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四川巴中市南江县一处摩崖石像(摩崖就是刻在山崖石壁上的佛像、碑文、经文等)被涂上颜料,惨遭“毁容”。

11月14日傍晚,橙柿直通车记者从南江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了解到,被涂上颜料的摩崖是南江县内的石飞河摩崖,目前专家正在现场进行紧锣密鼓的检查与勘测,修复工作暂未开始。

“现在我们的专家都已经到现场了。但目前来讲,具体受损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报告,后续的修复工作也是要根据具体损坏情况来进行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摩崖造像地理环境较为偏僻,虽然有雨棚、监控等保护措施,但实际赶到现场已经来不及了,“而且目前来说,石飞河摩崖造像还没有被评为国家保护文物。”

据了解,该处造像是2021年才发现,还未纳入文保单位。

14日中午,微信公众号“南江文旅”发布情况通报:近日,我县一处摩崖造像被涂色。目前,调查处置工作正有序开展,县文物保护部门已邀请专家现场勘测并开展修复工作。感谢广大网友对南江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石飞河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五社,南距巴中市区约35千米,东北距南江县城约23千米,东南2.2千米为赤溪镇。地处巴中至南江,再通向汉中的古米仓道旁侧,坐落于名为石飞河的山坡近山脚处,海拔364米,所处地形东高西低,坡度较陡,四面环田,东侧较密集分布民居,东侧约50米有村道蜿蜒向东南通往赤溪镇。造像区西侧约150米为244国道,与石飞河造像区之间有南江相隔。

石像位置示意图

据报道,南江县赤溪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当地村民是信众,认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因此没有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向村委报告此事。”

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橙柿直通车记者,确实是这样。“村民拜摩崖、信奉摩崖的情况比较多,摩崖上的雕像,有的村民就当作是菩萨了,有时候会去拜一拜,许个愿。这次摩崖被涂,也是因为村民之前许下的愿望实现了,特来还愿。”

今年7月12日,微信公众号“南江文旅”发布由巴中市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联合署名的文章《四川省南江县石飞河座崖造像调查简报》(下称“简报”),简报中提到,石飞河是巴中市南江县新发现的一处重要摩崖造像地点,共有摩崖开凿的造像碑1通和龛16个,历经北魏晚期、初唐、武周、中晚唐四个开凿阶段。该处造像保存较好,年代明确,其中北魏晚期造像为巴中首次发现,对完善巴中和四川石窟造像序列,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简报中提到,根据南北位置,1碑16龛分为南部A区与北部B区。根据网上图片与简报示意图对比,橙柿直通车记者发现,被涂抹的摩崖为造像碑背面以及造像碑上的第6龛、第7龛。对这两龛简报中提到,其造像风格特征不一,非统一规划开凿形成,是补开的。

被涂抹的造像碑,宽340厘米,高335厘米,厚113厘米,正面朝向244°。紧贴造像碑的周围地面略凸,近似方形,似经夯打。其西北、西南角有方形柱础石,半露于地表,形制不规整,系造像碑周围原遮盖建筑遗留。

石飞河摩崖造像被涂抹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上游新闻

摩崖造像示意图 图自“南江文旅”

简报中提到,“造像碑整体残损较严重,上部造像多风化,正面蠕首碑字迹风化漫滤,隐约可见字迹痕,不可识读,可见密集字格。造像及壁面遍覆干枯青苔,背面近地面中央存少量烟熏痕迹。

“由于石飞河摩崖造像开凿延续时间长,历经补刻次数多,面貌相对复杂,专家从造像特征入手,结合现场遗留的开凿痕迹对该处造像开凿次第作深入细致的梳理得出,石飞河摩崖造像中的1块造像碑与16龛摩崖,分别属于北魏晚期、唐初、中晚唐、武周时期的遗存作品,也就是说,石飞河摩崖造像出现于北魏晚期,而在唐初、中晚唐、武周时期又有多次续凿。

“而在石飞河摩崖造像被发现之前,巴中境内现没有发现明确的北朝时期石窟造像,一般认为巴中石窟始于隋至初唐。

关于石飞河北魏晚期造像的历史价值,简报中说“扩大了四川地区北朝造像的分布范围,极大拓展了川北石窟重镇——巴中地区石窟研究的上限,进一步延展并完善了巴中和四川地区石窟造像的发展序列,学术价值十分重要。并且,石飞河北魏晚期、初唐、盛唐和中晚唐造像并具,其开凿序列之完整,在整个巴中各造像点中也十分罕见,对进一步厘清巴中石窟序列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陈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