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之能,也是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很多的歇后语和成语,也都与其有关,比如一饭千金、国士无双还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背水一战等等。 若是没有此人,可能也就不会有百年的大汉基业。作为汉初的开国元勋,他被刘邦为异姓王,名盛一时。此人用兵如神,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后人也将其列入了"兵家四圣"。 (一)、战功累累,沦为君上的眼钉肉刺 《寒窑赋》"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早年间的韩信,穷到连饭都吃不起,也曾忍受过胯下之辱。 后来又投奔到项羽帐下,奈何不受待见。终于等到了自己的伯乐,也就是萧何,才得以大展才华,为刘邦抛头颅,洒热血,得以封侯拜相。而后荣归故里,还宽恕了那个曾经欺侮过他的屠夫。
1.汉初三杰,立国不可或缺的人物 刘邦一向以知人善任著称,在萧何的举荐下,他给了韩信很高的礼遇"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刚上来直接封其为大将。 这就是成也萧何的由来。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正是英豪辈出之时,韩信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总能在最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 当时刘邦率联军与西楚交锋,不料对方实力太过强劲,汉军大败。而韩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接着就为刘邦洗刷了耻辱。 韩信马不停蹄的准备下一轮作战,很快"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打败了魏国、赵国以及代国,接着在荥阳集合精兵,配合正在与楚军正面交锋的刘邦。随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败齐国。
与项羽的垓下决战中,韩信出奇计,命令部下连夜唱楚歌,以崩溃楚军的心理防线。最终,成功击垮了项羽的十万大军,楚霸王乌江自刎,天下归汉。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后来的汉朝。可是,天下平宁后屡次遭受高祖皇帝打压,下场也十分凄惨,那么这究竟是何缘故? 2.归正之臣,韩信早年曾事楚 刘邦身边的很多大臣,都是他在沛县的"酒肉朋友"。可就连他的"死党"兼"一担挑",樊哙,刘邦都动了杀心。 更何况,韩信这个曾经跟随过项羽的人。一向谨慎的刘邦,又怎能容他。无毒不丈夫,刘邦若是没有这点狠心,又怎能"得猛士兮守四方"。 早年间韩信生活的异常困苦,不得已从军讨口饭吃。"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而在项梁去世以后,项羽接管了其全部势力。
韩信,自然也在其中。项羽为人傲慢,从不听人劝谏,更何况当时的韩信还是个无名之辈。在韩信"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他彻底对楚军失去了信心。 这才在萧何的引荐下,入了汉军。虽然刘邦对其言听计从,不过那也只是为了夺取天下。所谓忠臣不事二主。 韩信早年间为项羽所用之事,给刘邦的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既然韩信能够为了自己而打曾经的主子项羽,谁又能够保证他不会帮别人打自己。 (二)、功高震主,令高祖忧心忡忡 当时刘邦身边的人告诉他,韩信有谋反的意图。君王对这种事情,都很敏感,即使有点风吹草动,即使没有任何证据,也要防患于未然,大张旗鼓的查个清楚。 刘邦当时差点就答应了身边将士的主动请缨"平叛",幸亏陈平谋策"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信于陈"。之后五花大绑的把韩信押解回洛阳,还将其爵位降成了淮阴侯。
1. 败也萧何,功勋卓著害了他 韩信后期确有谋反之心,不过那也是刘邦高压政策逼迫的。而刘邦之所以对其极度不信任,频频想方设法的夺权,就是因为韩信之前立下的功劳太大以及个人能力实在是过于出众。 就像后来南宋高宗斩杀岳飞,其实是一个道理。在楚汉争霸中后期,韩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就连刘邦都隐约的觉得镇不住他。 而且韩信此人有些傲慢,又不懂得隐藏自己。就像当时,正值楚汉焦灼之际,而刘邦又占了下风。此时的韩信非但不驰援救助,还趁人之危的请求授封齐王。 若不是陈平与张良等人力劝,以刘邦的脾气肯定会痛斥一番。但迫于现实,还是封了韩信为齐王。正因为有了这件事,刘邦对韩信开始更加厌恶。 韩信仿佛是独立于刘邦而存在的,他们的关系更像是联盟。战争时期,刘邦无心计较这些事情,但天下一统,他又怎能不想起此事,又怎能不产生担忧。
