旧要继续下去,于是乾隆皇帝决定沿用雍正的办法,恢复非正身旗人百姓的身份。
这一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八旗子弟,他们本来是清朝贵族的奴仆,由于做的事情好,才奖励他们成为八旗子弟之一。
不过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大部分都是满族和蒙族,为此皇帝也优待他们。早期也是要求大部分人自愿离开八旗子弟,成为平民。
但是光靠赶走八旗子弟的大部分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于是清朝皇帝设立了井田制,就是希望能够把八旗子弟和土地合并在一起。
只可惜,这种想法并没有实现,最后失败了。同时也让皇帝头疼的问题就是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人没有钱,于是皇帝思来想去,决定找个理由大加赏赐,让很多八旗子弟能有跟多的钱。
虽然历代清朝皇帝对于八旗子弟都进行了改革,可是他们的成果并不是很如意,而且同时他们还是担心八旗子弟没有钱生存。
这也导致最终八旗子弟的困境没有解决,朝廷不得不继续拨巨款养着八旗子弟。而真正的八旗子弟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开除,他们只要领钱就行。
这也导致八旗子弟爱好赌博、玩乐等,他们也逐渐偏离了最开始设立八旗子弟的初衷。
而且在后期,鸦片等传入中国,八旗子弟不少人都喜欢吸食鸦片,这也拖垮了他们的身体,大量的白银也被花出去。
然而在战争面前,这些已经腐败无能的八旗子弟根本抵挡不了敌人的入侵。他们领着俸禄,却做不到真正保家卫国。
这也导致八旗子弟渐渐的名声也变得不好,成为了贬义词。
参考资料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下》
《古人笔下的北京》
《守成天子 喻大华评说嘉庆帝》
《儿女英雄传考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