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我们的未来

文/梅洁

“水体被污染了,土地被污染了,孩子毁了,我们还有什么未来?”这是湖南卫视和芒果TV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江河日上》里,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组长王宬与齐江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郑寒江的一段对话。

我想,这也许是整部电视剧祈望发出的声音和对我们这个生存世间的强力唤醒。

《江河日上》的剧情,一开始就把齐江市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推了出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齐江市,查出多项环境污染问题。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负责齐江市环保工作的副市长王武溺水身亡,命案的发生让齐江市环境问题骤然变得扑朔迷离。而神秘人寄给督察组组长王宬一条因水污染死掉的臭鱼、王武临死前留给大学同学郑寒江的一封“救救齐江”的4字信件,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事情的错综复杂。

一部写实性超强的环保题材影视剧就这样以紧迫的情节抓住了观众的神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省委任命齐江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郑寒江接替王武,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知识分子身份的郑寒江,一上任便以其正义、勇毅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担当,大刀阔斧地整改了卫生不达标的小吃街,不仅根治了污染顽症,也为百姓营造了更为安全的就业环境,赢得了社会及领导层面的赞许和认可。

郑寒江认可一个道理:没有强制规守,哪来菩萨心肠。但接下来的工作——为保护湿地,工业园区的外资酒店需要停建,导致违反协议,引发经济诉讼和超百亿元的罚款,让郑寒江和整个齐江市政府陷入两难困境。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又在南洼山发现暗管排污,严重污染地下水……一个又一个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震撼了郑寒江,震撼了齐江市委、市政府。

随着与湿地酒店的谈判和方案修改,以及抽丝剥茧般对暗管排污源的艰难查找,最终,郑寒江和齐江市的官员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艰难抉择中,选择了正确的路径,还齐江一个绿水青山。

“你们拿损害环境的钱来治理环境,那是在剜肉补疮呀!”督察组组长王宬的话振聋发聩。资深演员杜源把这个内心慈悯又忧心忡忡的督察组组长形象,演绎得精准且动人。

当我们静下心来,体悟这些贯穿在剧中的话语,哪一句没敲击在我们心上的伤口?哪一句不是响在我们耳边的警钟?

想想吧,曾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之于我们多么陌生。我们也曾有过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年代,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雾霾笼罩城市,森林被乱砍滥伐,河流出现干涸、污染,甚至消失……

作为一个从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呼唤环境保护的写作者,我深刻地感觉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先后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建立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大战略,发展绿色GDP,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年年深入人心。

我们也得以在“生态文明和传统工业文明的较量”中,成为维护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明的大智者。作为一个文明人,我们必须有力量在21世纪的文明海洋中游弋,我们必须依傍着文明的新思维、新理想而前行。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了解文明的“新质”,塑造能与新世纪同行的文明素质,是每一个公民的“必须”。也许,这便是湖南卫视与芒果TV推出这部艺术审美性极高、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视剧的意义所在。

中国正大踏步走向生态文明时代,表达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学艺术也进入空前活跃期。越来越多的作家、文艺创作者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关注生态环保内容。近年来,生态文学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出现了一大批揭露问题、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作品,也催生了文学艺术向影视、话剧等多种题材转化。

我以为,《江河日上》作为一部讲述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故事的影视作品,是一个信号,彰显了文学界、影视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我特别感谢编剧张挺、导演韩晓军,以及黄志忠、梅婷、姜武、张国强、苏可、李强、赵亮、郭晓婷、赵麒、杜源等演员的演绎。这个优秀的剧组阵容,以他们深厚的艺术修为和真诚的情感投入,让观众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加深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原载于《中国环境报》)

梅洁,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北作协散文艺术委员会主任。著有《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大江北去》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13部。获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冰心散文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十月》文学奖、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