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龚宇宣布正式进军微短剧领域,并特意强调会制作1-3分钟竖屏形式的视频内容。在官方发布的稿件里,被定义为“进入短时代”。
事实上,爱奇艺做微短剧这事,早就在铺陈:2月20日,龚宇于“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炮轰红果先期造势了一波;3月中旬,又办了个“微短剧盛典”。
3月19日,优酷成立了微短剧中心,被红果短剧赶超月活的恐惧(根据去年底QM数据显示,两个平台月活相差无几),产生了应激反应。而在此之前,腾讯视频和芒果TV,也都高调布局了微短剧(准确说应该是5-10分钟中视频类型的短剧内容)。
由此,优爱腾芒这几家长视频平台,悉数进军微短剧领域。
不过,微短剧真能成为长视频平台的增长催化剂,并抵御红果短剧的侵门踏户?
以下内容,来自「文娱春秋」团队成员LEON,他曾在长短视频平台从业过,这是他偏个人化的观察——
2017年12月,当时还是短视频行业老大的快手,有一个“传统”,每逢周五下午,就开一次创始人与员工的见面会——邀请员工提出各种问题,时任CEO宿华和联创程一笑(现任CEO)进行回答。
见面会上,曾有员工提出会不会被抖音赶超的问题,宿华程一笑云淡风轻,认为不足虑。但谁都想不到,几个月后,抖音就靠赞助2018年春晚逆袭成了第一。
其时,笔者有幸加入快手不久,上述场景,亲自见证。后来这段问答被传到网上,被视为快手创始人“轻敌”的例证。但大概都是事后诸葛,昔时昔刻,又有谁能真正看得清?
就在这个见面会上,刚入职不久的我,其实,也提出过一个问题。我的问题是,作为短视频平台,快手能不能像长视频平台一样做会员付费内容?
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基于两个考虑:第一,开启多元化收入可能性,当时快手重点收入是娱乐类直播,广告业务其实还不太行,直播带货电商还没影子,虽靠直播日进斗金但毕竟太过单一;第二,快手有很多剧情类内容(就是拍段子),有些拍的妙趣横生,很像影视剧,而会员付费又是长视频平台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果大量段子类视频经过平台方扶持,形成系列内容,是可以吸引用户付费观看的。
注意,这是2017年的12月份,距离后来微短剧爆发,还有五六年的时间。并非说我多有先见之明,而是因为职业的惯性反应——在加入快手前,长期在娱乐领域工作,天然地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也很荣幸地,宿华回答了我这个问题。
但,他将我的提问内核,转换成了“知识付费”。记得他大概的意思是说,知识付费内容不是不可以做,但可能需要时间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那个时候,知识付费以及在线教育都比较火热(双减政策要等两年后才出台),宿华将“付费内容”对标“知识付费”,也合情合理(后来快手也的确投资了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但,这与我的提问初衷,其实相去甚远了。
当然,这不意味着一位新晋员工就比CEO宿华“高明”,而是思考层级不同。我个人是从娱乐视角看问题,甚至都没往知识付费方面去想,狭隘得多。
不过,这也是我作为文娱从业者对剧情类短内容的最早思考。
有机会更进一步推动我的设想,是在2018年。
当年5月,向所在部门领导建议了一个“竖屏影像计划”。设想很简单,邀请10-20位知名导演,拍摄1-3分钟的短片,题材不限,但只能是竖屏,形成一个合辑,密集推向市场,迅速形成某种现象。
翻看当时的邮件,我是这么写的:
目前,竖屏类影像还仅停留在记录生活、展示才艺等方面,虽然有一部分创意、剧情方向的创作内容,都较为粗糙,“竖屏影像艺术”这一标签,并不为影视业界广泛认可。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推动“竖屏影像艺术标准化”的空间,并成为这一标准的主导者,也能为平台增添品质感及传播价值。
那时候,快手形象不咋好,LOW是某种共识(到现在似乎也没有多大好转),个人设想是,通过知名导演拍摄一系列竖屏短片,既可以洗刷土里土气的外界认知,也能够制定“竖屏影像艺术标准”。而另一个重要的思考是——这些知名导演的竖屏影像,会引领站内剧情类视频创作脱离段子的水准。
嘿,野心不小。
后来,还为这个“计划”做了个PPT,巨细靡遗阐述了自己的设想,呈报到高层,最终的回复是:
不做。
如今知名导演入局微短剧不稀奇,但在2018年,这事儿感觉略显超纲。
当然,也有高层们觉得这事儿“没啥意思”的意思,毕竟,比起后来的直播带货,所谓的“艺术标准”,确实没什么想象力。
再后来,我就离开了短视频行业。
回忆这段往事,有摆谱装X的嫌疑,其实只想表明,虽然现在本人身为文娱行业观察者,但对微短剧,不陌生,甚至早有洞见——在微短剧还没有风行之前的四五年,就对这个形式有过思考——应该有些发言权的吧?
