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来到世上的宝宝,都是被家人捧在手心的宝贝,孩子的天真可爱的样子,大人总忍不住想去逗逗,看看孩子的反应。但在现实中,逗娃已经不仅仅简单地和孩子玩耍了,很多大人逗娃的方式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为了自己的开心,把孩子逗得哇哇直哭,宝妈宝妈看了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种带有“恶趣味”的逗娃方式,被称为“中国式逗娃”,孩子小小年纪,思想还不能分辨什么是“逗趣”,往往是大人说什么,孩子就信什么。
v 5岁孩子饭桌上被灌酒,妈妈变脸掀酒桌
江枫是一位5岁小男孩的妈妈,在有儿子之前,江枫对于酒也是很感兴趣的,经常喜欢和朋友聚会,没事就喝两杯,但是自从有了儿子之后,江枫就彻底把酒断了。
过年的时候,江枫带着儿子回到了娘家,好几个多年没见的朋友叫上江枫想在一起聚一聚,在一起热闹热闹。江枫不好意思拒绝老朋友,就带着儿子一起去了。
儿子正是天真可爱的年纪,朋友们也很时不时地逗逗他,儿子一点也不抗拒,吃到一半,儿子和这些叔叔阿姨们熟络了起来,指着杯子里的白酒问其中一个叔叔:“叔叔,这是白开水吗?”
朋友听到儿子这么说,哈哈大笑,端起这杯酒对江枫的儿子说:“这里边呀,是饮料,好喝的很,来,尝一口。”
江枫看到了连忙阻止,对儿子说:“不能喝的儿子,叔叔是在逗你呢。”
没想到这位老朋友却更起劲儿了,抱着孩子一个劲儿地诱导,趁江枫一个不注意,把这一小杯全灌到儿子嘴里了。
儿子被辣的直哭,满脸通红,江枫生气极了,一边抱回孩子一边指责老朋友,但没想到,老朋友理直气壮地说:“是小孩子要喝的,你说我干啥,这么经不起逗呢!”
本来就在气头上的江枫突然站起来,一把掀翻桌子,抱着儿子气冲冲的走了。
不只是江枫,这种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很多宝妈的身上,有数据表明:在调查中,48.31%的受访者,周围有很多小孩子,都在被大人“逗”的时候灌过酒。
v 别把你的开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上
这种大人灌孩子酒的逗娃方式,是非常常见的,对孩子身体带来的伤害也很大的,此前就有人在逗娃时猛灌孩子酒,导致孩子酒精中毒死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常见的逗娃方式,也会给孩子的生理带来很大的伤害,比如把孩子举高高,抛上天再接到怀里,这种危险系数也是很大,如果不小心手滑没接到,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大人对孩子的喜爱是可以理解的,适合的疼爱方式当然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但这种“畸形”的喜爱,无时无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还有一种常见的“逗娃”方式,就是弹“小鸡鸡”,这种行为不仅给孩子带来生理伤害,同时还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给孩子的心理也会造成伤害,形成不正确的观念,对于自己的身体无法形成保护意识。
v 大人逗娃时信口开河,孩子却会信以为真
除了肢体逗娃之外,在中国,语言逗娃更加普遍,不管是熟悉的孩子,还是刚刚见面的孩子,大人们都喜欢拿他们打趣,三言两语就能惹哭孩子,大人只管自己乐呵,哪会想到会对孩子带来多大的心理伤害。
“等你爸爸妈妈生了老二,马上就不要你了、你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在幼儿园学的歌给我唱一段,唱的好了这个红包就归你。”
这种逗娃方式层出不穷,大多都会以孩子哇哇大哭收场,但大人却是乐此不疲,看到孩子哭了还会哈哈大笑,成就感十足。
但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年纪还小,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多都是大人给的,所以对于大人们的玩笑,并没有分辨的能力,大人说什么,他们都会相信。
“中国式逗娃”实质上并没有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反而更多的是给孩子的心理、生理造成伤害,孩子的“安全心理”,认为只要是长辈、大人说的话都是可信的,也是不会怀疑的。
v “我的孩子不需要‘逗’,请离我的孩子远一点”
1、解除孩子心中的误解
大多数大人在逗孩子的时候,都是为了和孩子玩,拉近关系,并不是真的想逗孩子哭,所以逗孩子的时候,说的话就不讲方式,有些话会脱口而出,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你爸你妈已经不要你了,他们只要你弟弟。”
当孩子听到这种话时,内心一定是很难过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放任情绪的发展,或者说一些类似于“你叔叔逗你呢,哭啥”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孩子真的以为爸妈不爱他了。
父母应该及时和孩子解释清楚:
“你叔叔是跟你开玩笑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不要你的,你是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给你的爱和弟弟是一样的。”
及时地肯定自己对孩子的爱,这会快速地安抚孩子的情绪,等到孩子能听进去话了,再告诉孩子,刚刚叔叔只是逗他的,这种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的。
2、“别逗我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逗弄的时候,虽然心里不爽,却不知道该怎么阻止,如果直接方面指出的话,会让对方也很尴尬。
所以这个时候,宝爸宝妈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保护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过年的时候回老家,聚餐的时候嫂子的做法就让人竖起大拇指:
饭桌上,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大家都带着孩子回来团聚,不知是谁起哄,让嫂子家的儿子圆圆背诗。圆圆看起来就很不情愿,大家却都在起哄,一不会,圆圆的脸蛋通红,低着头也不说话,大伯不太满意地说:“让你背首诗,扭扭捏捏的还。”
这时,嫂子终于看不下去了,一把把圆圆抱起来笑眯眯地说:“我们圆圆可能是忘了怎么背了,不然先让大伯给我们背一首听听,怎么样呀!”
嫂子的高情商做法,不但为儿子解了围,还顺便让大人停止了继续逗孩子的行为,没有让气氛尴尬。
3、做正确的示范,不“中国式逗娃”
想要让“中国式逗娃”远离自己的孩子,就要先学会将“中国式逗娃”远离别人的孩子。正人先正己,在阻止别的大人“逗”自己的娃之前,也要从自身做起,不要去逗弄别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个表率,让这种伤害孩子的行为,从每个孩子的童年中消失。
武志红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当大人的玩笑,将孩子刚刚建立到一半的安全感完全破坏了,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是残缺的,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性格和心理的发展。对于大人来说,“逗”孩子只是一种心血来潮的乐趣,是对于孩子的一种喜爱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恰恰是伤害孩子最直接的手段。
保护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尊重孩子的一切,让“中国式逗娃”从他们的世界中彻底远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