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文/一墨
编辑/漆菲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场恐袭让印巴关系急剧恶化,南亚大陆被战争阴云笼罩。
印度军方4月28日通报,印军士兵与巴基斯坦军队连续第四晚在克什米尔地区交火。印方称,巴方士兵于27日晚至28日凌晨用小型武器“无端开火”,印方士兵“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巴基斯坦军方尚未证实上述消息。与此同时,印度海军还于4月27日在阿拉伯海进行演习,展示印度军舰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4月23日,人们抬着海军军官维奈·纳瓦尔的遗体,他在帕哈尔加姆的恐袭事件中丧生。
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警告称,近日发生的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可能导致两国之间爆发“全面战争”。阿西夫还说,俄罗斯、中国甚至西方国家可以在这场危机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建议他们成立调查组。该国总理夏巴兹则称,巴基斯坦愿意对此次恐袭事件进行中立、透明的调查。他还说,巴基斯坦主张和平,但这种愿望绝不能被误认为是软弱。
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通话时表示,中方始终支持巴方坚定实施反恐行动,支持尽快开展公正调查,冲突不符合印巴各自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谈及是否参与调查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4月28日回应说,中方欢迎一切有利于当前局势降温的举措,支持尽快开展公正调查。
“目前局势如同战争,如果不对印巴双方进行调解,的确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孟买大学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学院助理教授布山(Bhushan Thakare)向《凤凰周刊》直言,“两国关系已经非常糟糕,印度当前几乎切断了两国之间的所有渠道,只剩下外交关系。”
印度宣布吊销巴基斯坦公民的签证后,后者不得不离开印度 。
莫迪强硬回应是“别无选择”
此次冲突因为一场恐袭而起。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突如其来的枪声打破了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Pahalgam)的祥和。当天下午,一群身着迷彩服的武装人员突然从森林里走出来,对着草地上的旅客进行扫射。
印度安全部队正在搜寻恐袭事件嫌疑人。
幸存者钱达尼(Simran Chandani)回忆称,她当时刚喝完茶,准备起身离开,袭击发生了。“我看到很多人涌了下来,开始以为是气球爆炸。紧接着现场人员互相推搡,我被告知发生恐袭了。”钱达尼回忆说,“我一边逃跑,一边向上帝祈祷。”
同样躲过一劫的贾格代尔(Asavari Jagdale)称,枪手闯入他们帐篷后,指责她的家人支持莫迪,然后枪杀了她的一名男性亲属。据悉,枪手的目标主要是男性,那些宣誓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则被放过。
“我看到有人在哭泣,有人在尖叫,有人躺在地上。”当地居民瓦希德(Abdul Waheed)说,“这给我的心灵造成了创伤,我一夜未眠。”瓦希德骑上自己的小马(矮种马)将伤员送到救护车能抵达的地方,并发动当地小马协会的成员帮忙救援。
恐袭事件发生后,一名受伤的游客在医院接受治疗。
这场恐袭导致26人死亡、至少17人受伤。死者中有25名印度人,1名尼泊尔人。这是自2000年以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针对平民最严重的一次袭击。该地区的恐袭通常以印度安全部队为目标。
“我向全世界承诺:印度将识别、追踪和惩罚每一个恐怖分子及其背后的支持者,”印度总理莫迪4月24日在比哈尔邦发表讲话时说道,“我们会穷追不舍,直到地球的尽头。”讲话的最后,莫迪还罕见用英语说道:“恐怖主义分子不会逍遥法外,我们将尽一切努力确保正义得到伸张。”
印度总理莫迪誓言会追捕发动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的凶手。
布山说,与之前在克什米尔发生的其他恐袭事件不同,此次恐袭更像2008年发生在孟买的连环恐袭,“袭击者更在意受害者的宗教身份”。
恐袭发生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极端组织“抵抗阵线”(TRF)声称对其负责。该组织称,本次袭击是对印度当局在当地“引入外来者”政策的报复,印度让超过8.5万名定居者涌入,造成了当地人口结构改变。但这一声明的真实性尚未得到核实。
印度则坚称,始作俑者是巴基斯坦,该组织不过是巴军方的代理人。巴基斯坦坚决否认指控。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怒怼道:“印度一次又一次地玩弄‘指责游戏’。如果有巴基斯坦参与的证据,请与我们和世界分享。”
“抵抗阵线”最早于2019年在社交媒体官宣存在,还声称对印控克什米尔最大城市斯利那加发生的一起手榴弹袭击事件负责。印度早就将“抵抗阵线”列为恐怖组织,并将其与南亚规模最大的反印恐怖组织虔诚军(LeT)联系在一起——后者实施了包括孟买连环恐袭事件在内的多起对印大型恐袭,并被美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欧盟、俄罗斯等列为恐怖组织。