两年后,类似于我上述设想的内容平台,出现了。
2020年4月,Quibi上线。
这个由梦工厂创始人杰弗瑞·卡森伯格和ebay前CEO梅格·惠特曼联手打造的短剧平台,邀请了大批好莱坞资深影人们提供每集5-10分钟的系列短剧(这个时长一般被定义为“中视频”),融资超10亿美金,衔玉而生,但其实只存活了大半年。
当年12月1日,就匆匆关闭。
现在回头来看Quibi的倒掉,可能是必然——太过超前和精英意识。时间快转到3年后,2023年到2024年之间,由中国人打造的微短剧平台ReelShort(中文在线)和DramaBox(点众科技)在北美市场掀起了风潮。
后者,沿袭了国内的微短剧形式,狗血,离奇。全球大部分用户的审美,其实某种程度上都是趋同的——下沉市场的打法,屡试不爽,包括tiktok,以及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
按照卡森伯格和惠特曼的审美,不太可能认同这一点,所以,Quibi必然做不出类似于中国微短剧的内容——但在精品剧集上,又没有Netflix或者Disney+的竞争力。于是,倒掉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促使我反思,2018年在快手的设想,其实也是空中楼阁,高层驳回,理所应当。邀请一线知名导演来制作竖屏短片又如何呢?最终可能连水花都没有。
在短视频时代,要脸,没用。而所谓的精英意识,更是被大量下沉用户漠视和不屑一顾。
除了要脸和不要脸的区别之外,Quibi和Reelshort等微短剧平台最显著不同是在变现方式上,前者类似Netflix的会员订阅制,不成为付费会员就看不了;而ReelShort和DramaBox采用了单片支付,允许用户在付费解锁更多内容之前免费观看前几集——这是短剧应用市场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实际上,这也是国内投流小程序微短剧的逻辑。

如今的微短剧市场,在收入上,分为几类:
第一,靠投流而存活的(各类小程序短剧),第二,靠广告分账的(如红果),第三,靠会员付费分账的(如腾讯视频的短剧板块),第四,靠流量分成(如抖快),第四,品牌定制(如营销向的商业短剧)。
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据说达到了505亿的营收规模(《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一举超越了电影市场(425亿票房)。
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2024年微短剧市场的投流支出超过400亿元,但收益甚至不足400亿元。也就是说,短剧公司合计投入400亿,最终可能惨赔1个亿(而且还没考虑到制作成本)。这应该也是行业第一的咪蒙,在一次内部演讲中,透露说曾力劝身边朋友千万不要做微短剧的原因。
投流逻辑,其实,和十年前各类“小黄文”一样,用非常吸引人且尺度很大的内容,在微信、微信等大流量平台(还是则是FB、推特等)投放,吸引用户去看接下来的章节。事实上,而今市面上的微短剧玩家,不少都是网文转型,比如点众、中文在线,当年小黄文投流操作,他们可说手拿把掐。
因而,有大量用户可能是诱导付费。这种乱象,也是让我对微短剧从“推崇”变为“警惕”的缘由。
另外100亿,拆解后,其中,一部分是长、短视频平台产生的分账(广告模式),另一部分是品牌赞助微短剧的营销投放收入(或者是定制类型)。
以快手为例——2024财年,其总营收1269亿元,虽然财报多次提到微短剧,比如,“我们抓住了包括商业化短剧在内的线上营销服务增量机会”“商业化短剧的营销消耗在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超300.0%”等,但是,并没有列出直接通过微短剧创造的收益。
合理推测,微短剧在快手收入的总盘子里,比例微乎其微,只是作为热门话题来提及。而在表述上,更看重短剧对“营销服务”的协同作用,那么,直接付费消费短剧的又少之又少了。
所以,微短剧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而这500多亿的收入,水分也是沉甸甸的。
-5-
如今,国内的微短剧之战,有十多年前微博大战的影子。只不过,战场从图文市场转向了视频领域。
当年,王兴的饭否是国内微博先驱,但在新浪进入后,依托大量名人资源以及新闻基因,新浪微博成为了唯一的胜利者。2009年创业多年屡战屡败的王兴,在新浪微博推出后,又一次果断放弃,转战团购,才成为一方霸主。
新浪微博大行其道之时,也有其他门户比如腾讯、网易、搜狐等杀入微博业务,试图挑战,但都铩羽而归,像张朝阳为了力推自家微博还不惜在大S汪小菲世纪婚礼上“闹场式直播”;如同大汪最终一地鸡毛一样,搜狐微博也无疾而终,十几年后查尔斯张靠着讲解物理课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在微短剧领域跑出来的红果短剧,依托的其实还是字节系内容纵深优势(抖音+番茄小说的内容和用户基础 )。尽管类似“河马剧场”的短剧APP在红果之前就出现了,但都没办法在市场上形成威胁。