倘若战事再起,韩信再来这么一出,那又该如何是好。以前要求封王,如果以后得寸进尺,再要求当皇帝呢?那给还是不给。 所以,在刘邦的眼里早就看不惯韩信。他打压韩信,就是因为害怕左右不了韩信。而他在军中威望甚高,倘若有朝一日振臂一呼,开始反汉,那就得不偿失了。 2. 异姓藩王,君主所不能忍 在楚汉相争之际,刘邦为了笼络势力庞大之人,裂土封王,让他们误以为大家筑成了坚实的攻守同盟,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不过那对于高祖而言,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他怎么可能真的甘愿把辛苦打下的江山封给外人。自家子侄兄弟还不够分的。 而韩信的王,还是他要挟来的。本来刘邦对此就心怀不满,但当时除了给他封王也无他法。在坐稳江山以后,刘邦很快就开始削藩,韩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 不论别的,就单凭他这个藩王的爵位,刘邦也会不断的对其打压。别说他一个异姓王,本家的藩王,汉朝也削了不少。 从《削藩策》到七国之乱,再到推恩令和酎金夺爵。"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虽然用兵如神,不过情商有些低。不如张良等人,早早的就退居二线,以免死于非命。
(三)、兔死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古往今来,有很多开国皇帝,平定江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把那些跟随自己打江山的部下兼兄弟给排挤出权力中心。除了刘邦以外,还有后世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明太祖在胡惟庸案上大做文章,导致数万人受到牵连。 1.无他,帝之常情 刘邦,只不过是做了一个所有帝王都会做的事情。韩信的指挥能力如此高强,在军中耕耘多年,威望自不必多言,更何况他还是异姓王之一。 这些对于刚刚建立的王朝而言,都是莫大的威胁。刘邦在世,倒是能够压制住韩信,若他一旦驾崩,韩信极有可能变得肆无忌惮,甚至直接造反。 《史记》:"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楚国刚刚灭亡,刘邦特地跑到齐地,夺了韩信的兵权。 而且,明升暗降,给他改封楚王。所以,刘邦之后才会只因为有一人进言,而就着急的想要攻打韩信。
早期,刘邦正是用人之际,而韩信能力出众,所以不得不给予其相应的权力。而当天下大定以后,韩信这样的人存在,对于汉朝而言就是最大的威胁。 而且,刘邦也并非是只针对韩信。很多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人,最后也都遭到了清算。 2.可同患难,不可共享福 韩信错就错在,太把自己当回事。他虽是计谋过人,但是又有些恃才傲物。总是觉得,自己能做了皇帝的主。 他威望极高,但却从不懂得收敛。而且,还总是利用在军中的威信,去压制皇权。当时钟离昧为韩信在楚营的故交,后来霸王乌江自刎,钟离昧只得投奔韩信。 刘邦多次下诏书让韩信交出钟离昧,可他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这令本来就不太和谐的君臣关系,雪上加霜。 换句话说,刘邦突然感觉到,韩信从未把自己当成过他的主子。而且韩信有自己的封地,且在多年的耕耘下物产富饶,同时又有自己的部队,若是有朝一日起兵反叛,那也是个不小的威胁。
更何况,刘邦在位时,韩信就如此的肆无忌惮,如果他去世了,那上位的皇帝又怎能压制住这位开国元老。 不过韩信早年间的确是没有造反的意思,而刘邦屡次削爵于其,让韩信感觉到自己被卸磨杀驴了,感觉不受重视。 所以,他才让自己的部下假意谋反,让刘邦御驾亲征。本来韩信想的是挺美,趁此机会,来个鸠占鹊巢,兵变夺权,奈何事情败露,惨死在吕雉手下。
结语:
古往今来,那些跟随着开国君主打天下的功臣们,很少有能落得善终者。
俗话说,仁不当政,他们既然能够创下如此功业,必然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想法。开国君王们害怕功臣谋反,所以往往会未雨绸缪的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文/文史旺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