4月23日,印控克什米尔最大城市斯利那加,民众举行烛光守夜活动,悼念恐袭事件中的遇难者。
印度情报部门已经确认了恐袭事件中三名嫌疑人的身份,其中两名巴基斯坦人,一名印度人。目前,印军仍在搜寻嫌疑人,为此部署了无人机,增加了人手。搜捕期间,印军还同武装分子发生了枪战,并对后者发起悬赏:如有人提供有用信息,赏金高达200万印度卢比。
外界担心,随着印度要求报复的声音愈发高涨,印度对巴基斯坦采取的手段可能超越外交制裁。“公众对莫迪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要求其进行强烈的军事报复。”国际危机组织分析师普拉文(Praveen Donthi)说,“除非印度寻求解决克什米尔政治动荡的根源,否则别无选择。”
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Shiv Shankar Menon)指出,2016年和2019年克什米尔发生恐袭后,莫迪均对巴基斯坦进行了军事打击。不过他认为,即使有军事行动,两国之间的针锋相对不太可能走向失控。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4月27日表示,美方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在多个层面与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保持联系,敦促各方努力达成负责任的解决方案。

恐袭事件发生后,印度安全部队在斯利那加的达尔湖畔站岗。
印度断水造成致命伤害
恐袭发生后,印度于4月23日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包括暂停供水、关闭唯一陆地口岸、收紧人员往来和驱逐外交官等多个方面;巴方则于24日对印度关闭领空、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并驱逐印度驻巴国防、海军和空军顾问等。
印度的报复行动中,断水之举被认为是不顾民众死活的致命措施。4月23日,印度外交部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资源条约》,停止河水共享的合作,直到巴基斯坦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巴基斯坦对此警告称,印度如果试图阻断或改道两国之间的水流,将被视为“战争行为”。
4月24日,巴基斯坦卡拉奇,民众抗议印度中止《印度河河水资源条约》的行为。
该条约是1960年两国在世界银行调解下签订的。条约规定两国共享印度河系统的水源,让印度河系统每年有390亿立方米的水从印度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水力发电严重依赖这些水源,该国80%的农业因此得到灌溉。条约暂停意味着印度可以停止分享有关拦河坝、水坝放水或洪水等重要信息。
巴基斯坦农业产品研究负责人绍卡特(Ghasharib Shaokat)直言,停止执行条约会让该国农业的未来岌岌可危。“如果水流变得不稳定,整个农业系统都会受到严重打击。届时农作物产量可能下降,成本可能上升,食品价格可能飙升。利润本就微薄的小农户将首当其冲。”巴基斯坦全国农民联盟主席巴思(Khalid Hussain Baath)提到,由于气候变化加剧,巴基斯坦越来越缺水,“今年降雨量和降雪量又很少,让该国水位比去年低了20%到25%”。
这场恐袭同样给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带来重创。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接近7%。半岛电视台引用官方数据称,2024年有2300万旅客到访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其中350万人前往帕哈尔加姆所在的克什米尔山谷地区,而在2018年,只有82万旅客到访该地。
突如其来的恐袭,让当地旅游业面临灭顶之灾。印度“冲突管理研究所”(ICMa)反恐专家阿贾伊(Ajai Sahni)表示,在旅游景区发动重大袭击是对过去的一种突破。“当地居民和武装组织之间曾有过‘不成文’的约定,即不可攻击旅游业。因为克什米尔几乎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旅游业。”
帕哈尔加姆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它拥有多个湖泊,被广阔的高山草地、松林所包围,非常适合摄影、徒步旅行等。这里也是印度教教徒进行朝圣活动的主要通道,每年有数十万朝圣者途经此地。
帕哈尔加姆风景秀美,吸引游客前来。
正值旅游旺季,45岁的餐馆老板艾哈迈德(Mushtaq Ahmad)原本每天忙到飞起,然而恐袭发生的第二天,他被迫关了门。在他看来,当地旅游业不会复苏了,“恐袭给旅客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瓦尼(Gulzar Ahmad Wani)是当地一名出租车司机,平时从印度其他地区运送旅客前往帕哈尔加姆,单日收入高达52美元。恐袭发生后,他的订单一夜之间都被取消了,那些已抵达的客户也匆忙逃离。“目前正是旅游旺季,本来预计今年会保持过往的势头,没想到会这样。”瓦尼无奈地说。
业内人士表示,该地区近90%的旅游订单已被取消。4月23日,前往斯利那加机场的道路发生了堵塞,从当地出发的飞机票价上涨了300%以上。