现在,“优爱腾芒”杀入微短剧领域,挑战红果短剧(比如爱奇艺将其极速版改名为微短剧平台),其结局,估计也和以前挑战微博地位的门户们大差不差。事实上,就连快手推出的“喜番”微短剧平台,都半死不活的。
“优爱腾芒”焦虑的是,红果短剧或许有可能蚕食长视频的份额——从短向长延伸。事实上,这也是想多了——字节并非没有挑战过长视频领域,西瓜视频的偃旗息鼓,即是失败的明证。红果要往长视频延展 ,也要突破下沉用户会不会为长视频付费的结界。
陷入焦虑之下,“优爱腾芒”也势必要挑战下以作防御。胜利与否不论,态度还是要有。
不过,消费场景的固化,付费用户的期待,对于爱奇艺们来说,当然是和红果短剧完全不同了,很难想象追看《漫长的季节》的VIP们,会去看《霸道总裁爱上绝经的我》。
如果想要在下沉市场能有斩获,其实,比起做剧,是一门更大的学问。清华大学博士出身的龚宇,恐怕也像卡森伯格一样,精英有余土味不足。
所以,宣誓进军微短剧,更多像是制造话题,而非真能绝地反击。
-6-
但另一层面,对于长视频平台来说,微短剧或中剧的内容形态,是必要的板块补充(如果不是要另起炉灶搞个APP的话)。这一点,当然也无可置疑。
这就要思考,如何依托长视频平台现有用户进行合理化耕耘,而非只是“学习红果好榜样”。
爱奇艺以前也不是没涉足过微短剧,而且号称是国内首部竖屏短剧——2018年的《生活对我下手了》,导演是2024年五一档凭借执导《末路狂花钱》获得近八亿票房的乌日娜。
后来,爱奇艺并没有继续这一品类的尝试,只有一个解释:不赚钱。
现在再做,就能有所斩获?
要解决这个大课题,优爱腾芒们可能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了。
-7-
摸着石头过河的,还有周星驰。
去年初,周星驰高调宣布与抖音合作,创建“9527剧场”,2024年中旬开始,推出系列短剧。从易小星的《金猪玉叶》,到《大话·大话西游》,再到今年初上线的动漫微短剧《无名特攻队》,不能说毫无水花,市场反应不符预期是肯定的。
尽管有抖音大力推流,这些微短剧内容点赞多在数千到十几万间,最高是《金猪玉叶》第一集,98.9万,之后一路滑落,每一集评论数少则只有上百条。“九五二七剧场”帐号下,点赞突破百万的,其实是一条非短剧内容——周星驰“面试”他担纲发起人的《喜剧之王之单口季》冠军付航,达到了134.5万。
而反观同平台的另一位“星星”——原名王志欣的网红“七颗猩猩”,她还有个名号更响亮点——“重生的王妈”,每条内容的点赞数,百万只是起步。
2024年5月,经历过压榨员工风波之前,“七颗猩猩”的重生系列,每一集点赞数都在1-400万之间,评论更是数万;今年以来,数据有所下滑,但点赞数仍然动辄几十上百万。
老牌喜剧人周星星,又叠加了多位知名影人,为什么还打不过网生搞笑女王猩猩?
其实,往深了说,这可以作为“学术”进行探究,是短视频时代流量获取的根源性问题——简而言之,大量新生代网民(包含大量以前没被传统娱乐内容辐射到的下沉市场用户以及年轻的00后甚至10后生人),对传统精英的“漠然”,造成了眼下的数据奇观。
从内容质地这一角度衡量,尽管周星驰和易小星他们做的微短剧也不咋样,但确实属于高配置的——主要是指摄影器材等硬件,比起王猩猩肉眼可见的粗糙画质,相去甚远。
可是,这能改变什么呢?
如果用最经典的影视剧作品来对比,王妈的内容当然是“垃圾”,易小星等人打造的充其量不过也是精致的“垃圾”。

-8-
从很多年前对短视频平台开启付费内容的思考,到眼下微短剧的大行其道,我越来越警醒于所谓的“短平快”。
因为我发现,越是“短”,要求其“精”越难(并非指视觉层面而是在起承转合的创意上),“短”且垃圾的内容,不会成为长视频平台“灵药”,反而是“毒药”。
4月23日,还是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其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演讲中说,“短” 是2025年内容领域的核心关键词……
其实吧,内容领域,不应该论“长短”,特别是考虑到艺术性的话。
但个人理解,作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所说的“短”,可能更指向某种影视制作的思维方式。如果仅仅是形式上追求“短平快”,无疑也是缘木求鱼。
世界第一的长视频平台Netflix,也面临TIKTOK的冲击,但没听说过他们要“短”——当然,他们其实持续在做“短剧”,每部3-6集那种,比如最近要上线新一季的“爱死机”系列,比如才推出第七季的“黑镜”系列,比如只有4集的《混沌少年时》,都代表着当下最顶尖的制作,也受到了全球用户的欢迎。这些剧集数是很“短”,但每集60分钟,单集容量并不短。
面对微短剧大行其道的焦虑,确实需要清醒些。
不过,气不要“短”就好。

撰稿|LEON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