对莫迪政府来说,此次恐袭无疑是个重大挫折。自从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的半自治地位后,莫迪政府一再声称当地已经“恢复正常”,如今却被狠狠打脸。在阿贾伊看来,莫迪政府“恢复正常”的宣传刺激了极端组织来实施这场恐袭。“想让克什米尔零战事,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尤当国家内部对此没有政治解决方案。”阿贾伊分析说。
4月23日,印控克什米尔最大城市斯利那加爆发抗议恐袭事件的游行。
更多年轻人加入极端组织
想从根本上寻找这场冲突的答案,回顾克什米尔复杂的历史至关重要。
发生在帕哈尔加姆的恐袭尽管突然,但并不意外。几十年来,克什米尔当地武装一直使用各种方式反抗印度当局,寻求整个克什米尔独立或置于巴基斯坦统治之下。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不少穆斯林也支持这些武装。印度则将当地所有武装活动描述为“被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
4月23日,印度安全部队在帕哈尔加姆巡逻。
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一向敏感且复杂。目前印巴两国各自管辖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地区,但均声称对整个克什米尔拥有主权。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这一争议一直未能解决。
为了争夺克什米尔的归属,印巴两国在1947年和1965年爆发过两场全面战争,并发生过多场小规模战争。两军对峙的同时,克什米尔民间反印武装也逐步崛起,并在印度多地实施极端暴力行为。
其中虔诚军将目标定为要把整个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合并起来。为此,它于2008年11月在孟买策划了轰动全球的连环恐袭事件,导致17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此外,该组织也在德里、海得拉巴、浦那等地制造过多起恐袭事件。
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极端反印武装也频繁向印度安全部队发动恐袭。2015年7月,3名枪手袭击了古尔达斯普尔的警察局;2016年9月,4名武装分子对乌烈的印度陆军驻地发动袭击,导致19名士兵丧生;2019年2月,普尔瓦马一支印度准军事部队车队遭到袭击,造成至少40名士兵死亡。
其中,发生在普尔瓦马的恐袭不仅险些酿成全面战争,也让当地政体受到颠覆性变革,进而导致帕哈尔加姆此次恐袭事件的发生。
2019年8月,莫迪政府在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增加驻军后,毅然废除了宪法第370条,取消此前宪法赋予该地区的特殊地位和自治权。巴基斯坦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和反对,认为这是印度政府的非法措施。之后,当地被“封锁”了一年多,互联网和电话通信等被严格控制,成千上万的反对者遭到拘留。
在布山看来,宪法第370条限制了印度政府在克什米尔打击极端势力的空间。“自从第370条被废除,克什米尔山谷逐渐恢复了和平,年轻人开始工作,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布山说,“这可能不为其他势力所乐见,因此他们开始攻击旅客,在该地区制造恐怖,企图达到占领该地区的目的。”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位年轻人则向《凤凰周刊》吐露心声道,“我们不希望成为印度的一部分。我们在这里(印控克什米尔)生活得非常压抑,无法说出自己心声。请原谅我的无能为力。”由于担心因言获罪,这位年轻人不愿多谈。
3月15日,巴基斯坦贾姆肖罗,人们在印度河干涸的河段行走。
莫迪政府还制定法规,首次允许外地人在克什米尔购买土地。这同样引起当地人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在剥夺他们的土地,旨在改变该地区的穆斯林人口占比。不过,莫迪政府坚称,相关举措是在“纠正历史失误”,此前的特殊地位是该地区迈向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但种种强压政策并未换来和平。2022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报告了4000多起跨境射击事件,仅在实控线沿线,平均每天就有10至12起。这是自2003年印巴停战协议签订以来违反停火事件最多的一年。同样由于莫迪的限制政策,加入极端组织的人明显增多——2020年,据称有多达145名当地年轻人加入了极端组织。
布山对此指出,极端组织试图以宗教名义对年轻人进行洗脑,将他们变成占领克什米尔的工具,“这并非莫迪上台后才出现,40多年前就开始了”。他还强调,当地边境漏洞百出,加上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让渗透变得轻而易举。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前首席部长梅博巴·穆夫提(Mehbooba Mufti)提醒说,印度政府“必须谨慎行事,仔细区分恐怖分子和平民,因为在帕哈尔加姆袭击事件发生后,安全部队已经逮捕了数百人,并拆毁了房屋”。她呼吁当局“不要让无辜民众首当其冲,因为疏远平民只会帮助恐怖分子达到制造分裂和恐惧的目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